北京通州建设的非常快,你知道有什么大的变化吗?
通州区来打造水清岸绿的河流环境,向“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图景一步步靠近。
历史上因漕运兴起的通州,现在有了崭新的历史使命:作为首都北京“新两翼”之重要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正在通州区紧锣密鼓开展。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规划,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是简单地造一个新城,而是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和谐宜居之城。她同时是“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是“没有城市病的街区”,是“首都的一个新地标”。
虽然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范围是155平方公里,但要建设成为新时代的“千年之城”,只做好这155平方公里的文章显然是不够的。围绕副中心建设,市委市政府和通州区近年来安排了一揽子的重大工程项目,“内外兼修”,营造和谐宜居环境。
“按照今年初国务院批复的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规划,北京市明确了2019—2022年控规实施100项任务,我们将这100项任务再细化分解为278项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控规落地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按照一年一个节点,力争每年都有新变化。”通州区委书记曾赞荣表示。
目前,重要节点工程均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占地约11平方公里、相当于3.8个颐和园大小的城市绿心,已完成千亩示范区主体绿化建设,歌舞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绿心建筑力争年底实现开工;市民翘首以盼的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大型游乐设施已经开始安装调试,城市大道、环球大酒店等配套设施正在进行地上结构施工;东六环入地工程规划方案已获批复。京津冀交通关键节点——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总体设计正在持续深化中……
内联外通的交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市郊铁路副中心线已东延至乔庄东站,地铁八通线南延、7号线东延年底实现试通车。燕潮大桥、首都环线高速、京秦高速等一批重点道路桥梁建成通车;副中心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日益畅达。
为做好副中心的外围文章,通州区在城乡规划、环境治理、老城双修方面下足了功夫。
本着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通州区已把台湖、宋庄、张家湾、漷县、西集、永乐店、于家务、潞城、马驹桥等9个小城镇纳入城市副中心的拓展区。今后这9个小城镇将按照“特而精、小而美、活而新”的要求,与副中心联动,实现特色化发展。
在环境治理方面,通州区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实施大规模园林绿化建设,聚焦截污治污,打造水清岸绿的河流环境,向“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图景一步步靠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尺度森林湿地、郊野公园的建设。多河富水的通州区,一度聚集了大量的鱼塘藕地。这些年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这些相对低端的种植、养殖业相继退出,经过土壤改造,一度硬化板结的低洼塘地上种上了成片的国槐、杨柳、油松、毛白杨等北京乡土树种,自然形成的水系蜿蜒其中。
“这几年,通州区新建成的万亩以上的大尺度林地就有5处,分别是东郊森林公园、台湖万亩游憩园、马驹桥湿地、东南郊湿地和潮白河生态带。还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建成了8个城市公园、7个乡镇中心公园、15处小型口袋公园和休闲公园,以及200公里长的绿道,居民休闲遛弯儿越来越方便。”通州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通州老城区,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主旨的双修工作持续推进。拆除违建、治理开墙打洞、增加便民设施、补植花草树木、公厕改造升级……去年,通州区完成52条背街小巷环境整体提升,今年将再完成20条。
治理完的果园商业街,二层违建统统不见了,统一整修后的外立面让这条老街散发出古雅的气息。中仓街道具有600年历史的熊家胡同,整治后成了通州老城的民俗博物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住户们把自家保留多年的老物件捐献出来,放在嵌在胡同墙壁上的橱窗里展示,乡愁抬眼可见。
运河西大街北侧,有一片通州粮食局直属库的职工宿舍,是有着近40年历史的胡同平房。曾经“巷是破巷,墙是危墙”,治理后,路平了,架空线入地了,消防栓进了胡同,口袋公园建起来了。
打造千年之城,任重而道远。承担特殊历史使命的通州区,内外兼修,为把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努力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