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多次去北伐,那么他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北伐作战的根本意图,是替蜀汉政权争取生存发展的空间。北伐是一种战略性做法,而不是一种战术性的进攻。遗憾的是,诸葛亮最终没能达成这个目标。
蜀汉政权在三国争霸中的劣势非常明显。这些劣势,包括人口数量少、地域偏窄、战争潜力不足、交通不便、钱粮不充裕、人才资源较少。如果蜀汉需要改变这些劣势,就必须向北进攻,获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对于这一点,诸葛亮看得非常透彻。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也不可能考虑进攻吴国。毕竟吴蜀两国必须联合才能抗曹,如果相互厮杀,必然会给曹魏一统天下的机会。
因此,诸葛亮在他有生之年,以蜀汉的全部精锐战斗力,开始了押注式北伐作战。他指挥蜀军向陇西、关中等地进攻,以便占领更多土地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否则,蜀汉若选择龟缩在益州发展,会给疆域广阔的曹魏力量以喘息发展之机。僵持多年以后,蜀汉迟早会被地域辽阔的曹魏力量所吞并。
从道义上看,诸葛亮认为他自己有责任完成刘备未能实现的统一事业,这就是所谓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毕竟,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答应出山帮助刘备,为的就是辅佐刘备实现统一。从这个角度而言,尽管蜀汉内部的益州本土派系对北伐颇有不满,但诸葛亮依然会选择北伐。
遗憾的是,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遇上了强劲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同样看透了蜀汉的弱点,也洞悉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于是,司马懿使用消耗战的方式,打击蜀军粮草不足的弱点,迫使多次北伐无功而返,直至诸葛亮病逝。诸葛亮逝世之后,蜀汉积贫积弱的势头难改,也出现不了如同诸葛亮一样的能臣。最后,蜀汉遭到北方势力吞并。
二,想带动没有魄力的后主,想警示他,也是在为了他开路。
三,自己的执念,跟随主公多年,他的愿望也成了自己必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