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现在的相声行业不缺商人,紧缺的还是艺术家?
再说天津相声节高峰论坛,在这次论中一些相声行业前辈和从业者发表了各种观点,有人就从这次题目为《相声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论坛发言中总结出了相声行业的“经济效益”和“低级趣味”之争,这也是理解力感人。
好,就算总结错了,但这两个话题确实也是现在相声行业里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说相声首先能挣钱能红是第一要素(商演是相声演员成功的唯一标准),有人则认为相声应该首先尊崇艺术规律,不能为了挣钱搞低级趣味。
笔者仅就这两个话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本身两个话题就存在辩证法,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立场的不同,不同的立场造就不同的观点,笔者就择中说一下。
1、 先说这个相声“低级趣味”
简单说就是相声表演里要不要弄那么多伦理哏和荤臭活。
首先笔者要驳斥一个观点,那就是“相声本身就是撂地挣口饭吃的行当,荤臭活和伦理哏是相声行业的本来面目”。这是不懂相声历史的表现,相声行业从诞生起就分清门相声和浑门相声,而且文明相声一直是相声行业追求的境界,原因很简单,文明相声能进大园子挣钱多,名利双收。撂的荤臭活挣钱少还没社会地位。
事实上,除了个别实在是文化水平太低的相声演员外,大部分相声从业者也是愿意走文明相声路线的,也就是张麻子说的“站着把钱给挣了”。比如郭德纲的德云社在2011年就曾经搞过一个阳春白雪的相声剧《中国相声史》,但无奈当天的观众实在不买账,纷纷高喊着要退票让郭德纲差点动怒。从此德云社也就放弃了往这方面的努力转而走迎合观众的下里巴人路线。
笔者的观点是,低级趣味的小包袱在相声表演中可以有,马季在春晚上的相声也不是没有过比较牙碜的包袱(《送别》接吻),甚至姜昆也都有过类似的小包袱(调侃唐杰忠爱人)。面对众口难调的观众带点儿这种东西也无伤大雅。
但是如果相声表演里低级趣味的内容太多,或者口味太重那就不行了,比方说上次张番刘铨淼面对文化执法人员提醒还死不悔改继续荤段子就是作死。还有张云雷调侃地震灾区和国耻就更不像话。
低级趣味的东西如果能拐个弯儿去抖包袱那就算好包袱,像郭德纲“大肠刺身”还有于谦爱人叫“约翰”就是不错的包袱,但要是再进一步,像动不动就从屁股里往外掏东西的恶心包袱,还有什么“你为什么笑得那么甜,因为我有糖尿病”这种涉嫌性骚扰的包袱就过分了,这就属于典型的低级趣味。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低级趣味的包袱可以算作菜品中的花椒大料,稍微带点能提提味中和一下,没有了反而显得味道寡淡。但你要是弄一道就着花椒炒大料的菜,能吃得下这玩意的是什么人?
2、 再说这个相声的“经济效益”
说相声得挣钱,不挣钱不行,这话本没错。但问题的争论点在于相声演员挣钱的方法和所处的立场。
像一些相声老前辈对现在为了挣钱没有底线的相声演员之所以看不惯,原因在于在他们心中的原则是,君子求财取之有道。说相声也如此,就跟旧社会园子里的相声艺人看不上撂地说荤臭活的相声艺人一样。为什么说评书的普遍觉得评书行比相声行高一头,那是因为人家说故事靠真本事挣钱,他们瞧不上靠损人父母家人挣钱的相声艺人。
说到现在就像歌唱家看不上搔首弄姿带跳舞唱歌的网络主播一样,行业内的鄙视链在哪儿都存在。冯提莫当主播那么火那么挣钱不一样也要努力摆脱网络主播的标签嘛。
相声市场现在确实存在一种不好的倾向,那就是有奶便是娘,挣钱是硬道理。这事情你不是不可以做,毕竟赚钱不违法就行,但要像郭德纲那样大声嚷嚷出来满世界到处宣扬就值得商榷了。这本身也不符合我国和谐社会提倡的价值观,一切向前看,而不是一切向钱看。
笔者的观点是,相声行业追求经济效益本没错,但不能片面的追求,放弃艺术操守去追求。相声艺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不能只看经济效益,相声泰斗马三立一辈子也没挣到大钱,我们评价相声艺人是否成功应该看的还是他的相声作品是否能够传世。
况且,现在社会版权保护那么严,你要是真有好作品也根本不用担心赚不到钱,既然能站着把钱挣了,为何非要走用低级趣味跪着挣钱呢。
靠好作品挣钱的是艺术家,不靠好作品挣钱的是商人。相声行业不缺商人,缺少的还是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