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
展开全部
文学批评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尺,是连接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的中间环节。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解读,评判作品的得与失、功与过,文学批评可揭示文学作品的理路,给读者以启迪。
文学批评的标准,既有恒定的一面,也有随时代而变的一面。毫无疑问,对人性、人民性的关注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钱谷融先生在1957年《文艺月报》5月号上发表了《论“文学是人学”》一文,认为“文学是人学”是“一切文学问题的总钥匙”,“理论家离开了这把钥匙,就无法解释文艺上的一系列的现象;创作家忘记了这把钥匙,就写不出激动人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来”。同年,蒋孔阳先生在著作《文学的基本知识》中,明确提出,“有没有人民性,就应当是我们评价任何一部作品,包括古典的文学作品,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标准之一了”。钱先生和蒋先生对文学的思考和人性的重视,对当下的文学批评仍有重要的启示。他们曾因这些观点遭受莫须有的批评和攻击,但他们不畏艰险,尊重文学规律,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讲真话的学术品格,尤其值得后来的批评家学习。优秀的批评家应该坚持独立、公正的批评观。如果批评家不分作品质量高低,一味地唱赞歌,文学批评将沦为文学作品的附庸。当下,一些批评家,或认为名人的作品就一定是好的,或为获得名人的关注,与其建立联系,不顾作品实际,进行一味地“捧杀”。这些批评家丧失了基本的学术品格与追求,其评论文章也是违背文学规律和客观事实的。
批评家的思维不应固化,如果只是人云亦云,那么就很难作出独到且有价值的文学判断。批评家要具备广阔的视野,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把握。如在对鲁迅先生《祝福》的评论文章中,多把祥林嫂命运的悲剧归结到封建礼教的毒害上。当然,祥林嫂命运的悲剧与此相关,但是否就可以把两者等同起来呢?与以往的批评不同,杨守森先生对祥林嫂之死进行了较为新颖、独到、全面的解读:“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之死,主要是两种力量迫压的结果,一种是自然力量,即致贺老六于死地的伤寒与叼走了祥林嫂儿子阿毛的狼;一种是社会力量,即邪恶的封建势力的代表鲁四老爷及其不自觉的帮凶柳妈……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或阿毛没有被狼叼去,或鲁四老爷给以仁慈,或柳妈给以心灵的安慰,祥林嫂都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而这四个关节中的病灾与狼患,却无论如何是难以和四大枷锁、封建礼教之类扯上边儿的。”这一解读更能体现出作品的内在逻辑,挖掘出作品的丰富意蕴,拓宽了对《祝福》研究的新视角。胡风曾提倡作家要与客观世界进行“肉搏”,发挥“主观战斗精神”,批评家又何尝不应该具备“主观战斗精神”,与作品进行“肉搏”呢?批评家只有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文学作品做出更加全面、独到、合理的解读。
与思维固化相近,有些批评家会用既定的某一理论对作品进行解读,形成理论先行的单向度批评模式。随着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批评家有了更多探索作品的新钥匙。但需警醒的是,毕竟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不能把某一理论生硬地套用到所有作品中去。
文学批评还存在浮于表面,难以真正切中骨髓的问题,这与批评家的文学素养与批评功底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重内容轻形式的观念,语言的晦涩、程式化,批评术语的错用、混用、误用等方面。
重内容轻形式的观念。正如卡西尔所说:“艺术确实是表现的,但是如果没有构形,它就不可能表现。”文艺需要去表现内容、情感、思想,但也要考虑如何去表现,表现方式和技巧不同,产生的文艺效果和价值也会不同。从文学的本质来看,它归根到底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批评当然要关注内容,但也应该关注其形式。我们知道,诗歌有着“文学中的文学”的美誉,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因为诗歌最为注重形式之美。透过对新诗的批评文章发现,批评家更多关注新诗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怎样的文学理念、情感与思想,较少关注诗歌应该怎么写,即诗歌的形式问题。正如洪子诚先生指出的:“新诗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形式,还没有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还没有形成新诗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这些观点都反映着对新诗的怀疑和不信任的情绪。”特别是当代新诗,在凝练美、音乐美、雅致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诗评家应重视新诗形式美的建构。当然,在文学批评中,如果只是重形式,而轻内容,那也是不可取的。
文学批评的标准,既有恒定的一面,也有随时代而变的一面。毫无疑问,对人性、人民性的关注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钱谷融先生在1957年《文艺月报》5月号上发表了《论“文学是人学”》一文,认为“文学是人学”是“一切文学问题的总钥匙”,“理论家离开了这把钥匙,就无法解释文艺上的一系列的现象;创作家忘记了这把钥匙,就写不出激动人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来”。同年,蒋孔阳先生在著作《文学的基本知识》中,明确提出,“有没有人民性,就应当是我们评价任何一部作品,包括古典的文学作品,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标准之一了”。钱先生和蒋先生对文学的思考和人性的重视,对当下的文学批评仍有重要的启示。他们曾因这些观点遭受莫须有的批评和攻击,但他们不畏艰险,尊重文学规律,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讲真话的学术品格,尤其值得后来的批评家学习。优秀的批评家应该坚持独立、公正的批评观。如果批评家不分作品质量高低,一味地唱赞歌,文学批评将沦为文学作品的附庸。当下,一些批评家,或认为名人的作品就一定是好的,或为获得名人的关注,与其建立联系,不顾作品实际,进行一味地“捧杀”。这些批评家丧失了基本的学术品格与追求,其评论文章也是违背文学规律和客观事实的。
批评家的思维不应固化,如果只是人云亦云,那么就很难作出独到且有价值的文学判断。批评家要具备广阔的视野,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把握。如在对鲁迅先生《祝福》的评论文章中,多把祥林嫂命运的悲剧归结到封建礼教的毒害上。当然,祥林嫂命运的悲剧与此相关,但是否就可以把两者等同起来呢?与以往的批评不同,杨守森先生对祥林嫂之死进行了较为新颖、独到、全面的解读:“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之死,主要是两种力量迫压的结果,一种是自然力量,即致贺老六于死地的伤寒与叼走了祥林嫂儿子阿毛的狼;一种是社会力量,即邪恶的封建势力的代表鲁四老爷及其不自觉的帮凶柳妈……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或阿毛没有被狼叼去,或鲁四老爷给以仁慈,或柳妈给以心灵的安慰,祥林嫂都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而这四个关节中的病灾与狼患,却无论如何是难以和四大枷锁、封建礼教之类扯上边儿的。”这一解读更能体现出作品的内在逻辑,挖掘出作品的丰富意蕴,拓宽了对《祝福》研究的新视角。胡风曾提倡作家要与客观世界进行“肉搏”,发挥“主观战斗精神”,批评家又何尝不应该具备“主观战斗精神”,与作品进行“肉搏”呢?批评家只有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文学作品做出更加全面、独到、合理的解读。
与思维固化相近,有些批评家会用既定的某一理论对作品进行解读,形成理论先行的单向度批评模式。随着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批评家有了更多探索作品的新钥匙。但需警醒的是,毕竟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不能把某一理论生硬地套用到所有作品中去。
文学批评还存在浮于表面,难以真正切中骨髓的问题,这与批评家的文学素养与批评功底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重内容轻形式的观念,语言的晦涩、程式化,批评术语的错用、混用、误用等方面。
重内容轻形式的观念。正如卡西尔所说:“艺术确实是表现的,但是如果没有构形,它就不可能表现。”文艺需要去表现内容、情感、思想,但也要考虑如何去表现,表现方式和技巧不同,产生的文艺效果和价值也会不同。从文学的本质来看,它归根到底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批评当然要关注内容,但也应该关注其形式。我们知道,诗歌有着“文学中的文学”的美誉,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因为诗歌最为注重形式之美。透过对新诗的批评文章发现,批评家更多关注新诗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怎样的文学理念、情感与思想,较少关注诗歌应该怎么写,即诗歌的形式问题。正如洪子诚先生指出的:“新诗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形式,还没有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还没有形成新诗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这些观点都反映着对新诗的怀疑和不信任的情绪。”特别是当代新诗,在凝练美、音乐美、雅致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诗评家应重视新诗形式美的建构。当然,在文学批评中,如果只是重形式,而轻内容,那也是不可取的。
泰硕安诚
2024-09-05 广告
2024-09-05 广告
第二种是环境影响报告表,指的是对建设项目本身可能产生或是能周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影响的; 第三种是环境影响登记表,指的是造成的污染或影响较轻。 国家对这三种形式的认定有个专门的目录,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目录》,对所有类别的项目进行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泰硕安诚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