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如何额
展开全部
从当前和21世纪的发展看,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状况形势严峻 我国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增加了2.3倍。1998年冬至1999年1月27日,我国越冬作物受旱面积为1.42亿亩,受旱面积是九十年代以来同期最大的一年。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平方米左右。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城市供水不足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并且愈来愈严重。据统计,全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当前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吃水困难。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水资源本已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水环境也日益恶化,其主要表现在: 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据统计,1997年全国工业、城市污水总排放量为584亿吨,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处理后的回用率更低,其余的大都未经处理或处理尚未达标就排入江河或用于农业灌溉。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公里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其中海河达62.3%。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大淡水湖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北方河流断流情况加剧,尤以黄河下游为甚。黄河下游自1972-1998年的27年中,利津站断流21年,共计1050天;其中90年代就有8年连续断流,共计859天,黄河断流的频繁发生、加剧了主河槽的淤积,导致了河道排洪能力下降;使工农业生产遭受损失,城乡居民饮水困难。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恶化了河口地区的生态与环境。 局部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形成地下水区域性降落漏斗56个,漏斗面积87000平方公里,有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60-80米,辽宁、山东、河北等沿海一些城市与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受海水入侵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天津、上海、常州、西安等2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缝。
缺水的两大原因 (一)社会、自然原因。 人均水资源少。据对我国30个省当地水资源分析,接近联合国公布的2000立方米警戒线的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10个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1000立方米。 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组合不相适应。全国水资源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华北地区已探明的49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1.2%,而水资源只占4.7%;江南地区矿产资源仅占全国10.2%,而水资源却占全国的42.6%。因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矿产少,水量有余;北方耕地矿产多,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在夏季的几个月中,年际变化很大,连丰、连枯年份交替出现,造成一些地区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开发利用困难等问题。 上述不利特点,使我国在发展经济时,比其他国家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任务更为艰巨。
(二)经济、人为原因。 供水增长、防治水污染力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用水需求急剧增长,但供水总量增长缓慢。防治水污染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情况也基本类似。 用水设施落后,用水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大。我国灌区大多是三、四十年前,有的甚至是几百年前修建的,标准低,老化失修,配套不全,一直沿用传统的"上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古老方式,水的浪费十分严重。灌溉用水中有近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掉了,进入田间的另一半水,由于采用大水漫灌又有近一半渗漏、蒸发了。也就是说,现在全国用水的大头是白白损失了。国外先进的国家早在四五十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我国灌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30-50年。
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生产一吨钢耗水20-40立方米,而发达国家只需6立方米左右。我国城市生活用水一方面紧缺,另一方面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至少达20%。 节水力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年节水量偏小,如工业节水,1983年到1995年年平均节水量只有15亿立方米,年最大节水量也不到30亿立方米,而全国工业用水量已达900多亿立方米;生活和农田灌溉节水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同时地区之间、城市之间、行业之间的节水也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节水工作在总体上对缓解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显得乏力。 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缺水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已造成了影响,目前黄河断流日益严重,却每年平均调出90亿立方米水接济淮河与海河,因此,在当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基础上,对区域间的水资源的调配要依靠包括调水工程在内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局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考虚水资源条件不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去一些地区工业的布局,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少耗水大的工业却布置在缺水地区;耗水大的水稻却在缺水地区盲目发展,人为加剧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矛盾。
新世纪我国水资源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低水平的人均供水量潜在危害,可能波及下个世纪。据分析,1980年全国人均供水量为450立方米,1997年为458立方米,近20年基本没有变化;1980年全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1998年也缺近400亿立方米,近十几年总体缺水形势几乎也未变化。从1980年到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一直是在很低的供水能力支持下实现的。人均用水量低而供水总量增长滞后,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潜在的影响将可能波及下个世纪。 今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供水需求大幅增加,供需形势严峻。
据分析,在充分考虑节约用水的前提下,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为6988亿立方米,2030年8000亿立方米左右,2050年至少需8500亿立方米。分别需要比现有供水能力5500亿立方米增加1500亿立方米,2500亿立方米及3000亿立方米。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而且根据可能的供水工程布局,2010年供水增加到6670亿立方米,仍可能由于地区不平衡出现缺水318亿立方米,其中,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紧缺状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据分析,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废污水的排放量将急剧增长。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社会总产值每增加1%,废水排放量将增加0.26%。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0%,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增加0.17%。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使生产污水排放量会有很大增长。 既要开源又要节流 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应按照水与人口、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总体规划。经济结构调整、生产力发展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规模,缺水地区应限制耗水量大的建设项目上马,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论证制度。要把节约用水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完善计量、计划用水制度,建立节水考核的目标管理,对于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农业传统灌溉方式,要有步骤地实施淘汰,促进废污水的技术研究,加快废水处理、回用经济政策制定步伐。要不失时机地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局面。 加强水资源保护。重点保护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饮用水源,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并严格管理。加强流域机构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河道排污口管理,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坚决贯彻"谁污染、谁承担责任,谁受损,谁得补偿"的原则。要加强面上的生态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要继续深化取水许可制度,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制度。要加强对地下水管理,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干旱期水资源应急管理预案,提出干旱期水资源分配的意见,并结合取水许可的计划用水监督实施。 依靠科技进步,缩小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结合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积极研究、开发、推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设备和技术,努力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http://www.mlr.gov.cn/zt/dqr/39/dzyhj/200804/t20080419_101464.htm
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增加了2.3倍。1998年冬至1999年1月27日,我国越冬作物受旱面积为1.42亿亩,受旱面积是九十年代以来同期最大的一年。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平方米左右。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城市供水不足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并且愈来愈严重。据统计,全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当前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吃水困难。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水资源本已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水环境也日益恶化,其主要表现在: 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据统计,1997年全国工业、城市污水总排放量为584亿吨,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处理后的回用率更低,其余的大都未经处理或处理尚未达标就排入江河或用于农业灌溉。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公里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其中海河达62.3%。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大淡水湖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北方河流断流情况加剧,尤以黄河下游为甚。黄河下游自1972-1998年的27年中,利津站断流21年,共计1050天;其中90年代就有8年连续断流,共计859天,黄河断流的频繁发生、加剧了主河槽的淤积,导致了河道排洪能力下降;使工农业生产遭受损失,城乡居民饮水困难。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恶化了河口地区的生态与环境。 局部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形成地下水区域性降落漏斗56个,漏斗面积87000平方公里,有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60-80米,辽宁、山东、河北等沿海一些城市与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受海水入侵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天津、上海、常州、西安等2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缝。
缺水的两大原因 (一)社会、自然原因。 人均水资源少。据对我国30个省当地水资源分析,接近联合国公布的2000立方米警戒线的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10个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1000立方米。 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组合不相适应。全国水资源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华北地区已探明的49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1.2%,而水资源只占4.7%;江南地区矿产资源仅占全国10.2%,而水资源却占全国的42.6%。因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矿产少,水量有余;北方耕地矿产多,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在夏季的几个月中,年际变化很大,连丰、连枯年份交替出现,造成一些地区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开发利用困难等问题。 上述不利特点,使我国在发展经济时,比其他国家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任务更为艰巨。
(二)经济、人为原因。 供水增长、防治水污染力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用水需求急剧增长,但供水总量增长缓慢。防治水污染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情况也基本类似。 用水设施落后,用水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大。我国灌区大多是三、四十年前,有的甚至是几百年前修建的,标准低,老化失修,配套不全,一直沿用传统的"上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古老方式,水的浪费十分严重。灌溉用水中有近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掉了,进入田间的另一半水,由于采用大水漫灌又有近一半渗漏、蒸发了。也就是说,现在全国用水的大头是白白损失了。国外先进的国家早在四五十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我国灌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30-50年。
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生产一吨钢耗水20-40立方米,而发达国家只需6立方米左右。我国城市生活用水一方面紧缺,另一方面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至少达20%。 节水力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年节水量偏小,如工业节水,1983年到1995年年平均节水量只有15亿立方米,年最大节水量也不到30亿立方米,而全国工业用水量已达900多亿立方米;生活和农田灌溉节水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同时地区之间、城市之间、行业之间的节水也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节水工作在总体上对缓解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显得乏力。 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缺水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已造成了影响,目前黄河断流日益严重,却每年平均调出90亿立方米水接济淮河与海河,因此,在当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基础上,对区域间的水资源的调配要依靠包括调水工程在内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局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考虚水资源条件不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去一些地区工业的布局,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少耗水大的工业却布置在缺水地区;耗水大的水稻却在缺水地区盲目发展,人为加剧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矛盾。
新世纪我国水资源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低水平的人均供水量潜在危害,可能波及下个世纪。据分析,1980年全国人均供水量为450立方米,1997年为458立方米,近20年基本没有变化;1980年全国缺水近400亿立方米,1998年也缺近400亿立方米,近十几年总体缺水形势几乎也未变化。从1980年到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一直是在很低的供水能力支持下实现的。人均用水量低而供水总量增长滞后,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潜在的影响将可能波及下个世纪。 今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供水需求大幅增加,供需形势严峻。
据分析,在充分考虑节约用水的前提下,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为6988亿立方米,2030年8000亿立方米左右,2050年至少需8500亿立方米。分别需要比现有供水能力5500亿立方米增加1500亿立方米,2500亿立方米及3000亿立方米。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而且根据可能的供水工程布局,2010年供水增加到6670亿立方米,仍可能由于地区不平衡出现缺水318亿立方米,其中,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紧缺状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据分析,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废污水的排放量将急剧增长。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社会总产值每增加1%,废水排放量将增加0.26%。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0%,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增加0.17%。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使生产污水排放量会有很大增长。 既要开源又要节流 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应按照水与人口、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总体规划。经济结构调整、生产力发展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规模,缺水地区应限制耗水量大的建设项目上马,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论证制度。要把节约用水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完善计量、计划用水制度,建立节水考核的目标管理,对于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农业传统灌溉方式,要有步骤地实施淘汰,促进废污水的技术研究,加快废水处理、回用经济政策制定步伐。要不失时机地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局面。 加强水资源保护。重点保护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饮用水源,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并严格管理。加强流域机构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河道排污口管理,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坚决贯彻"谁污染、谁承担责任,谁受损,谁得补偿"的原则。要加强面上的生态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要继续深化取水许可制度,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制度。要加强对地下水管理,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干旱期水资源应急管理预案,提出干旱期水资源分配的意见,并结合取水许可的计划用水监督实施。 依靠科技进步,缩小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结合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积极研究、开发、推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设备和技术,努力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http://www.mlr.gov.cn/zt/dqr/39/dzyhj/200804/t20080419_101464.htm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