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6-09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历史学专业课内容繁杂,如果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往往事倍功半。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历史,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的学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国历史的学习方法
  以秦为界,以隋为分

  中国古代朝代很多,不仅有250年以上的大朝,也有不少转瞬即逝,偏安一隅的政权。但是,在记忆整体脉络时,我并不推荐大家从夏一路缕到清,那样很容易搞混,比较好的办法是先定位秦和隋,再通过这两个朝代把中国古代史分为三段进行记忆,先近、后远、再中。

  隋后脉络

  隋是大分裂后统一的王朝,和秦朝极其相似。隋后是“唐宋元明清”,这个很好记,但是这唐宋时代还有一些短暂王朝和并列政权,可以这样记:

  “黄巢大起义,梁唐晋汉周。杯酒释兵权,宋辽西夏金。”

  黄巢大起义发生在唐末,是唐朝灭亡的诱因,随后在53年里出现了5个短暂朝代,也就是五代时期。因为历史学上,这五个朝代都称为“后X”,很不便于记忆,有时候学生碰到“东汉”、“北汉”、“后汉”,很容易搞混。所以,我们把“梁唐晋汉周”作为一个整体,直接定位在黄巢起义后,就不会搞混了。

  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开创的重要事件,与宋朝并立的有辽、西夏、金三个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南宋时代蒙古兴起,可联系到元朝。把“宋辽西夏金”串联在一起,是同一个时代,方便记忆,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也是一个考点。

  秦前脉络

  先是近,然后就是远,我们考察一下秦前的脉络,历史学称为“先秦时代”。其实先秦很好记,就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然后春秋有五霸,因为不是考点,所以记住曾经有五霸就可以了。战国七雄是考点,要记的,但也不难,分三段:“齐楚燕、魏赵韩、秦。”

  把秦放在最后,是因为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一来是汉朝前期政治经济一定会带到秦朝历史,二来是先秦有一个C级考点“社会大变革”,也容易捎到秦朝。

  秦隋之间

  秦隋之间的朝代很复杂,因为当中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大分裂时期,所以秦隋之间的整体是“大一统和大分裂”,前半段两汉大一统,后半段南北朝大分裂。

  先是“汉朝分西东,最后魏蜀吴”,表明西汉、东汉和三国时代,这三个时代里有大量考点。

  三国最终归于西晋,所以是“三国归西晋,五胡南北朝。”三国后是西晋,然后五胡乱华,中国分成了南北朝,南北政权的更迭是一个考点,南方记:“刘裕代晋,宋齐梁陈”,宋齐梁陈可以和后来的梁唐晋汉周对照背诵。

  北朝就有点乱了,但是根据考点,只要记住“五胡归北魏”就可以了。

  最后,两条线索归于隋,回到记忆的第一段,唐宋元明清。

  这种拆分的记忆方法,只要学生不会把秦朝和隋朝的顺序弄错,那么在记忆时代的时候就不容易记错,实际上要比从夏一股脑记到清要方便得多。
  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方法
  一、先具体后抽象

  历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时间性。如果不考虑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可以说,一部古代史就是各个王朝的累加。基于这样的特点,复习中国古代史,应以时间为线索,先了解、熟悉、掌握各个朝代的具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再去关注跨越几个朝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重要专题。缺乏对具体朝代、具体事实的了解,匆忙进入专题史的阅读,将会遗漏许多知识点,对专题的认识也不会深入,只是一种死记硬背,考试时很难有好的发挥。

  二、以面为主,以点为辅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初学者而言。具体说来,初读教材,目的在于对历史过程的概括性了解,可以说没有任何重点,尤其不要过于关注或强记考试点,特别是十分具体的考试点,如考试中的选题填空,教材中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那样将会分散对历史整体了解的注意力。以西汉为例:不分轻重,阅读三次,然后试着回忆,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十分具体、琐碎的知识点印象模糊,如汉文帝时期赋税征收的数额、减轻刑罚的具体名目、察举制的年代、对匈奴作战的年代等,留在你脑海中的是比较概括性的内容,如文景之治有经济方面的减轻赋税,法律方面的轻刑慎罚,民族方面的和亲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一些重大举措等。这说明你的阅读有了重大收获,已经开始建立起对文、景、武三朝的平面认识。至于模糊的知识点,不要着急,那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其他各朝代均是如此。

  三、阅读与回忆相结合

  一部教材,可以先读三遍,有了一定了解后,试着回忆学过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回忆的并非零碎的知识,而是从史前到明清时期的整个古代史,这其中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按顺序回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思想、科技及对外关系等。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如车上、路上、枕边甚至排队时均可从事这项工作;而且这种回忆用时甚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教材内容回忆一遍。二是变死记为记忆。你的记忆并非对原文的复述,而是大概意思的回忆,不求与原文一致,只求大意,最终的收获将是“得意忘言”。进行回忆,你只需带一支笔,一片纸,将印象模糊或一无所知的内容做成笔记,然后再到教材中寻找,补足。

  当然,按朝代顺序的回忆做得足够好以后,你就需要变换回忆的主题了。可以再以人物或专题为线索,进行回忆。你可以随时在空闲时间回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的事迹,也可以随时回忆某个专题,如汉与匈奴的关系,唐与突厥的关系。整个古代史肯定经不起你这样纵横结合的无数次回忆,如果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你将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并最终达到很高的境界,整个历史将转化为你自己的知识,任由你使用、发挥。无论纵向、横向,还是选择、史料,你将无往而不利。

  四、相互比较,适当剪裁

  对教材有了比较充足的了解后,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适当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内容。例如:每个朝代的经济发展均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繁琐、细碎,全部牢记既费时费力,亦无必要,应将精力放在每个朝代有特色的方面。如农业生产工具在整个古代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有:商代耒耜、春秋铁器、汉代犁铧、唐代曲辕犁、简车等。其他内容亦应如此处理。这样,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事实上较之教科书要大大减少,掌握起来难度也将大大降低。

  五、固定复习时间

  这个固定主要指每天应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保持连续性。历史学需要记忆,但并非死记硬背的学科,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掌握,效果会事半功倍。理解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因此集中时间段对历史进行冲刺,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功。尽量保持每天一读,这样始终保持对古代史的一种感觉,同时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效果会更好。每天交叉复习中国史和世界史,不要连续数天只看古代史、或世界史,这意味着每一专业的复习周期延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又忘了后面,这种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同时交叉复习(最好古代与古代对应,近现代与近现代对应),可以将两者互相对比,互相联系,比如同一年代发生的事件,就可以联系起来记忆。时间的长度也最好固定,比如每天各拿出三小时复习中国史和世界史。
  中国历史的学习建议
  重视从古代历史中得到启发

  整部《黄帝内经》中多是讲基本理论的,较少涉及到具体的治疗方法,所载的处方只有十三个,被称为“内经十三方”,相对方剂来说,对针灸的记载就很多了,其中的《灵枢》又被称为《针经》,《素问》中也有大量有关针灸的篇章,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还很不便利,又处于诸侯分治的阶段,那时的物流一定很不便利,东北的药物如何到达西南?故此时能够大范围内普及的只能是不太依赖交通工具的理念和针灸工具,《内经》中少药多针的现象便自然产生了。

  再看《内经》与《伤寒论》都十分注重对寒邪的强调,《素问·举痛论》中几乎整篇都在强调寒邪侵犯经络脏腑,《伤寒论》更是以“伤寒”开宗明义,联系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如人口稀少、大城市多集中在北方中原一带,两汉又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小冰河时期,气温较现在低得多,史料记载汉献帝初平四年“夏六月,寒风如冬时”,故寒邪是当时外感病的主要病因,当然会引起医家们的重视。温病学派补充了伤寒学说的不足,产生于明清时期,据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书中的数据,明末清初时期中国人口大约在1.5~2亿左右,人口基数是汉代的3~6倍,人的数量增加意味着能源的消耗增加,尤其在人口密度很大的江南一带,是可以出现小热岛效应的,出现温热、湿热成为外感病主要病因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了。

  再从整个人类发展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两汉之前外感病较多,内伤病较少,有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者,汤液醪醴可治之,这是因为远古时期人类尚处于发展进程中的幼年阶段,人受天地的制约强于今;随着人文、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与天地相抗争的能力愈发强大,现在已经进入到人类发展的青年期,暴露出来的更多是自身内部的不调,所以在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心理病、内分泌疾病等身心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就远远高于偏远地区,只要我们把人类发展史拉通纵观,并横向运用,理解并正确处理一些问题便不再困难。

  重视文化思想史的影响

  中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学科,与现代医学以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为基础相对比,中医学更为看重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的著述者们根本没有留下自己的姓氏,而只是假借了黄帝岐伯之名,这种做法在今天是绝少见到的,体现出了功成身退的老庄哲学思想,从这一点来看,《内经》的作者颇得道家思想的精要,自然会在书中体现出来,我们今天学习《内经》,若不懂得些老庄哲学,又岂能会心呢?西汉董仲舒勤勉非常,“三年不窥园”成为佳话,其学术思想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儒家成为正统,《春秋繁露》提到“人副天数”,在《内经》中也是有广泛渗透的,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所处时代,正是佛教的大弘时期,中国佛教经南朝梁武帝萧衍之提倡,形成了僧人吃素的传统,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孙思邈的用药,在其名篇《大医精诚》中就坦诚表明心迹,云:“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他如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是受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影响;清代考据疑古之风大兴,才会有王清任《医林改错》的出现;最应引起思考的是近代西学东渐后,西方文化至今已全盘占据了中国人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故当代中医的研究方向多是跟随西方自然科学的步伐,对中医的评价标准也多是西医化的,造成今天中医不振的情况当与满清主政后的思想钳制有历史渊源,设想一下,在一个文字狱大兴,知识分子只能噤若寒蝉的背景下,怎会有学术的自由,僵化的思想怎能带来学术的新风?

  通过上述文化对中医学影响的大体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言,中医学是一定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而复兴,中西医学之间必将面临着一场激烈的争论和较量,在矛盾中也一定存在很多沟通与契合,会形成“他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复杂局面,这个复兴将通过漫长的几代人的努力才会来到,其后的中国新医学,可能会出现中医领跑,西医跟跑,中医有艺术,西医有技术,既见森林,又有树木的崭新的医学新气象,最终中西医的概念将会淡化,正如西来之佛学,经宋儒几代人的努力汇入到新儒学,儒释道三家合流为一一样。

  重视对历代医家个人生平的研究

  每个人的学术思想都受其家庭出身、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性格特点、个人遭遇等因素的影响。如张仲景长期担任长沙太守,可以在大规模疾疫流行时用行政命令推行其治法,所以很容易得到对爆发性流行病的全面认识,针对这部分流行病的经验而成颇有层次、理论系统性很强的《伤寒论》部分,而在日常小规模诊疗活动中获得的零散经验,便汇成了现在的《金匮要略》部分,其系统性就不是很严密了;西晋医学家皇甫谧青年时专攻史学,因中年患痹,引发了学习针灸自我治疗的兴趣,后著成《针灸甲乙经》,成为一代针灸宗师;再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天资聪敏,少年即得“圣童”之名,一生淡泊名利,长期在民间行医,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临床经验,又善于对民间的单验方进行搜集整理,故其学术特点是善于汇通,活泼灵动,所作《千金方》《千金翼方》中有大量原创性的发明,与其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李东垣出身富豪之家,平素交往人群多养尊处优、膏粱厚味且饮食无度,所患疾病多与脾胃有关,故有《脾胃论》之出现;明代张景岳被称为“仲景以后,千古一人”,是对其学术磅礴大气,系统严密最好的总结,常能借军事论医事,提出古方八阵、新方八阵之说,与其出身名门,又有长期的军旅生涯经历分不开的;清末大学者俞樾被称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他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因其学术、人格上的巨大影响,该观点也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被今天的中医所诟病,然而我们只要了解到俞樾从青年时期开始,家庭接连的变故,亲人相继的离去,自然会理解他这种说法的由来。

猜你喜欢:

1. 如何才能高效能的学习

2. 如何才能高效能的学习

3. 各学科学习方法总结

4. 有效学习的十大方法

5. 关于名人学习的方法有哪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