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命题作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命题作文,是考场作文最常见的一种出题方式。那么,又何为命题作文呢?命题作文是指导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在通常情况下,命题作文所给出的既定题目,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不够完整、缺少部分词语的题目,因此,我们根据命题是否完整分类,又可以把命题作文分为全命题与半命题两大类。所谓全命题,就是命题者给出的是一个完整的题目,应试者只须按题目进行写作,这类命题形式是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如《比金钱更宝贵的》《学然后知不足》等。所谓半命题,是应试者给出一个不够完整的题目,需要应试者自己先补全题目,然后再行写作。比如:《站在 的门口》《这也是一种 》《 在我心中》《论文凭与 》等。由于这种命题方式,给应试者在选材、立意方面较大的自由,应试者应尽量利用这一自由,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补题,以差事少作文写作的难度。
从命题作文的标题来看,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词语式标题。顾名思义,这类标题题是指标题是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如《安》、《习惯》、《尝试》、《包容》等。这类题目本身就是文眼,就是写作重点。要准确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和外延,方可切入题意进行写作。
二、短语式标题。即标题是以一个偏正、并列、动宾等结构的短语形式出现。如《心灵的选择》《平凡与自豪》《放飞自己》《留给明天》《异乡听雨》等。这类题目不同于词语式标题,它的文眼一眼就可看出。这类题目的文眼往往隐藏在题目中,如《留给明天》,标题似乎找不出文眼,但仔细琢磨,文眼就隐藏其中。留什么给明天,为啥要留给明天,这是文章要重点阐述的内容。又如《心灵的选择》,选择不是文眼,而是面对选择时,心灵所产生的触动、斗争,展示其选择时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世界,才是文眼。
三、句子式标题。句子式标题,往往是以一个观点的形式出现,如《今年花胜去年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青春因奋斗而精彩》《近来者未必黑》等,这类题目由于在标题中就阐明了观点,相对容易把握。
四、关系式标题。即标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三者之间似乎是一种并列关系,没有轻重之分,但仔细琢磨,事情并非如此。树木决定森林,森林影响气候,气候反过来又影响树木和森林,三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这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有两个:一是抓住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来谈;一是以其中的某一概念为主,兼及其他,结合现实,重点论述树木(个体)对森林(集体)和气候(社会)的影响或作用,使文章更富有逻辑思辩力。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把握题眼法。作文标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词语就是命题的题眼,题眼就是标题的语意重心。如《北京的符号》这样一个题目,题眼自然是符号。弄清“符号”的内涵和外延,就成了审题立意的关键。那么,它的内涵又是什么?它的内涵应是能代表一个城市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接着,我们还应弄清它的外延,它的外延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符号,又包括意识形态的符号,有形的和无形的符号,旧的和新的符号,已有的和待创造的符号等等。但所有的符号前面,必须加一个限制词“北京的”。这就把符号限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如《学会说不》,给人一个感觉,好像重心在“说不”上,其实不然,重心应在“学会”上。
二、添加因素法。这主要指给标题补出相关的句子成分来打开思路的方法。对于一些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为题的命题,审题时要运用添加因素法。如《底线》这个题目,审题立意时,必须加限制语,将其具体化。如“道德的底线”“做人的底线”等等,经过添加因素后的题目,题意就变得更加明确,观点也相对容易聚焦。又如《感受乡村》中的“感受”,就牵扯用什么去“感受”的问题。我们说,要感受自然要用心。这就需添加因素,为感受补充状语。
三、逻辑推导法。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我们要搞清这些联系,就需要掌握以因果推论为主的逻辑推导法。如《纪念》一题,可以这样推导:什么是纪念?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和事进行怀念。接着再思考要纪念什么?纪念可以是国家和民族对过去荣誉的回忆,痛苦的祭奠,也可是个人对事对亲朋的怀念。再接着思考为什么纪念?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它坚定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四、语素析分法。复合词,一般可拆分为单个的语素,拆分后可根据单个词的含义和语素间的关系,确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并推导出引申义。如“品位”一题,可以拆分为“品之位”。“品”是指物品,“位”是指质量的等级,合起来就是指物品质量的等级。这是本义,除了本义外,它还有一些引申义项。从评价人物方面来讲,它的意思是人的气质、趣味、修养的高下优劣。品位是指人的风度,有见地的思想,优雅的气质,谦逊的举止,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等。弄清了这些,写作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和针对性。
五、辨识标志法。审题时,找出一些标志词语,就能辨识文体,如“记”、“房”、“故事”、“忆”、“灵”等,可判定为记作文;从“论”、“感”、“淡”、“议”、“解”、“析”、“辨”、“说”、“驳”等,可判定为议论文;从“说明”、“提要”、“介绍”、“构造”、“形成”等,可判定为说明文。
六、类比联想法。寓言类命题作文,往往将寓言中的现象和现实生活类比联想,从而解读寓意,以便更好地把握题意。我们来读下面一个题目: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要求以《雨燕减肥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命题,要求考生从雨菩减肥产生联想。我们不妨从以下思路思考:雨燕为什么会肥?雨菩为什么离巢之前要减肥?雨燕的减肥使我们产生哪些方面的联想?经过一系列的类比联想,最后归结寓意为:娇惯不成器,磨砺始成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勇敢锻炼,改正不足,自强成才等。
七、由表及里法。写文章,要善于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目: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联想:自然嬗变,社会发展、历史演进、人生征途都有走与停。通过分析,找出走与停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发展前进必然有停滞调整,休息调整,休息调整更是为更好地前进,为前进积蓄能量和提高能力。
八、逆向求异法。在审题时,对题目所揭示的思想、观念和事理,进行逆向思考,不仅可以找到命题的本旨和意旨,有时还会得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观点,请看下面的题目:
以“说‘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我们不妨这样分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安静、安宁、安逸、安逸等词,都体现了人的主观状态,同时又与影响我们生活的客观状态有关。“安”从反面思考,又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人常说:“安于现状、死于安安乐”等等。命题要求考生揭示“安”的辩证关系,从消极当中挖掘积极的意义。
命题作文的材料安排要敢于创新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积累、占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对于文章写作是十分必要的。选材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与要求。其总的原则是围绕主题选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议论文写作就是为了证明论点选择论据,也只有论据确凿、充分,才能更好地证明论点。而要做到这一点,选材必须符合真实、典型、新颖的要求。 这三条,为考生选材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譬如《烤火与添柴》这个题目,一般同学多从“多添柴少烧火”,即多奉献少索取这方面去选择材料。有的同学却打破了这种常见的套路,他们在考场作文中写道:我们可以把“烤火”看作是一种消费需求,而把“添柴”看作是一种“生产供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中一种供求关系、产销关系。现在市场上供大于求、产大于销,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即所谓“添柴”者多而“烤火”者少。以市场上的VCD为例,1966年的时候,市场上仅有一个厂家生产,真可谓“添柴”者少而“烤火”者多。此后,生产VCD的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霎时“添柴”者多而“烤火”者少,出面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现象。由于可见,“柴”不是可以乱添的,要看“烤火”人的多少,以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否则产,就会造成严重的浪费。这篇考场作文,对“烤火”和“添柴”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便整篇文章独辟蹊径,新意扑面。文章从信息筛选进入哲理思考,使文章从立意到例证都更具时代气息,正是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思维灵活的表现。
命题作文的材料安排要敢于直面现实、勇于创新。有一篇作文的题目叫做《跑的体验》,有位考生就拿自己最熟悉的教育说书,矛头直指现行教育的弊端。他在文中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上尽跑尽跑,这应是一场马拉松,而我们却是被逼着一直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跑,一路上总是被告知“重要”。“重要”、“加油”。小小年纪,总是竭尽全力,拼命冲刺,怎堪重负?同学们或因身心不适而丧失信心,或因精力不支而渐渐落伍。再说:跑应该是多样的:跨栏、障碍跑、接力跑、短跑、中长跑……这才会有运动场上的龙腾虎跃、精彩纷呈。可我们的“跑”却太过单调乏味,不仅要保持统一的跑姿、跑速,而且只能沿着分数这一条道跑,让你无法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无法跑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他还在文中写道:十多年来的“跑”实在是少动力多压力,少趣味多枯燥,少优雅从容多急功近利。这位学生用自己的理性眼光来审视学校教育,把自己真实的体验熔铸成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在文中敢于直面生活,质疑现状,一扫作文内容虚假肤浅的通病,从而使学生作文从虚假走向真实,从浮泛走向深刻。这一材料的安排和选择,可谓巧妙、深刻、生动、形象,充满了考生的智向深慧。这实际上,也是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和弘扬。
命题作文的结构布局要有思辨之巧
传统的写作理论十分重视文章的结构,讲究首尾曲折,衔接过渡,文脉条理,铺垫照应,抑扬详略等等。清人崔学古说:“文之有格,犹如室之有间架也。某处为堂,某外为厅,某处为门楼。其高凡几,深与广凡几,虽斧斤未操而规模已定。”许多千古流传的文章,都有结构匀称稳固、严密精致的特点。可见,结构在文章中显得十分重要。
文章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因素组成:段落与层次、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设置段落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单一性。即一个段落里,只能相对集中地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段意),不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联系松散的意思,放在同一个段落之中。二是完整性。即在一个段落,只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不能把一个意思没有表达完就会段,把本来密切联系的内容分析两段。单一性和完整性并不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单一性是从段落表意的角度来讲的,完整性则是从段落内容的构成上来讲的。单一性是内容相对完整的单一性;完整性是表意相对单一的完整性。安排层次,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认识发展顺序、意识流动顺序等,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按照逻辑顺序安排层次。但无论用哪种方式安排,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为表现主题服务。文章要有好的开头,往往会一下子抓住读者。文章也要有好的结尾,它可以令人遐想,回味不尽。文章的过渡方式主要有三种:词语过渡、句子过渡和段落过渡。文章的照应方式也有三种:题文照应,首怅照应,前后照应。文章的布局,就是为文章构建整体框架,但布局应服从主题的需要。我们说,结构毕竟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写一篇文章,首先从形式考虑,而忽视了内容,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即使形式上有某些成功的地方,也只能是一篇平庸之作,因为它缺少独特而深刻的内容。金代王若虚在他的《文辩》中有一段问答:或问文章的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妙哉此语。文章结构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它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而孤立的存在。你说它没有吧,“大体”是有的,忽视它不行;你硬说它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吧,实在又没有。文章最终要靠内容,要靠深刻独到的见解取胜。如果内容尚未确定,便想到形式,想到条理分明的结构,那就只能妨碍内容的深化和优优。正如茅盾先生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一文中所说:“技巧实在是形象思维的构成部分,而不是作家在构思成熟以后外加上的手术。”有人说,结构是文章要素中最少变化的,无非是那么几种,在结构上要翻点花样很难。其实,结构之美源于思辨之巧。只要有了创新意识,善于嫁接和变通,在结构上也可有创新之举。近几年,流行一种板块结构。几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看拟相互分离却又是一个整体。当我们读惯了那种讲究起承转合、结构严谨的文章时,再读这种板块式结构,便有一种清新轻快之感。简洁也是一种美,一种时尚。这种结构方式很有生命力,它的明快风格很符合生活在重负荷、快节奏的现代人的欣赏趣味和心理需求。
我们说,完美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自然、严谨。所谡自然是指结构安排顺理成章,行止自如。严谨,是指文章的结构要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无懈可击。要做到这两点,结构首先应考虑使其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对象的内在联系。因为文章的结构,就是事物内在联系的外化。二是完整统一。完整,是指文章的内容不能挂一漏外,顾此失彼,更不可缺头少尾、七零八碎或节外生枝。统一是指文章的各部分文脉贯通,和谐一致。文章的各个段落、各个局部是为文章的整体而存在的,而整体又是由局部组成的,二者共同表达同一主题,体现着作者的思路。三是灵活、自由。我们说,要求自然、严谨也好,完整统一也好,并不是要千篇一律,整体划一,而是在不影响主题的情况下,尽量灵活地、自由地安排文章结构,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写出更鲜活、更生动的命题作文来。
从命题作文的标题来看,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词语式标题。顾名思义,这类标题题是指标题是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如《安》、《习惯》、《尝试》、《包容》等。这类题目本身就是文眼,就是写作重点。要准确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和外延,方可切入题意进行写作。
二、短语式标题。即标题是以一个偏正、并列、动宾等结构的短语形式出现。如《心灵的选择》《平凡与自豪》《放飞自己》《留给明天》《异乡听雨》等。这类题目不同于词语式标题,它的文眼一眼就可看出。这类题目的文眼往往隐藏在题目中,如《留给明天》,标题似乎找不出文眼,但仔细琢磨,文眼就隐藏其中。留什么给明天,为啥要留给明天,这是文章要重点阐述的内容。又如《心灵的选择》,选择不是文眼,而是面对选择时,心灵所产生的触动、斗争,展示其选择时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世界,才是文眼。
三、句子式标题。句子式标题,往往是以一个观点的形式出现,如《今年花胜去年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青春因奋斗而精彩》《近来者未必黑》等,这类题目由于在标题中就阐明了观点,相对容易把握。
四、关系式标题。即标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三者之间似乎是一种并列关系,没有轻重之分,但仔细琢磨,事情并非如此。树木决定森林,森林影响气候,气候反过来又影响树木和森林,三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这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有两个:一是抓住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来谈;一是以其中的某一概念为主,兼及其他,结合现实,重点论述树木(个体)对森林(集体)和气候(社会)的影响或作用,使文章更富有逻辑思辩力。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把握题眼法。作文标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词语就是命题的题眼,题眼就是标题的语意重心。如《北京的符号》这样一个题目,题眼自然是符号。弄清“符号”的内涵和外延,就成了审题立意的关键。那么,它的内涵又是什么?它的内涵应是能代表一个城市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接着,我们还应弄清它的外延,它的外延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符号,又包括意识形态的符号,有形的和无形的符号,旧的和新的符号,已有的和待创造的符号等等。但所有的符号前面,必须加一个限制词“北京的”。这就把符号限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如《学会说不》,给人一个感觉,好像重心在“说不”上,其实不然,重心应在“学会”上。
二、添加因素法。这主要指给标题补出相关的句子成分来打开思路的方法。对于一些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为题的命题,审题时要运用添加因素法。如《底线》这个题目,审题立意时,必须加限制语,将其具体化。如“道德的底线”“做人的底线”等等,经过添加因素后的题目,题意就变得更加明确,观点也相对容易聚焦。又如《感受乡村》中的“感受”,就牵扯用什么去“感受”的问题。我们说,要感受自然要用心。这就需添加因素,为感受补充状语。
三、逻辑推导法。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我们要搞清这些联系,就需要掌握以因果推论为主的逻辑推导法。如《纪念》一题,可以这样推导:什么是纪念?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和事进行怀念。接着再思考要纪念什么?纪念可以是国家和民族对过去荣誉的回忆,痛苦的祭奠,也可是个人对事对亲朋的怀念。再接着思考为什么纪念?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它坚定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四、语素析分法。复合词,一般可拆分为单个的语素,拆分后可根据单个词的含义和语素间的关系,确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并推导出引申义。如“品位”一题,可以拆分为“品之位”。“品”是指物品,“位”是指质量的等级,合起来就是指物品质量的等级。这是本义,除了本义外,它还有一些引申义项。从评价人物方面来讲,它的意思是人的气质、趣味、修养的高下优劣。品位是指人的风度,有见地的思想,优雅的气质,谦逊的举止,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等。弄清了这些,写作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和针对性。
五、辨识标志法。审题时,找出一些标志词语,就能辨识文体,如“记”、“房”、“故事”、“忆”、“灵”等,可判定为记作文;从“论”、“感”、“淡”、“议”、“解”、“析”、“辨”、“说”、“驳”等,可判定为议论文;从“说明”、“提要”、“介绍”、“构造”、“形成”等,可判定为说明文。
六、类比联想法。寓言类命题作文,往往将寓言中的现象和现实生活类比联想,从而解读寓意,以便更好地把握题意。我们来读下面一个题目: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要求以《雨燕减肥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命题,要求考生从雨菩减肥产生联想。我们不妨从以下思路思考:雨燕为什么会肥?雨菩为什么离巢之前要减肥?雨燕的减肥使我们产生哪些方面的联想?经过一系列的类比联想,最后归结寓意为:娇惯不成器,磨砺始成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勇敢锻炼,改正不足,自强成才等。
七、由表及里法。写文章,要善于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目: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联想:自然嬗变,社会发展、历史演进、人生征途都有走与停。通过分析,找出走与停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发展前进必然有停滞调整,休息调整,休息调整更是为更好地前进,为前进积蓄能量和提高能力。
八、逆向求异法。在审题时,对题目所揭示的思想、观念和事理,进行逆向思考,不仅可以找到命题的本旨和意旨,有时还会得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观点,请看下面的题目:
以“说‘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我们不妨这样分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安静、安宁、安逸、安逸等词,都体现了人的主观状态,同时又与影响我们生活的客观状态有关。“安”从反面思考,又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人常说:“安于现状、死于安安乐”等等。命题要求考生揭示“安”的辩证关系,从消极当中挖掘积极的意义。
命题作文的材料安排要敢于创新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积累、占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对于文章写作是十分必要的。选材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与要求。其总的原则是围绕主题选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议论文写作就是为了证明论点选择论据,也只有论据确凿、充分,才能更好地证明论点。而要做到这一点,选材必须符合真实、典型、新颖的要求。 这三条,为考生选材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譬如《烤火与添柴》这个题目,一般同学多从“多添柴少烧火”,即多奉献少索取这方面去选择材料。有的同学却打破了这种常见的套路,他们在考场作文中写道:我们可以把“烤火”看作是一种消费需求,而把“添柴”看作是一种“生产供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中一种供求关系、产销关系。现在市场上供大于求、产大于销,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即所谓“添柴”者多而“烤火”者少。以市场上的VCD为例,1966年的时候,市场上仅有一个厂家生产,真可谓“添柴”者少而“烤火”者多。此后,生产VCD的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霎时“添柴”者多而“烤火”者少,出面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现象。由于可见,“柴”不是可以乱添的,要看“烤火”人的多少,以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否则产,就会造成严重的浪费。这篇考场作文,对“烤火”和“添柴”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便整篇文章独辟蹊径,新意扑面。文章从信息筛选进入哲理思考,使文章从立意到例证都更具时代气息,正是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思维灵活的表现。
命题作文的材料安排要敢于直面现实、勇于创新。有一篇作文的题目叫做《跑的体验》,有位考生就拿自己最熟悉的教育说书,矛头直指现行教育的弊端。他在文中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上尽跑尽跑,这应是一场马拉松,而我们却是被逼着一直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跑,一路上总是被告知“重要”。“重要”、“加油”。小小年纪,总是竭尽全力,拼命冲刺,怎堪重负?同学们或因身心不适而丧失信心,或因精力不支而渐渐落伍。再说:跑应该是多样的:跨栏、障碍跑、接力跑、短跑、中长跑……这才会有运动场上的龙腾虎跃、精彩纷呈。可我们的“跑”却太过单调乏味,不仅要保持统一的跑姿、跑速,而且只能沿着分数这一条道跑,让你无法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无法跑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他还在文中写道:十多年来的“跑”实在是少动力多压力,少趣味多枯燥,少优雅从容多急功近利。这位学生用自己的理性眼光来审视学校教育,把自己真实的体验熔铸成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在文中敢于直面生活,质疑现状,一扫作文内容虚假肤浅的通病,从而使学生作文从虚假走向真实,从浮泛走向深刻。这一材料的安排和选择,可谓巧妙、深刻、生动、形象,充满了考生的智向深慧。这实际上,也是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和弘扬。
命题作文的结构布局要有思辨之巧
传统的写作理论十分重视文章的结构,讲究首尾曲折,衔接过渡,文脉条理,铺垫照应,抑扬详略等等。清人崔学古说:“文之有格,犹如室之有间架也。某处为堂,某外为厅,某处为门楼。其高凡几,深与广凡几,虽斧斤未操而规模已定。”许多千古流传的文章,都有结构匀称稳固、严密精致的特点。可见,结构在文章中显得十分重要。
文章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因素组成:段落与层次、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设置段落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单一性。即一个段落里,只能相对集中地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段意),不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联系松散的意思,放在同一个段落之中。二是完整性。即在一个段落,只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不能把一个意思没有表达完就会段,把本来密切联系的内容分析两段。单一性和完整性并不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单一性是从段落表意的角度来讲的,完整性则是从段落内容的构成上来讲的。单一性是内容相对完整的单一性;完整性是表意相对单一的完整性。安排层次,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认识发展顺序、意识流动顺序等,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按照逻辑顺序安排层次。但无论用哪种方式安排,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为表现主题服务。文章要有好的开头,往往会一下子抓住读者。文章也要有好的结尾,它可以令人遐想,回味不尽。文章的过渡方式主要有三种:词语过渡、句子过渡和段落过渡。文章的照应方式也有三种:题文照应,首怅照应,前后照应。文章的布局,就是为文章构建整体框架,但布局应服从主题的需要。我们说,结构毕竟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写一篇文章,首先从形式考虑,而忽视了内容,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即使形式上有某些成功的地方,也只能是一篇平庸之作,因为它缺少独特而深刻的内容。金代王若虚在他的《文辩》中有一段问答:或问文章的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妙哉此语。文章结构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它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而孤立的存在。你说它没有吧,“大体”是有的,忽视它不行;你硬说它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吧,实在又没有。文章最终要靠内容,要靠深刻独到的见解取胜。如果内容尚未确定,便想到形式,想到条理分明的结构,那就只能妨碍内容的深化和优优。正如茅盾先生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一文中所说:“技巧实在是形象思维的构成部分,而不是作家在构思成熟以后外加上的手术。”有人说,结构是文章要素中最少变化的,无非是那么几种,在结构上要翻点花样很难。其实,结构之美源于思辨之巧。只要有了创新意识,善于嫁接和变通,在结构上也可有创新之举。近几年,流行一种板块结构。几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看拟相互分离却又是一个整体。当我们读惯了那种讲究起承转合、结构严谨的文章时,再读这种板块式结构,便有一种清新轻快之感。简洁也是一种美,一种时尚。这种结构方式很有生命力,它的明快风格很符合生活在重负荷、快节奏的现代人的欣赏趣味和心理需求。
我们说,完美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自然、严谨。所谡自然是指结构安排顺理成章,行止自如。严谨,是指文章的结构要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无懈可击。要做到这两点,结构首先应考虑使其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对象的内在联系。因为文章的结构,就是事物内在联系的外化。二是完整统一。完整,是指文章的内容不能挂一漏外,顾此失彼,更不可缺头少尾、七零八碎或节外生枝。统一是指文章的各部分文脉贯通,和谐一致。文章的各个段落、各个局部是为文章的整体而存在的,而整体又是由局部组成的,二者共同表达同一主题,体现着作者的思路。三是灵活、自由。我们说,要求自然、严谨也好,完整统一也好,并不是要千篇一律,整体划一,而是在不影响主题的情况下,尽量灵活地、自由地安排文章结构,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写出更鲜活、更生动的命题作文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