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7-30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6万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着重描写了官渡、赤壁、猇亭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

  此战是关系袁绍、曹操生死存亡的战略决战,谁获胜谁就能独霸中原。

  董卓、吕布灭亡之后,袁绍与曹操已形成“一山不容二虎”之势。官渡之战前夕, 先是刘备向袁绍求援,以对付曹操的进攻。 袁绍接到刘备的信后,召集群臣商议伐曹之事。以田丰、沮授为一方的非战派认为,连年战乱,粮食匮乏,不宜兴师动众,再者,曹操士卒精练,不可轻视,如要大战,须用几年的时间作准备。而以审配、郭图为一方的主战派则认为,袁方兵多粮足,兴兵讨曹是大义之事,主张立即兴兵。谋士许攸、荀谌也附和审、郭的观点,敦伿袁绍“讨汉贼以扶王室”。袁绍的野心是独霸中原,对援助刘备没有多大兴趣,但他少谋寡断,又贪图政治上的虚名,于是采纳了审配等人的建议,决定起兵。

  与袁绍集团寡断、轻敌相反,曹操集团内部虽然也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对袁军的分析是正确的。荀彧说:“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纪逢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道出了袁绍集团的弱点和潜伏着的危机。另一方面,曹操对兵力也作了周密的布署,与袁绍仓促出兵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一开始就把主力布置在官渡,而不是沿黄河处处设防,这是因为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是袁绍夺取许昌的必争之地。守住了官渡,就能扼其咽喉。袁军抵达官渡,虽声势浩大,在曹军面前却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因此两军呈现对峙状态。这个对峙,为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

  袁绍出兵七十万,曹操出兵七万,在兵力上袁军占绝对优势。袁方虽兵多粮广,但兵将勇猛不及曹军;曹方兵将虽勇猛,但粮草不足。战争一开始,袁军处于有利地位。第一次交锋,袁军以强弓劲弩射回曹军,并乘势掩杀,曹军大败。同时,袁军抢筑土山五十余座,利用制高点箭射曹军,给对方造成极大的打击。接着又挖地道,想偷袭曹营。这两种战术,虽然均被曹军击破,但时间却被拖延下来,使得曹军“军力渐乏,粮草不继”,形势对曹军越来越不利,曹操甚至想放弃官渡撤回许昌。但是,袁绍没有采用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与曹军对峙下去。先是袁军大将韩猛运粮途中遭到曹军袭击,受了很大损失。接着又派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护乌巢屯粮之所。然后,又把审配打发回邺郡,失去一位出谋划策之士。更为严重的是驱逐许攸,迫使许攸投靠曹操。许攸曾建议袁绍偷袭许昌,袁绍如果采用了这条奇计,必使曹军惨败。袁绍却听信了审配的谗言,斥骂许攸献计是为曹操“作奸细,啜赚吾军”,喝令将许攸逐出军营。在张郃、高览偷袭曹营失败之后,袁绍又听信郭图的谗言,将张、高两员大将逼得投归曹操。

  在两军对峙阶段,曹军军粮草将尽之时,曹操也有过撤军的念头,但荀彧的一封信,使他疑虑立消,决心坚持下去。当他获悉许攸投奔而来,即欢欣鼓舞。许攸献出偷袭袁军粮草之计,曹操深信不疑,亲自率精兵猛将,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一把火将袁绍的粮草烧个精光。曹操又抓住战机,立即向袁军发起猛攻。他先派张郃、高览去劫寨,使袁军折其大半;紧接着又以假象迷惑袁军,使袁绍分兵,曹操立即兵分八路,全线出击,袁军迅速溃败,袁绍狼狈逃窜。

  官渡之战,袁绍由优势变为劣势,再由劣势走向失败。

  【赤壁之战】

  这次战役是汉末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它奠定了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局面。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这次战役。

  赤壁之战的参加者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集团,而又以孙、刘联合在一起,与曹操形成了敌对的两方。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一、孙、刘统一战略方针,联合抗曹;二、周瑜与曹操进行离间、反离间、诈降的明争暗斗,曹操接连失利,周瑜一再获胜;三、孙、刘联军向曹军发起全面进攻,火烧战船,曹军惨败。

  赤壁之战前,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孙权两个集团,面临共同的敌人,两家联合抗曹则存,互不援助则亡。

  孙权当时占有扬州的吴郡,会稓、丹阳、庐江、豫章、九江等六郡,拥兵十万,有周瑜、鲁肃、程普、黄盖等人辅佐,是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但孙权方面对新遭大败的刘备心存疑虑。刘备在官渡之战时投奔袁绍,这时投奔了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此处正是曹军南下的门户。刘备虽寄人篱下,但雄心勃勃。面对曹军南下,刘备方面虽然势单力孤,但又不能显得有求于人,以防被孙权方面欺辱。因此,孙、刘联合客观上存在着障碍。

  诸葛亮一踏上东吴的土地,就被孙权集团的谋士们所包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怀疑或者否定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张,纷纷向诸葛亮质问和责难。诸葛亮分析形势,旁征博引,或晓以大义,或喻以利害,东吴群儒被说得心服口服。诸葛亮舌战群儒取得胜利之后,紧接着又在争取联合的活动中,与孙权、周瑜展开了交锋。孙权威慑于曹操的威势,对孙、刘联合抗曹能否取胜没有把握,但又不甘心向曹操俯首称臣。周瑜主战,反对降曹,但又藐视刘备集团。诸葛亮针对孙、周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巧妙的外交斗争,终于促使孙权最后确定了联合抗曹的大政方针。

  曹操率大军八十三万诈称百万,驻扎江北。面临长江,熟悉陆战的曹军失去了优势。三江口一次小小的接触,曹军就受挫,“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曹军除加强训练水军外,还寻求破敌良策。东吴的军队虽精于水战,但曹军势大,若无奇计,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击破。战争的双方展开了智谋的较量。

  蒋干自告奋勇,要为曹操破敌出力。周瑜抓住机会,巧妙利用了蒋干,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曹军的两员水军头领。蒋干第二次到东吴,又将庞统带到曹营,使庞统献上了连环计,曹操几十万军队的命运,不知不觉地被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曹操派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就中取事。周瑜将计就计,苦打黄盖,又派阚泽密赴江北,代黄盖向曹操送达降书,同时又利用蔡中、蔡和向曹操密报黄盖投降之事属实。尽管曹操老谋深算,也不得不信以为真。周瑜与曹操各施计谋,真假难辨,也使东吴的鲁肃等人一时摸不清头脑。但这一切玄虚奥妙,却全都被诸葛亮看在眼里,明察于心。周瑜几次让鲁肃去探问动静,诸葛亮都轻轻一语把周、曹的用计点破,使周瑜气得咬牙切齿,声称要“除掉此人”,以免后患。诸葛亮从容应对,使周输占不到半点便宜。在与周瑜的暗斗中,诸葛亮总以大局为重,谨守分寸,委曲求全,极力避免有损于联合抗曹的事发生。最后,两人终于共订火攻破曹之计,将曹军水寨人马烧得灰飞烟灭。

  《三国演义》描写这次大战,战争的两方三个集团,各施其计,层出不穷,变化莫测,使读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猇亭之战】

  又称彝陵之战。

  张飞遇害,刘备兴倾国之兵,发誓灭掉东吴,报仇雪恨。起初,蜀军气盛,小将关兴、张苞英勇果敢,大军所到之处斩将夺城,势不可挡,“江南之人,尽皆胆裂,白夜号哭”。东吴在危急的情势下,派人将杀害张飞的凶手送交刘备处置,并答应交还荆州,送归夫人,请求罢兵和解。刘备被报仇之心和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作出妥协,恢复联吴抗曹的国策,执意要灭掉东吴。所以,东吴别无选择,只能与刘备决一死战,这是刘备在战略上犯的错误。接着,刘备又犯下战术上的大错。

  刘备得知东吴的大都督是陆逊,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称他为“黄口孺子”。陆逊沉着冷静,下令诸将“坚守关隘,不许妄动”,任凭刘备搦战,百般辱骂,坚不出战。陆逊以持久坚守避敌锐气,造成了敌军将士疲惫,不得不移营就凉。同时,他又示弱于敌,使敌人产生了东吴军队不敢再战的错觉,致使刘备移营扎寨时忘了兵家之大忌, 把兵力集结驻扎在草木丛生,地形过于坎坷险峻复杂的地方,夹江连营七百余里,使得部队既难以迅速收缩防御,又难以迅速集中出击。陆逊闻讯大喜,诸葛亮得到消息却拍案叫苦。陆逊还亲身临阵观察,识破了刘备移营时,暗设伏兵诱敌的计谋,避免了一次失利。待刘备移营完毕,他立即抓住战机,先派末将偷劫蜀军营寨,以小的失利进一步麻痹蜀军的斗志。然后,以火烧刘备四十座连营,从水上和陆地向刘备发起了全面进攻,一举歼灭蜀军七十万人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