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皴,音村,1.(皮肤)因受冻而裂开:手~了。2.皮肤上积存的泥垢:一脖子~。3.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为了显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面,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叫做皴。
二、茕,音穷,1.孤单;孤独。2.忧愁。
三、龆齓,
1.亦作"龆齓"。音条衬;
2.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龆﹐通"髫"。
3.借指孩童。
四、怫,音符,亦作“怫悒”。忧郁,心情不舒畅。
五、绸缪(书)①(形)缠绵:情意
六、纡徐,汉语词汇,拼音yū xú,释义为从容宽舒貌,谓文辞委婉舒缓;
七、谨饬,谨慎小心。
八、夐xuàn]营求:“非梦卜~求,殆无幸矣。”[xiòng]1.远:“平沙无垠,~不见人。”2.姓。
古人评论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清程洪、先著《词洁》)。今入看来,本词通篇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至于明卓人月把本词比为“画家大斧皴,书家擘窠体”,则是囿于“苏词粗豪”的传统之见。揆诸实际,本篇除具苏词一般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它还有其飘逸空灵以及韶秀方面的特点。
这首中秋词作,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外放无俚的茕独情怀。词中杂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并且自为排遣。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直接描绘的形象范畴,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的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种思想蕴涵,是至为明显的。
苏轼一生,是以崇尚儒学,讲究务实为主。但他也“龆齓好道”,中年以后曾表示“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纠葛当中的。尤其是每当挫折失意,则老庄思想上升,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这在苏轼一生中是数见不鲜的事。熙宁四年(1071),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旋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曰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地位。尽管他当时是“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饰深藏内心的幽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的私情,比起内忧边患的国势来,毕竟是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明确揭举。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诸家指出此处词意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天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李泽厚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通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美的历程》)。李氏这些论断,对理解《水调歌头》中秋词是颇有启示意义的。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照无眠”者,当兼月照不睡之人与月照愁人使不能入睡这两层意思。
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说的是月缺示有恨,无恨应长圆;词人糅入人事,谓月圆时,月固无恨矣,而人不圆,见圆月转有恨。又进一步说:月“长向别时圆”,亦“应有恨”。“不应”与“何事”两者抵消,即见此正面之命意。这里把人此时的思想感情移之于月,对石曼卿诗语是发展,对上文月照无眠又是转深一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又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而来。知人之离合(“悲欢”包含其中),与月之圆缺(“阴晴”,谓月至中秋虽圆,亦有可见与不可见之时,与“圆缺”同等),实自古而然。(此处偏义于“合”与“圆”,故云“难全”。)既知此理,便不应对圆月而感睽离,生无谓的怅恨。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这三句词意转折较大,而意脉仍承自上文。亲人间的欢聚既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两句据南朝宋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皴,音村,1.(皮肤)因受冻而裂开:手~了。2.皮肤上积存的泥垢:一脖子~。3.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为了显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面,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叫做皴。
二、茕,音穷,1.孤单;孤独。2.忧愁。
三、龆齓,
1.亦作"龆齓"。音条衬;
2.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龆﹐通"髫"。
3.借指孩童。
四、怫,音符,亦作“怫悒”。忧郁,心情不舒畅。
五、绸缪(书)①(形)缠绵:情意
六、纡徐,汉语词汇,拼音yū xú,释义为从容宽舒貌,谓文辞委婉舒缓;
七、谨饬,谨慎小心。
八、夐xuàn]营求:“非梦卜~求,殆无幸矣。”[xiòng]1.远:“平沙无垠,~不见人。”2.姓。
古人评论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清程洪、先著《词洁》)。今入看来,本词通篇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至于明卓人月把本词比为“画家大斧皴,书家擘窠体”,则是囿于“苏词粗豪”的传统之见。揆诸实际,本篇除具苏词一般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它还有其飘逸空灵以及韶秀方面的特点。
这首中秋词作,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外放无俚的茕独情怀。词中杂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并且自为排遣。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直接描绘的形象范畴,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的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种思想蕴涵,是至为明显的。
苏轼一生,是以崇尚儒学,讲究务实为主。但他也“龆齓好道”,中年以后曾表示“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纠葛当中的。尤其是每当挫折失意,则老庄思想上升,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这在苏轼一生中是数见不鲜的事。熙宁四年(1071),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旋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曰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地位。尽管他当时是“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饰深藏内心的幽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的私情,比起内忧边患的国势来,毕竟是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明确揭举。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诸家指出此处词意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天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李泽厚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通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美的历程》)。李氏这些论断,对理解《水调歌头》中秋词是颇有启示意义的。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照无眠”者,当兼月照不睡之人与月照愁人使不能入睡这两层意思。
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说的是月缺示有恨,无恨应长圆;词人糅入人事,谓月圆时,月固无恨矣,而人不圆,见圆月转有恨。又进一步说:月“长向别时圆”,亦“应有恨”。“不应”与“何事”两者抵消,即见此正面之命意。这里把人此时的思想感情移之于月,对石曼卿诗语是发展,对上文月照无眠又是转深一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又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而来。知人之离合(“悲欢”包含其中),与月之圆缺(“阴晴”,谓月至中秋虽圆,亦有可见与不可见之时,与“圆缺”同等),实自古而然。(此处偏义于“合”与“圆”,故云“难全”。)既知此理,便不应对圆月而感睽离,生无谓的怅恨。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这三句词意转折较大,而意脉仍承自上文。亲人间的欢聚既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两句据南朝宋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