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医生”和“病人”之间的那点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花几分钟好好看看,有时候,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只在一睁一闭之间。甚至,只在一念之间。
有些人去看中医,他会问: 我这种病中医能治吗?
应不应该这样问?如果医生给他的回答是我能治这种病,不能治那种病,或者我擅长某一类病。怎么看待这个回答?
我认为,一个医生这样回答你,他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是为了迎合你,并非他的本意;如果是本意,那他与真正的中医思维之间还有距离。因为 一个真正的中医,应该是不分科的,应该是通治的。
这是什么原理呢?以一块木板来举例,上面长了霉,区分为白色的霉,绿色的霉,或者一号霉、二号霉;这种霉用什么药来治,那种霉用什么药来治;这种霉能治,那种霉不能治。——这是西医的思维。因为西医是治病灶的,一个病灶一个病灶的祛除。
而中医的思维是,不问这块木板长了什么霉,只管这块木板长霉的原因。比如木板长霉的原因是潮湿,把木板变得干燥,各种霉就会自己消退,他不需要一个个是去治。一个真正用中医思维去治病的大夫,不可能说,这个霉我能治,那个霉我不能治。有时候中医治大病治绝症很快,治某些小病反而慢。这个在临证上屡见不鲜,因为木板干燥了,哪块霉先消退是人体自己的事,不是我们能预设的。如果你碰到这样的中医大夫,他说只能治什么,或只擅长治什么,那就有可能是用西医思维培养出来的中医;或者是凭经验,而理法不通透的中医。这样的中医,他的效果不好,效果慢也是情理之中的。
有的病人会说,中医总说 祛湿祛瘀活血 ,也没有什么手段嘛。其实中医的手段不是你们想的那么简单的。中医还要研究病的去路,研究怎么样去掉它。这个去掉不是像手术那样直接拿掉,而是帮人体恢复或修通去掉它的模式,这是根本的解决。人体有他自己的方法和规则,如果不是让人体自己能去掉,那复发的概率就会很大。
还有一些病人,他去找中医的时候,会拿着各种化验报告和照的片子去给医生看。其实,根据上面所说的原理,一个真正的中医是不需要看这些报告的。因为,他研究的不是病灶本身。
一个看中医的病人,如果够专业,不会去询问这个大夫擅长治什么,或者问我这个病能不能治。更不会用检查报告和照拍的片子去跟大夫沟通。用西医的检查报告来达成中医的治疗方案,对于中医而言是不专业的。用这些方式去检测一个中医专不专业也是不行的,这样找到好中医的概率就很低。
我们在接受了一个中医的治疗之后,到底怎样去衡量治疗的效果,是不是该继续下去,也是一个中医病人是不是专业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病几天就治好了,那当然不用讲。如果是治疗时间长一点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不要坚持治下去,判断标准是什么?很多病人会说,看吃了药舒不舒服。这就有一个问题,很多病人吃了医生的药当时总是会觉得舒服些,但吃了半年一年也没能治好,这种情况也很普遍。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解决这个病的根本方法,只是在现象上进行压制,比方说,没有找到病人上火的真正原因,是实热?还是脾胃有湿气?还是表不解?只是直接给病人下一点寒凉药,他吃了也能舒服一点,但这个病是不可能治好的。
任何一种病,都可以视为人体内的一个多余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你去掉一个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哪怕是拔掉身上的一根刺,都要感觉难受一下,何况是治一个病呢。所以吃了药舒不舒服不仅不是检验疗效唯一的标准,甚至是一个误判率很高的标准。
《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叫作“ 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什么意思呢?有些深重的疾病往往吃下去药之后会有瞑眩反应,也就是能量启动的反应和随之产生的排病反应。这种反应是会不舒服的,最常见的有眩晕、腹泻、呕吐、嗜睡、发皮肤病、发烧,或者疼痛和症状反应的加剧。此类反应明显,一些重大的疾病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好了。那能不能一见这样的反应就认定是瞑眩反应?当然不能。
如何客观准确的判断,有以下几点鉴别标准:
第一,有的时候你并没有给病人开腹泻的药,甚至开的是干姜附子这种所谓吃了之后会上火便秘的药,他反而产生腹泻。这个时候,你可以理解为暝眩反应,因为你没有下泻药,这是人体的阳气有了,自己启动的排瘀行为。有时候,产生了和药物作用不相符合的反应,甚至相反的反应,也是瞑眩反应。比方说,没有开安神或者清火伤阳气的药,病人想睡;药里面并没有造成病人呕吐的药,甚至于还有止呕的药,但是病人吃了呕吐。这些都是可以考虑判断为暝眩反应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大疾病吃了药长皮肤病是大好之事, 因为中医有一句话,万病出表皆是好事。 我曾经说过,现在长疮的少了,长癌的多了,也是这个道理。
第二,具体到症状上,怎么判断暝眩反应?腹泻的,越泻越精神,泻了后胃口也不受影响,这就是暝眩反应;反之,如果泻了后,精神越来越差,食欲越来越差,这就可能是下错了。一个正常的人,腹泻三天,一定倒床上不了班。临床上重病的病人,气血也虚弱,吃了药之后产生排病反应的腹泻,有时候连泻一个月,反而越泻精神越好,去化验身体各方面的指标上升了,这种情况很多。人体的模式不是我们能够预设的。有一个骨髓癌的患者,他吃了中药连泻了一个月,一天七八次,他感到反而体力增强。结果一个月之后去查,血液指标,一切指标都正常,痊愈了。同理,服药后的呕吐、发皮肤病、嗜睡之类的反应,都能以体力胃口是否正常来衡量是否暝眩反应。
第三,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如果说原本脉象诸如紧、硬、躁的,现在变得柔和,哪怕脉象貌似变得比原来弱一点,也是病在退;而脉象变得诸如更硬、更弦、更亢躁,这是病在进。
如果我们不了解以上的这些东西,有时候你就会错失真正的好医生。曾经有一个患绝症的病人跟我说,他接受了一个中医的治疗,吃了一段时间的药之后,忽然高烧一个星期不退,后来烧退了,他理解为自己的免疫力降低了,就不再接受那个医生的治疗了,他的病也一直没有好。我跟他说,你可能错失了一次活下去的机会,很多的大病吃了药之后出现发高烧、发皮肤病这样的反应,往往是人体免疫力增强开始排病的瞑眩反应,病就会快速的向好。他听了我的话,重新又找到了那个医生,跟他详聊。那个医生说,确实很多人绝症病人在痊愈之前,都有这样的高烧反应。并且给他看了大量的病例记录,他才又继续找这个中医治疗。
现在大家看中医少,接触到的好中医更少,所以这方面的经验不多。这就需要多了解一些这样的常识。医生专不专业当然重要,有时候病人专不专业更重要,毕竟治疗的主动权掌握在病人手上。
有些人去看中医,他会问: 我这种病中医能治吗?
应不应该这样问?如果医生给他的回答是我能治这种病,不能治那种病,或者我擅长某一类病。怎么看待这个回答?
我认为,一个医生这样回答你,他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是为了迎合你,并非他的本意;如果是本意,那他与真正的中医思维之间还有距离。因为 一个真正的中医,应该是不分科的,应该是通治的。
这是什么原理呢?以一块木板来举例,上面长了霉,区分为白色的霉,绿色的霉,或者一号霉、二号霉;这种霉用什么药来治,那种霉用什么药来治;这种霉能治,那种霉不能治。——这是西医的思维。因为西医是治病灶的,一个病灶一个病灶的祛除。
而中医的思维是,不问这块木板长了什么霉,只管这块木板长霉的原因。比如木板长霉的原因是潮湿,把木板变得干燥,各种霉就会自己消退,他不需要一个个是去治。一个真正用中医思维去治病的大夫,不可能说,这个霉我能治,那个霉我不能治。有时候中医治大病治绝症很快,治某些小病反而慢。这个在临证上屡见不鲜,因为木板干燥了,哪块霉先消退是人体自己的事,不是我们能预设的。如果你碰到这样的中医大夫,他说只能治什么,或只擅长治什么,那就有可能是用西医思维培养出来的中医;或者是凭经验,而理法不通透的中医。这样的中医,他的效果不好,效果慢也是情理之中的。
有的病人会说,中医总说 祛湿祛瘀活血 ,也没有什么手段嘛。其实中医的手段不是你们想的那么简单的。中医还要研究病的去路,研究怎么样去掉它。这个去掉不是像手术那样直接拿掉,而是帮人体恢复或修通去掉它的模式,这是根本的解决。人体有他自己的方法和规则,如果不是让人体自己能去掉,那复发的概率就会很大。
还有一些病人,他去找中医的时候,会拿着各种化验报告和照的片子去给医生看。其实,根据上面所说的原理,一个真正的中医是不需要看这些报告的。因为,他研究的不是病灶本身。
一个看中医的病人,如果够专业,不会去询问这个大夫擅长治什么,或者问我这个病能不能治。更不会用检查报告和照拍的片子去跟大夫沟通。用西医的检查报告来达成中医的治疗方案,对于中医而言是不专业的。用这些方式去检测一个中医专不专业也是不行的,这样找到好中医的概率就很低。
我们在接受了一个中医的治疗之后,到底怎样去衡量治疗的效果,是不是该继续下去,也是一个中医病人是不是专业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病几天就治好了,那当然不用讲。如果是治疗时间长一点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不要坚持治下去,判断标准是什么?很多病人会说,看吃了药舒不舒服。这就有一个问题,很多病人吃了医生的药当时总是会觉得舒服些,但吃了半年一年也没能治好,这种情况也很普遍。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解决这个病的根本方法,只是在现象上进行压制,比方说,没有找到病人上火的真正原因,是实热?还是脾胃有湿气?还是表不解?只是直接给病人下一点寒凉药,他吃了也能舒服一点,但这个病是不可能治好的。
任何一种病,都可以视为人体内的一个多余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你去掉一个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哪怕是拔掉身上的一根刺,都要感觉难受一下,何况是治一个病呢。所以吃了药舒不舒服不仅不是检验疗效唯一的标准,甚至是一个误判率很高的标准。
《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叫作“ 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什么意思呢?有些深重的疾病往往吃下去药之后会有瞑眩反应,也就是能量启动的反应和随之产生的排病反应。这种反应是会不舒服的,最常见的有眩晕、腹泻、呕吐、嗜睡、发皮肤病、发烧,或者疼痛和症状反应的加剧。此类反应明显,一些重大的疾病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好了。那能不能一见这样的反应就认定是瞑眩反应?当然不能。
如何客观准确的判断,有以下几点鉴别标准:
第一,有的时候你并没有给病人开腹泻的药,甚至开的是干姜附子这种所谓吃了之后会上火便秘的药,他反而产生腹泻。这个时候,你可以理解为暝眩反应,因为你没有下泻药,这是人体的阳气有了,自己启动的排瘀行为。有时候,产生了和药物作用不相符合的反应,甚至相反的反应,也是瞑眩反应。比方说,没有开安神或者清火伤阳气的药,病人想睡;药里面并没有造成病人呕吐的药,甚至于还有止呕的药,但是病人吃了呕吐。这些都是可以考虑判断为暝眩反应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大疾病吃了药长皮肤病是大好之事, 因为中医有一句话,万病出表皆是好事。 我曾经说过,现在长疮的少了,长癌的多了,也是这个道理。
第二,具体到症状上,怎么判断暝眩反应?腹泻的,越泻越精神,泻了后胃口也不受影响,这就是暝眩反应;反之,如果泻了后,精神越来越差,食欲越来越差,这就可能是下错了。一个正常的人,腹泻三天,一定倒床上不了班。临床上重病的病人,气血也虚弱,吃了药之后产生排病反应的腹泻,有时候连泻一个月,反而越泻精神越好,去化验身体各方面的指标上升了,这种情况很多。人体的模式不是我们能够预设的。有一个骨髓癌的患者,他吃了中药连泻了一个月,一天七八次,他感到反而体力增强。结果一个月之后去查,血液指标,一切指标都正常,痊愈了。同理,服药后的呕吐、发皮肤病、嗜睡之类的反应,都能以体力胃口是否正常来衡量是否暝眩反应。
第三,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如果说原本脉象诸如紧、硬、躁的,现在变得柔和,哪怕脉象貌似变得比原来弱一点,也是病在退;而脉象变得诸如更硬、更弦、更亢躁,这是病在进。
如果我们不了解以上的这些东西,有时候你就会错失真正的好医生。曾经有一个患绝症的病人跟我说,他接受了一个中医的治疗,吃了一段时间的药之后,忽然高烧一个星期不退,后来烧退了,他理解为自己的免疫力降低了,就不再接受那个医生的治疗了,他的病也一直没有好。我跟他说,你可能错失了一次活下去的机会,很多的大病吃了药之后出现发高烧、发皮肤病这样的反应,往往是人体免疫力增强开始排病的瞑眩反应,病就会快速的向好。他听了我的话,重新又找到了那个医生,跟他详聊。那个医生说,确实很多人绝症病人在痊愈之前,都有这样的高烧反应。并且给他看了大量的病例记录,他才又继续找这个中医治疗。
现在大家看中医少,接触到的好中医更少,所以这方面的经验不多。这就需要多了解一些这样的常识。医生专不专业当然重要,有时候病人专不专业更重要,毕竟治疗的主动权掌握在病人手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