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很快就后悔了,这是为什么?
在李世民立太子这场皇位争夺站中,魏王李泰也不甘落后。李泰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他为了夺取皇位也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身边也有一套自己的班子,这套班子给他出谋划策。那我们可以想见,如果真的是李泰当了太子,乃至最后当了皇帝,那么李泰所重用的一定是当年帮他夺位的这些人。而长孙无忌站在他的对立方一定会被排挤。长孙无忌心里头明白,一定不能让李泰得逞,他必须想办法为自己谋一条出路。
所以呢,他选择了在诸皇子当中看起来最与世无争的、始终没有参与这个争位之乱的晋王李治。他认为晋王李治白纸一张,他可以控制,所以他在唐太宗面前竭力拥护李治。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魏王李泰后来被贬为东莱郡王。
但是仅仅过了半年,李世民又开始动摇了,想要再次改立太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一直没能诞下皇子,这对帝王来说始终是个潜在的隐患。要知道,在古代社会,且不说帝王之家,就算是平民百姓之家,对于传宗接代这件事也是十分重视的。于是,在这一年的农历11月,太宗李世民挑选了一些家世清白的平民女子给李治充实后宫,希望他尽快诞下子嗣,但是没想到被李治一口回绝了。这个事情让李世民颇为不满,加上李世民一直以来都认为李治太过懦弱,担心他以后坐不稳江山,于是有了改立吴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甚至还叫长孙无忌密谈改立太子之事。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但即使这样,在长孙无忌的坚持下,李世民还是打消了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但是据新唐书记载,从此以后,长孙无忌开始记恨吴王李恪,一直想借机除掉他。经过吴王李恪这个事件,李世民再也没有产生过改立太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