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画象,如何看懂卦象?
展开全部
《 读易,到底什么是象 》中已经介绍过广义的象和狭义的卦象,本文就重点解读狭义的卦象。
1、狭义的卦象也是一幅画,但看这幅画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脑子,是在脑海中想象这幅画。
2、狭义的卦象就是将六爻卦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的三爻卦称为下卦、内卦、来卦,上面的三爻卦称为上卦、外卦、往卦。然后根据上下卦的卦象进行组合分析。
3、以“颐”卦举例,通常我们在看卦象的时候,一方面将卦象和卦名连在一起,山雷颐,上山下雷的颐卦,也可称作山下有雷,山下雷响等等,这时候读者已经在构思合理的卦象解释了;另一方面,读者就要在头脑中绘制出卦象的图景,并寻找相应的意象和启示,比如山下雷响并非放炮开矿的图景,而是我们的嘴巴在一张一合、咀嚼食物。读者可能会觉得这种思维的跨越太大了,这种图景意象的转移,需要适当地结合卦画、卦名、卦辞来通读,从而找到几方面的共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练习,还是不难掌握的。不过话说回来,象的思维要动态活跃,绝不可僵化死板,山下雷响可不可以就是放炮开矿、开山通隧道呢?与时俱进,未尝不可。于人而言,养生的要诀在于“度”,古人要我们看住嘴;于地球环境而言,可持续发展的要诀依旧是“度”,我们难道不应该管住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大嘴”吗?
3、八纯卦的卦画就是卦象,他们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
1、通行本《易传》又称为十翼,是十篇学习《易》的心得体会,意思就是给《易》装上十个翅膀,你看连名字都是一幅图像。
2、其中《系辞》上、下两篇是解读《易》最权威的教辅资料。《系辞》是第一个完整阐述易学原理的重要文献,秦汉以后的易学研究,绝大多数都是《系辞》的研究和发展。《系辞》中就保留了很多如何观象、解象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帛书易传出土后,只有《系辞》和通行本一致,说明秦汉之际,解易存在多个流派,但《系辞》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3、《彖》上、下两篇,是对卦名、卦辞的解读。其中既有直接用文字解读、也有用卦画卦象解读,还有用卦位解读,是我们初学《易经》时的重要参考。
4、《象》上下两篇,其中包括大象和小象两部分,大象是运用卦象对卦名、卦辞的解读,小象是对爻辞的解读。
5、《文言》一篇,是单独对乾、坤两卦的重点解读。
6、《说卦》一篇、《序卦》一篇、《杂卦》一篇,此三篇内容涉及卦象、卦德、卦义、卦序和杂象等内容,可做参考阅读,但也不必过于当真。自宋代开始,就有观点认为这三篇非圣人之学。
综上所述,在研读卦象的时候,《系辞》、《彖》、《象》、《文言》七篇文章是重点学习资料,其中又以《彖》、《象》更为直接。
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和通行本差异很小,但帛书《易传》则和通行本差异极大,这说明先秦存在多种流派,都以孔子为尊,传承不同观点的易学。其中《系辞》差别不大,可以通行本为主;《二三子》、《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篇虽不完整,但观点新颖朴实,反而比通行本易传更易于理解。因此尽管帛书《易传》尚未获得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但的确是我们学习卦象非常好的辅助材料。
毕竟古文阅读,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有很大的难度,况且《彖》、《象》流传久远,传承过程中出现讹误,在所难免。所以当大家依托《彖》、《象》学习卦象的时候,发现看不懂、不理解的时候,不要着急。问题或许不完全在你,我们不需要迷信经典,《彖》、《象》出错也有可能。
前文中,一直强调《易》是形象思维的游戏,恰恰是言不能尽意,所以圣人立象以尽意。我们一定要坚持使用形象思维来学习易理,如果文字可以完整准确地传递信息,圣人还创造64个卦象干什么?所以读易,一定要学习《易传》,但也一定要学会扔掉《易传》,独立理解《易经》。具体建议如下:
1、相信自己的直觉。“毋自欺,必慎独”,这是《大学》中讲诚意正心的要诀。看懂就是看懂,看见就是看见,不懂就是不懂,没看见就是没看见,这就是“毋自欺”。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是学易的大忌,这就要求“必慎独”。
2、虚心请教。借助参考书,借助互联网,多向同道中人请教。不懂就不懂,一定要弄懂弄透,这也是“天行健”的一种体现。
3、揣摩《象》中解读的合理性。修身之道,就是在心头磨,找到“度”、找到“真”、找到“善”、找到“美”。所以反复揣摩品味《彖》、《象》文字背后中的意蕴,即是学习卦象,也是修身的一种知行合一。
4、《 易画卦象 》是我专门针对卦象的解读,写的一个文集。如您在学习卦象的时候遇到问题,可以参考阅读。
1、狭义的卦象也是一幅画,但看这幅画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脑子,是在脑海中想象这幅画。
2、狭义的卦象就是将六爻卦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的三爻卦称为下卦、内卦、来卦,上面的三爻卦称为上卦、外卦、往卦。然后根据上下卦的卦象进行组合分析。
3、以“颐”卦举例,通常我们在看卦象的时候,一方面将卦象和卦名连在一起,山雷颐,上山下雷的颐卦,也可称作山下有雷,山下雷响等等,这时候读者已经在构思合理的卦象解释了;另一方面,读者就要在头脑中绘制出卦象的图景,并寻找相应的意象和启示,比如山下雷响并非放炮开矿的图景,而是我们的嘴巴在一张一合、咀嚼食物。读者可能会觉得这种思维的跨越太大了,这种图景意象的转移,需要适当地结合卦画、卦名、卦辞来通读,从而找到几方面的共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练习,还是不难掌握的。不过话说回来,象的思维要动态活跃,绝不可僵化死板,山下雷响可不可以就是放炮开矿、开山通隧道呢?与时俱进,未尝不可。于人而言,养生的要诀在于“度”,古人要我们看住嘴;于地球环境而言,可持续发展的要诀依旧是“度”,我们难道不应该管住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大嘴”吗?
3、八纯卦的卦画就是卦象,他们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
1、通行本《易传》又称为十翼,是十篇学习《易》的心得体会,意思就是给《易》装上十个翅膀,你看连名字都是一幅图像。
2、其中《系辞》上、下两篇是解读《易》最权威的教辅资料。《系辞》是第一个完整阐述易学原理的重要文献,秦汉以后的易学研究,绝大多数都是《系辞》的研究和发展。《系辞》中就保留了很多如何观象、解象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帛书易传出土后,只有《系辞》和通行本一致,说明秦汉之际,解易存在多个流派,但《系辞》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3、《彖》上、下两篇,是对卦名、卦辞的解读。其中既有直接用文字解读、也有用卦画卦象解读,还有用卦位解读,是我们初学《易经》时的重要参考。
4、《象》上下两篇,其中包括大象和小象两部分,大象是运用卦象对卦名、卦辞的解读,小象是对爻辞的解读。
5、《文言》一篇,是单独对乾、坤两卦的重点解读。
6、《说卦》一篇、《序卦》一篇、《杂卦》一篇,此三篇内容涉及卦象、卦德、卦义、卦序和杂象等内容,可做参考阅读,但也不必过于当真。自宋代开始,就有观点认为这三篇非圣人之学。
综上所述,在研读卦象的时候,《系辞》、《彖》、《象》、《文言》七篇文章是重点学习资料,其中又以《彖》、《象》更为直接。
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和通行本差异很小,但帛书《易传》则和通行本差异极大,这说明先秦存在多种流派,都以孔子为尊,传承不同观点的易学。其中《系辞》差别不大,可以通行本为主;《二三子》、《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篇虽不完整,但观点新颖朴实,反而比通行本易传更易于理解。因此尽管帛书《易传》尚未获得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但的确是我们学习卦象非常好的辅助材料。
毕竟古文阅读,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有很大的难度,况且《彖》、《象》流传久远,传承过程中出现讹误,在所难免。所以当大家依托《彖》、《象》学习卦象的时候,发现看不懂、不理解的时候,不要着急。问题或许不完全在你,我们不需要迷信经典,《彖》、《象》出错也有可能。
前文中,一直强调《易》是形象思维的游戏,恰恰是言不能尽意,所以圣人立象以尽意。我们一定要坚持使用形象思维来学习易理,如果文字可以完整准确地传递信息,圣人还创造64个卦象干什么?所以读易,一定要学习《易传》,但也一定要学会扔掉《易传》,独立理解《易经》。具体建议如下:
1、相信自己的直觉。“毋自欺,必慎独”,这是《大学》中讲诚意正心的要诀。看懂就是看懂,看见就是看见,不懂就是不懂,没看见就是没看见,这就是“毋自欺”。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是学易的大忌,这就要求“必慎独”。
2、虚心请教。借助参考书,借助互联网,多向同道中人请教。不懂就不懂,一定要弄懂弄透,这也是“天行健”的一种体现。
3、揣摩《象》中解读的合理性。修身之道,就是在心头磨,找到“度”、找到“真”、找到“善”、找到“美”。所以反复揣摩品味《彖》、《象》文字背后中的意蕴,即是学习卦象,也是修身的一种知行合一。
4、《 易画卦象 》是我专门针对卦象的解读,写的一个文集。如您在学习卦象的时候遇到问题,可以参考阅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舒仕福
2023-07-11 广告
2023-07-11 广告
eor有以下两种含义:1. eor是计算机术语,表示二进制异或运算。在计算机逻辑运算中,算术逻辑执行二进制按位异或运算,两数执行异或后相同位结果为0,不同位结果为1。2. eor也表示在任何时期,向地层中注入流体、能量,以提高产量或采收率的...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舒仕福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