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爆胎是什么原因
汽车爆胎的原因有哪些
1.轮胎气压过低
有的驾驶员因为害怕“爆胎”,往往在充气时没有达到标准气压,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轮胎气压过低,车轮的下沉量增大,径向变形量增大,胎面与地面摩擦增加,滚动阻力上升,胎体的内应力也随之上升,造成胎体温度急剧升高,胎面橡胶变软,老化速度加快,引起胎体局部脱层和胎面磨损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汽车再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就会使轮胎的上述反应加快,就很有可能发生爆胎。
2.轮胎充气过量
为了提高汽车的载货能力,有的驾驶员在充气时喜欢超过轮胎的标准气压,孰不知这样做加快了轮胎的磨损速度,从而加大了爆胎的可能性。因为胎压过高,胎体帘线张力增大,使帘线的疲劳过程加快,特别是在过量充气又超载超速行驶时,更增加了帘线的内应力,胎温快速上升,橡胶老化速度加快,疲劳强度下降,这样会出现胎面中央磨损严重和胎侧花纹呈锯齿状磨损,帘布层折断等现象,从而引发爆胎。
3.轮胎安装错误
(1)车轮不平衡。有的驾驶员在更换轮胎时,没有对所要更换的备胎进行动平衡试验就直接使用,如果换上的是不平衡的车轮,那么,由于车轮面向各部分的质量分布不均衡,当车轮转动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车轮转动平面中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车轮跳动和摆动,从而加大了轮胎的磨损速度,使帘布层受到一个周期性的冲击载荷,降低了帘线的抗疲劳强度,特别是在100km/h以上的高速行驶中,由车轮的不平衡引起的磨损非常剧烈,最终导致爆胎。
(2)前轮定位不当。汽车前轮是起转向作用的,一旦前轮发生爆胎,汽车将会失去转向能力,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有些驾驶员在更换前轮轮胎时,对车轮的外倾角和前束没有准确地定位,这样在行驶时,就会使汽车胎冠内侧或外侧磨损得很严重,如果不及时调整,长时间行驶,使这种磨损不断加剧,就容易引发爆胎。
4.轮胎缺乏必要的维护
有些驾驶员只顾经济利益,而忘记了对汽车的经常性维护,不对轮胎进行换位和保养,这样轮胎就会出现磨损不均的现象,容易形成薄弱处,导致爆胎。此外,如果不及时清除夹在轮胎花纹内的石子,也会加快轮胎的磨损速度,导致爆胎。
二、爆胎的预防
1,轮胎选型要正确
(1)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用子午线轮胎和无内胎轮胎。子午线胎胎体较软,带束层采用了强度较高、拉伸变形很小的织物帘布或钢丝帘布,因此这种轮胎抗冲击能力强,滚动阻力小,消耗能量少,最适于高速公路上行车。无内胎轮胎质量小,气密性好,滚动阻力小,在轮胎穿孔的情况下,胎压不会急剧下降,完全能继续行驶。
由于这种轮胎可以直接通过轮辋散热,所以工作温度低,轮胎橡胶老化速度慢,寿命比较长。但此种轮胎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怕缺气行驶,一旦缺气行驶,除与一般普通斜交胎一样会造成胎面与地面的剧烈摩擦外,胎体内部的钢丝与帘布层之间也会产生剧烈的摩擦,生成的`热量会加速橡胶与钢丝的老化、变形,降低了轮胎的强度,长期行驶会引发爆胎。因此,无内胎轮胎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缺气行驶。
(2)采用低压胎。目前轿车、载货车几乎都采用低压胎;因为低压胎弹性好,断面宽,与道路接触面大,壁薄,散热性好,这些特点提高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转向操纵稳定性,大大延长了轮胎的寿命,防止了爆胎的发生。
(3)注意轮胎的速度级别和承载能力。每种轮胎由于橡胶和结构的不同,都有不同的速度、承载限制。在选用轮胎时,驾驶员要看清轮胎上的速度级别标志和承载能力标志,选用高于车辆最高行驶速度和最大承载量的轮胎,以保证行车安全。
2.正确的使用与维护
(1)保持轮胎的标准气压。轮胎的寿命与气压有很密切的关系。胎压过高、过低都会引发轮胎过度的磨损,造成爆胎。如果驾驶员发现由于气压过高造成轮胎过热,绝对不允许采用放气、向轮胎上浇冷水的方法来降低温度,这样做会加快轮胎的老化速度,大大降低轮胎的使用寿命。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停车自然冷却降温、降压。对于胎压过低,驾驶员要及时充气,并检查轮胎是否有慢撒气现象,以便更换气密性好的轮胎。这一点对于无内胎轮胎极为重要。
(2)注意轮胎的动平衡。汽车更换轮胎,在装车前一定要经过动平衡测试,如果发现轮胎不平衡,绝对不允许装车使用。另外,在安装轮胎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轮胎的动平衡,轮胎的气门嘴要避开制动鼓上的检视孔,并错开90℃,后轮双胎安装时,气门嘴应错开180℃,以利于平衡和补气。
(3)注意轮胎的换位。为使汽车各轮胎磨损均匀,延长其使用寿命,要定期按规定实施轮胎换位,一般在二级保养时进行换位维护。经常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应采用循环换位法。
(4)严禁超载、超速行驶。驾驶员要根据汽车的型号来控制装载量和车速,经常性的超载不但加大了爆胎的可能性,而且可能引发悬架变形和车身损坏。汽车轮胎有一种“驻波”现象,经常出现于超速行驶时,这种现象可以使胎温迅速升高,加快橡胶的老化速度,易产生脱层和爆皮,导致爆胎。因此,驾驶员切勿盲目追求“多拉快跑”,否则不但不会增加经济效益,反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机率,结果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