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隋唐时期的史学与文学历史概述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史学、地学、文学等方面都有令后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唐代诗歌,更是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本期我们就来简要介绍隋唐时期的史学和文学。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学(地学附)
隋文帝下令,禁止私人修撰国史,褒贬人物。唐太宗置馆修本朝史,并令宰相监修。自此官修正史、宰相监修成为定制。
(开皇十三年)五月癸亥,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
在唐太宗至高宗时期,唐朝完成了《晋书》(房玄龄等人合著,一百三十二卷,今存一百三十卷,以臧荣绪《晋书》为蓝本)、《梁书》(南陈姚察、察子姚思廉撰,五十六卷)、《陈书》(姚思廉撰,三十六卷)、《北齐书》(李百药撰,五十卷,散佚三分之二,今本五十卷系后人补齐)、《周书》(令狐德棻、岑文本等撰,五十卷,原本至宋已有缺佚)、《隋书》(魏征等撰,八十五卷,志三十卷成于高宗时)等史书的修纂。其中,南梁、南陈、北齐、北周、隋等五个朝代的史书成于贞观十年(636年),被合称为“五代史”,其中高宗时编成五个朝代 志 的部分,称为《五代史志》,今天《隋书》中的志就是《五代史志》。李延寿(活跃于7世纪前期)删补了南北朝与隋朝的史书,写成了《南史》、《北史》(《北史》包括隋史)。
在史学理论方面,唐代刘知几(661-721)撰《史通》二十卷,成于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为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的著作。
唐朝是政书发展的重要阶段。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下令编纂《唐六典》,模仿周礼六官来叙述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后正在行用的制度,将令式按照内容分类系于有关的职官门下。《唐六典》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制度与法令的重要资料。其注文有的叙述职官沿革,有的解释正文,或叙述当时实际行用的新制度。
《通典》为杜佑(735-812年)于贞元七年(791年)写成,此书在刘秩(刘知几第四子)《政典》(三十五卷)基础上扩充,重新编次整理而成,历时三十余年,共二百卷,分为九门。《通典》上起先秦,下迄天宝年间(742-756年),征引前代与当代人的重要评议,而对天宝以后的事则择重要的记述。杜佑著此书的目的是“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序)。
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後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後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敌焉。是以食货为之首,十二卷。选举次之,六卷。职官又次之,二十二卷。礼又次之,百卷。乐又次之,七卷。刑又次之,大刑用甲兵,十五卷。其次五刑,八卷。州郡又次之,十四卷。边防末之。十六卷。
《通典》
地志、地图等地理文献
隋代裴矩(547-627年)负责招引西域商人通商,由此撰成《西域图记》三卷,绘制了当时西域四十四国山川形势的地图与其帝王庶民服饰的图像。
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620-652年)开馆修撰《括地志》一书,按照当时的贞观十三年(639年)大簿为蓝本,共五百五十卷,为地理名著,后来大部分佚失。后人从唐人引用《括地志》而撰的《史记正义》等书中将《括地志》辑出,仍可管窥当时的地理情况。
唐高宗时修成的《隋书·地理志》记载了梁、陈、齐、周、隋五代的郡县设置与户数。隋志还以《禹贡》九州概念,继承了《史记·货殖列传》与《汉书·地理志》的传统,分全国为九大区域,分别论述其地理特征、经济和文化风俗状况。
扬州於禹贡为淮海之地。在天官,自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於辰在丑,吴、越得其分野。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其俗信鬼神,好淫祀,父子或异居,此大抵然也。江都、弋阳、淮南、锺离、蕲春、同安、庐江、历阳,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包藏祸害,视死如归,战而贵诈,此则其旧风也。自平陈之後,其俗颇变,尙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渐於礼。其俗之敝者,稍愈於古焉。
《隋书·地理志》
唐朝各州编纂图经,每三年要将州图呈送兵部职方司。由此,唐朝形成了多种地理总志,其中保存至今最为完整、全面的一部,为宪宗元和时宰相李吉甫(758-814年)所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共四十卷,分十道四十七镇,记载各州的户口、物产、州县沿革、山川险易、古迹与史事等。原本每镇篇首有图,今图已散佚,文缺佚数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舆地总志。
唐德宗时,宰相贾耽(730-805年)著《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与《皇华四达记》十卷,两书今已佚失。《新唐书·地理志》引用《皇华四达记》中唐朝入四夷之路:
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
《新唐书·地理志》
其中记载了唐朝同周边各族与亚洲等国联系的交通路线与距离。其中“广州入海夷道”是岭南地区到阿拉伯海、波斯湾、非洲等地航海路线的最早记载,对于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贾耽制作的《海内华夷图》长三丈三尺,宽三丈。图上一寸表示一百里,相当于一比一百五十万。到12世纪时,伪齐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将其缩绘为《华夷图》与《禹迹图》,刻于石上,今存于西安碑林。《华夷图》是我国流传下来最古的地图。
唐懿宗时,樊绰为安南经略使幕僚,因唐与南诏关系紧张,樊绰在安南等地搜集有关云南地区的史料,写成《蛮书》(也称《云南志》、《云南记》等)十卷,是记载当时云南地区路程、山川、城镇、民族、风俗、物产、六诏历史、南诏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我国西南边疆史地价值重大。
文学 古文运动
南朝齐梁以来,骈体文形式僵化,注重辞藻和华丽浮艳,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自北周至隋代,常有人提倡改革。武则天时,陈子昂(659-702年)也要求变革文体,在他的表疏中有所体现。然而当时考试进士、颁行诏令都用骈体,使得骈文被散文取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到盛唐时期,很多文学家都提倡古文。古文就是两汉时期所流行的散文,唐代人称之为古文。当时用古文创作的文学家,有萧颖士(717-768年)、李华(715-766年)、元结(719-772年)、独孤及(725-777年)、梁肃(753-793年)等人。贞元、元和间,由韩愈(768-824年)与柳宗元(773-819年)为核心开始推行古文运动。韩愈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柳宗元则说:“文者以明道。”所谓“文以载道”的“道”,指的是儒家正统思想。他们提倡言之有物,反对骈文的形式主义文风,并要求语言通顺,古文运动因此改革了当时的文风,又改革了文学语言。古文运动不仅恢复了传统散文文体,还产生了一种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文体,得到广泛地流传。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
《柳宗元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逻辑性强,语言简练,内容丰富。韩愈的作品气势雄健,奔放流畅,而柳宗元则含蓄精深。古文运动在唐后期开始推行,到北宋继续发展,出现了唐宋散文八大家,其中唐代就以韩柳二人为代表。
古典诗歌的顶峰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至今的唐诗,有近五万首,现代可知的诗人不下两千人。唐诗内容极为丰富,展现了唐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朝诗歌之所以能够繁荣,由于唐朝处在中古社会变迁的转折时期,社会处在上升发展的时期。唐朝全盛时期,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这些都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朝进士取士考察文学,这对于改革六朝以来古典文学,实现新的突破,使古典诗歌进入黄金时代而创造了条件。
初唐
隋代到唐初的诗人主要是贵族,承袭齐梁宫体诗,思想内容贫乏,不足称道。
被誉为初唐四杰的王勃(约650-约676年)、骆宾王(约638-684?年)、杨炯(约650-约693年)、卢照邻(约636-约680年)四人,已经开始描写城市与边塞生活,虽然还易堆砌辞藻,他们确实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代诗坛的佼佼者了。
陈子昂(659-702年)认为应当一扫齐梁追求华丽奢靡的诗风,而应当回归诗歌为现实而作的传统。他的诗歌刚健素朴,为后来唐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盛唐
唐玄宗时的盛唐时期,为后世文人墨客所欣羡,这一时代流派众多,体裁丰富,风格不同,出现了唐诗万紫千红、异彩纷呈的壮观景象。
盛唐诗人王翰(687-726年)、王之涣(688-742年)、王昌龄(698-757年)等人,善于以短句来表达复杂的感情。他们的边塞诗写出了征人思妇思乡的抑郁感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也写出了乐观豪迈的精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相比之下,李颀(约690-751年)、岑参(约715-770年)都善于以七言歌行来创作边塞诗。他们的特点是捕捉人和物的特点,进行刻画与铺陈,生动形象地展示边塞生活。岑参相比更为出名,但他缺乏对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揭露。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
到天宝晚期,社会矛盾加剧,高适(704-765年)创作了反映农民痛苦生活的诗歌,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
王维(701-761年)与孟浩然(689-740年)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描写田园山水,写作技巧成就很高,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有所继承,也因此带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而盛唐时期将诗歌推向顶峰的,是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他们是我国古典诗歌两大流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长于今四川江油。他继承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学习魏晋诗人的优秀作诗技巧,并从民歌中汲取精华,敢于创造,具有豪迈奔放的热情,磅礴宏大的气势,富有想象力,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轻快的语言,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到一个顶峰。后人将李白称为“诗仙”。
李白在其古风和乐府诗中,揭露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谴责其穷兵黩武,无视百姓疾苦。他在诗中表达了济苍生的政治理想,蔑视王侯富贵和封建礼教的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追求美好生活的浪漫主义思想。李白还是位旅游家,他将游历的名山大川,都写进自己的诗歌,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河(“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蜀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都是他的绝佳素材。
但是,由于李白的政治理想较为抽象,他信奉道教,使得他有着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态度,在他受到挫折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时候,就以求仙、饮酒来派遣,诗歌中就带有消极颓废的一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中撷取精华,加以创造,语言沉郁雄浑,感情真挚细腻。他的一生,多半是在痛苦中度过的,因此他能够了解人民的疾苦。在安史之乱前,他写有《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作品。安史之乱中,他又创作出《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作,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被称作“诗史”。他在逃难过程中,也经历了人生的巨大悲痛,因此他将其与人民的苦难联系起来,使得诗作更加真实。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以儒家封建思想为其行为准则,以忠君报国为其理想,这则是他的局限性。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中唐
安史之乱时期,元结(719-772年)、顾况等人与杜甫一样,创作了描写社会的现实诗歌。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出现了所谓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主要描写山水田园,却没有反映当时唐朝社会动荡的现实,思想贫乏。
到贞元、元和间(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唐朝实力增强的时代,部分士大夫认为唐朝中兴有望,于是要求改良政治,以学习陈子昂与杜甫为号召,发起了新乐府运动,而白居易(772-846年)与元稹(779-831年)是这一运动的核心。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作有《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犀利的观察力、平易通俗的风格和强烈对比的手法形成了这些讽喻诗的特色。
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
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伤唐衢》二首第二 白居易
元稹《连昌宫词》与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叙事诗,与他们所作的讽喻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相通之处。此外,元稹的艳体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和白居易的杂律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开辟了晚唐纤丽的诗风。白居易晚年的闲适诗,寄情佛道,追求闲适,反映了唐代逐渐走向衰落,而他的意志逐渐消沉。
以韩愈和孟郊(751-814年)为代表的诗派,较重视艺术技巧。韩愈的文人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
李贺(790-816年)想象奇异,辞藻丰富,风格较为特殊。他创作的诗歌诡谲怪异,因此内容不免晦涩。
南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晚唐
晚唐的杜牧(803-853年)和李商隐(813-858年)生活在一个社会表面平静繁荣而实则危机四伏的时代。一方面,他们作有忧国忧民、感伤时事的作品,另一方面又觉得对社会现实无可奈何,有一些幽会和放浪冶游的作品。杜牧的诗风明朗俊爽,而李商隐则是婉转含蓄,情调哀伤。
到唐末,皮日休(约838-约883年)等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揭露了晚唐的黑暗社会现象。而韦庄(约836-约910年)等人,则成为花间派诗人,着意创作香艳诗和山水诗,逃避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到唐后期,一种与诗歌类似的重要文体——长短句,亦即词,已经出现。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宝库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唐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重要文献。
传奇小说、变文、俗讲
在唐代流行的我国古典小说,被称为唐传奇,也称传奇小说。顾名思义,这种小说是传说奇闻异事的小说,源于六朝以来的志怪搜神小说。
隋代至唐初流传下来的传奇小说有《古镜记》(隋末唐初王度作)、《补江总白猿传》(无名氏作)、《游仙窟》(唐张鷟(音浊)作)。
到中唐时期,内容丰富的城市生活使得文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唐代民间小说和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加之古文运动带来的散文文体,与唐时的繁荣,传奇小说在中唐获得新的发展,有陈鸿的《长恨歌传》、元稹《会真记》和《莺莺传》、李朝威(约766-约820年)《柳毅传》、白行简(776-826年)《李娃传》、蒋防(792-835年)《霍小玉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等。
晚唐时期的传奇小说,有牛僧孺《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等。有的传奇小说已经散佚,从北宋初的《太平广记》中仍可以窥见唐传奇小说的大概。这些传奇,成为后世文人猎奇志怪的重要素材。
随着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印度传经的梵呗(音 范拜)、唱导传入中国内地。梵呗运用佛曲和中国民间曲调来唱赞偈,唱导则用通俗语言,夹叙夹唱,用来宣传佛教教义。唐代这两种方式发展为俗讲和僧讲,听众分别是普通人和僧侣。唐后期,俗讲风靡一时。9世纪前期,俗讲僧文淑享有盛名。
俗讲的话本称作变文。随着俗讲流行,变文已经开始用来讲唱非佛教故事,说唱变文的人也不限于僧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