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开临《集王圣教序》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以硬笔来抄写毛笔字帖必将有益于自己的书法,只是在开始的时候的的确确千难万难,但是只要内心中有坚持,久之必有所得,且收获颇丰。
今夜起用钢笔(德产凌美2000)临写集王圣教序,这是王氏书法一脉的传人怀仁和尚约花了20年的时间所集成。问世时书圣已逝数百年。千年来此版本为学王行书最佳的切入点。我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宋拓本,不是很清晰,毛笔临写过一遍。但是拿来做欣赏倒还是不错的。偶而笔触精妙,似有清光射出,映人心脾,洞见幽玄。
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高惠敏曾经在一本书法类书籍中说过,习硬笔对于毛笔也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主要在结构方面。尤其对于数十年致力于毛笔书法,硬笔方面不大注重的人,颇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作用。
我们一般只听说是毛笔书写对于钢笔字有大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这方面倒很少提起。想来传统书家们对此当不至于有兴趣,而搞硬笔书法的又往往不是很注意,(或者在书艺方面有先天之自卑?)所以这也是新奇之事。
记得台湾书法家侯吉谅述及他在抄中国古代书论的时候,说偶尔见到确有见地,一两句足矣。比如他看古代书家丰坊的书论,人云亦云之句正句,一眼掠过。但其中说的一句话叫做:水要新汲,墨要新磨。他就觉得这话很有意思,说到点子上了,马上抄下来。我想这也就是在抄写的时候偶尔触及到痒处,所以必然有了兴致。我们在临写的时候必然偶有这种情况,那就是今日没有白做此工夫。
今天快写完几百字的时候,突然之间心顺笔顺起来了。希望这是一次类似于禅宗所说的小小的顿悟吧,如此千悟万悟,成年累月,豁然开朗,守得云开,见青天白日之际,云在青天水在瓶,春来草自青。想及妙处,我便如那孙猴子一般喜不自胜,笑逐颜开,抓耳挠腮,自我满足了一会儿。
当然硬笔书写的时候那种心顺手畅之感,实际上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获得,因为我们没有笔软则奇怪生焉的那样一种好的高妙的境界。用毛笔的时候,情况复杂很多了,什么侧锋啊,绞转啊,方圆兼施啊等等,经年弥月,进步极难。但是我们用毛笔的经典法帖作为我们钢笔临写的对象,取义甚高,拟之虽未精,也必然不精,好处就在于能够在精妙处得一二,则足以受用,同时或许硬笔它也有自己独特的一些方面。甲骨金文,则与笔软无涉。
那么我们可以在这简单的做一个小结了,当我们用有所局限的手段和工具来进行复杂的技法的方面的模拟的时候,必然会丢掉大多数好的东西,但是在小的方面应该有所得。而且在气势上,章法上,结体上,行气上,当能够逐渐找到自己的特色。
记得建国初期很多书法家,从毛笔方面偶尔兴致所及,在钢笔书法方面也有点兴趣。当然他们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只不过是写毛笔书法之余,闲暇时偶尔把目光投到硬笔书法方面 。甚至我见过有高龄的书法家,认为写钢笔的时候也可以直接用毛笔五指执笔法,效果倒也不错,因为有深厚的功力嘛。另外我们写的时候多半在临的时候照样是竖着繁体书写,但是写久了之后,我们自己就可以横着写简体,那么这样就符合真正的钢笔书法的精义了,或能别辟蹊径也未可知。
刚开始,有的是时间和机会,我的硬笔书法的小帆船,起航喽!
今夜起用钢笔(德产凌美2000)临写集王圣教序,这是王氏书法一脉的传人怀仁和尚约花了20年的时间所集成。问世时书圣已逝数百年。千年来此版本为学王行书最佳的切入点。我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宋拓本,不是很清晰,毛笔临写过一遍。但是拿来做欣赏倒还是不错的。偶而笔触精妙,似有清光射出,映人心脾,洞见幽玄。
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高惠敏曾经在一本书法类书籍中说过,习硬笔对于毛笔也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主要在结构方面。尤其对于数十年致力于毛笔书法,硬笔方面不大注重的人,颇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作用。
我们一般只听说是毛笔书写对于钢笔字有大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这方面倒很少提起。想来传统书家们对此当不至于有兴趣,而搞硬笔书法的又往往不是很注意,(或者在书艺方面有先天之自卑?)所以这也是新奇之事。
记得台湾书法家侯吉谅述及他在抄中国古代书论的时候,说偶尔见到确有见地,一两句足矣。比如他看古代书家丰坊的书论,人云亦云之句正句,一眼掠过。但其中说的一句话叫做:水要新汲,墨要新磨。他就觉得这话很有意思,说到点子上了,马上抄下来。我想这也就是在抄写的时候偶尔触及到痒处,所以必然有了兴致。我们在临写的时候必然偶有这种情况,那就是今日没有白做此工夫。
今天快写完几百字的时候,突然之间心顺笔顺起来了。希望这是一次类似于禅宗所说的小小的顿悟吧,如此千悟万悟,成年累月,豁然开朗,守得云开,见青天白日之际,云在青天水在瓶,春来草自青。想及妙处,我便如那孙猴子一般喜不自胜,笑逐颜开,抓耳挠腮,自我满足了一会儿。
当然硬笔书写的时候那种心顺手畅之感,实际上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获得,因为我们没有笔软则奇怪生焉的那样一种好的高妙的境界。用毛笔的时候,情况复杂很多了,什么侧锋啊,绞转啊,方圆兼施啊等等,经年弥月,进步极难。但是我们用毛笔的经典法帖作为我们钢笔临写的对象,取义甚高,拟之虽未精,也必然不精,好处就在于能够在精妙处得一二,则足以受用,同时或许硬笔它也有自己独特的一些方面。甲骨金文,则与笔软无涉。
那么我们可以在这简单的做一个小结了,当我们用有所局限的手段和工具来进行复杂的技法的方面的模拟的时候,必然会丢掉大多数好的东西,但是在小的方面应该有所得。而且在气势上,章法上,结体上,行气上,当能够逐渐找到自己的特色。
记得建国初期很多书法家,从毛笔方面偶尔兴致所及,在钢笔书法方面也有点兴趣。当然他们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只不过是写毛笔书法之余,闲暇时偶尔把目光投到硬笔书法方面 。甚至我见过有高龄的书法家,认为写钢笔的时候也可以直接用毛笔五指执笔法,效果倒也不错,因为有深厚的功力嘛。另外我们写的时候多半在临的时候照样是竖着繁体书写,但是写久了之后,我们自己就可以横着写简体,那么这样就符合真正的钢笔书法的精义了,或能别辟蹊径也未可知。
刚开始,有的是时间和机会,我的硬笔书法的小帆船,起航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