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故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李清照故事
在汴京的李清照,时常可以跟着母亲和弟弟一起游览汴京,看人世繁华,香车宝马。独处时,则潜心阅读作诗,偶尔抚琴作画,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一日,李清照将自己近日作品给父亲品读。父亲仔细读完后,对女儿敏捷的才思倍感欣慰,同时又有些隐约的担心,因为他自己也是文人,深知醉心于文字的人势必多情,多情总容易被无情伤。自古以来的历史上的一些才女,终究都没有什么幸福完满的人生。然而,眼前的女儿显然已经离不开诗词了,而且似乎还有些天赋。李格非在脑海里经过短暂的思忖后,想着凭自己的交际和地位,应该还是能护女儿一些周全的,不说别的,至少在为女儿择婿时,可以好好把把关。这样一来,幸福未必是可望不可即的事。
望着亭亭玉立,如清水出芙蓉的女儿,李格非不再犹豫,不再纠结,心想说不定女儿能开辟历史先河呢,于是告诉她:“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接着,他还举出了一些晋朝文人的经典文章,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来教育李清照,写文作诗,不可矫揉造作,不可无病呻吟,一定要发自内心,用真情来写文,而且态度要真诚。写完后,还要仔细品读,看是否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
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十分温和,态度十分真诚,李清照听得也十分用心。父亲的这些话,对李清照今后的为人与作文,有着极大的影响。
父亲的引导,母亲的渲染,以及父亲好友的指点,再加上她自己的勤奋,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一直未曾间断,而且屡有脍炙人口的佳作,在当时极为风靡,几乎达到了“文章落纸,广为流传”的地步。尤其是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落笔,就惊得满城风雨,落花翩飞。这首词,可谓雅俗共赏,风靡一时。人人都对这首诗赞不绝口,都很好奇如此清丽又有情趣的美诗,究竟是出自怎样的人儿之手。
那个年代的女子普遍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房生活,能接受教育的女子几乎是凤毛麟角。谁也想不到,这样的佳作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还是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女子。
文坛唏嘘之余,李清照的名声也不胫而走。这样一位奇女子,很快就成了众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太学府里自然也不例外,那些年纪正好,青春正妙的太学生也对这位才女仰慕不已,其中就包括一个叫赵明诚的学生,对这位有着奇才的女子颇为仰慕。当时,李清照的堂兄李迥也在太学府。想必,赵明诚当时或多或少都从他那打听了一些关于李清照的事情,并心生仰慕。就这样,李清照的才华,如夏日小荷,才初露尖尖角,就有蜻蜓立上头。
那年七月,京城大旱,大地一片枯槁,天地荒芜,人们饥渴难耐,怎么求老天下雨老天都不应。无奈之下,朝廷只得采取道士的提议,按古法求雨,令开封府火速执行。
那天,李格非带着李清照和弟弟李迒来到了举行求雨仪式的大佛寺,期待观摩一场盛大的求雨仪式。遗憾的是,求雨仪式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神圣,也没有想像中那么热闹,李清照心里有些许失望。但她并没有表现出来,依然安静地跟在父亲和弟弟身后,一眼一眼地欣赏着映入眼帘的风景,内心毫无波澜。
不知何时,他们面前突然出现了几个太学生,个个风度翩翩,书生气浓,原来是父亲昔日在太学府的一些学生。他们非常有礼貌地向李格非鞠躬问好,李格非也颇有风度地回应着他们。简单地聊了一会儿,父亲便向学生介绍起了李清照和李迒,又对李清照姐弟一一介绍了这几位学生,其中包括赵明诚。
赵明诚,是当时官居三品吏部侍郎赵挺之的第三子,看着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李清照对他也是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气质不凡,让她不禁偷偷多看了几眼。
这一次的相见,让李清照原本平静的心湖霎时间如一阵温柔的春风拂过,泛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怎么都抚弄不平。对她倾心已久的赵明诚,心里当然也掀起了万千波澜。
在那个封建时代,李清照虽不似寻常女子那般循规蹈矩,但也不敢过于逾越规矩。所以,即便心中再思念,再想见,她也终究不敢太过肆意,只得悄悄地,将自己的心事流淌在笔下的诗词里。
时光仍旧一点一滴地悄悄地流淌着,日子依旧一天一天地平静地过着,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年方十七的李清照,有着姣好的容颜,卓绝的才华,慕名上门求亲的人,快要踏破了她的家门,但她对他们没有丝毫心动的感觉。
李格非隐约觉察到了女儿的心事,但是并不多问,只是默默地关心着女儿,悄悄地呵护着女儿。他一心只希望女儿能够一辈子过得舒心,过得幸福。所以,无论前来求亲的人身份多么显赫,地位多么崇高,只要李清照没有同意的意思,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绝。
在他心里,女儿的幸福远比那些名利重要得多。所以,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有一个懂她又爱她的父亲,让她不至于走进那荒唐的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漩涡里。
在父亲的保护下,李清照少了许多烦忧。仍可每日流连在诗词歌赋里,只是,此刻的她,心似一叶孤舟,载着许多的思念,缓缓地在时光的小河中徜徉着……
另一头,赵明诚的心中的那颗相思豆,也在疯狂地生长着…
在汴京的李清照,时常可以跟着母亲和弟弟一起游览汴京,看人世繁华,香车宝马。独处时,则潜心阅读作诗,偶尔抚琴作画,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一日,李清照将自己近日作品给父亲品读。父亲仔细读完后,对女儿敏捷的才思倍感欣慰,同时又有些隐约的担心,因为他自己也是文人,深知醉心于文字的人势必多情,多情总容易被无情伤。自古以来的历史上的一些才女,终究都没有什么幸福完满的人生。然而,眼前的女儿显然已经离不开诗词了,而且似乎还有些天赋。李格非在脑海里经过短暂的思忖后,想着凭自己的交际和地位,应该还是能护女儿一些周全的,不说别的,至少在为女儿择婿时,可以好好把把关。这样一来,幸福未必是可望不可即的事。
望着亭亭玉立,如清水出芙蓉的女儿,李格非不再犹豫,不再纠结,心想说不定女儿能开辟历史先河呢,于是告诉她:“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接着,他还举出了一些晋朝文人的经典文章,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来教育李清照,写文作诗,不可矫揉造作,不可无病呻吟,一定要发自内心,用真情来写文,而且态度要真诚。写完后,还要仔细品读,看是否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
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十分温和,态度十分真诚,李清照听得也十分用心。父亲的这些话,对李清照今后的为人与作文,有着极大的影响。
父亲的引导,母亲的渲染,以及父亲好友的指点,再加上她自己的勤奋,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一直未曾间断,而且屡有脍炙人口的佳作,在当时极为风靡,几乎达到了“文章落纸,广为流传”的地步。尤其是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落笔,就惊得满城风雨,落花翩飞。这首词,可谓雅俗共赏,风靡一时。人人都对这首诗赞不绝口,都很好奇如此清丽又有情趣的美诗,究竟是出自怎样的人儿之手。
那个年代的女子普遍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房生活,能接受教育的女子几乎是凤毛麟角。谁也想不到,这样的佳作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还是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女子。
文坛唏嘘之余,李清照的名声也不胫而走。这样一位奇女子,很快就成了众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太学府里自然也不例外,那些年纪正好,青春正妙的太学生也对这位才女仰慕不已,其中就包括一个叫赵明诚的学生,对这位有着奇才的女子颇为仰慕。当时,李清照的堂兄李迥也在太学府。想必,赵明诚当时或多或少都从他那打听了一些关于李清照的事情,并心生仰慕。就这样,李清照的才华,如夏日小荷,才初露尖尖角,就有蜻蜓立上头。
那年七月,京城大旱,大地一片枯槁,天地荒芜,人们饥渴难耐,怎么求老天下雨老天都不应。无奈之下,朝廷只得采取道士的提议,按古法求雨,令开封府火速执行。
那天,李格非带着李清照和弟弟李迒来到了举行求雨仪式的大佛寺,期待观摩一场盛大的求雨仪式。遗憾的是,求雨仪式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神圣,也没有想像中那么热闹,李清照心里有些许失望。但她并没有表现出来,依然安静地跟在父亲和弟弟身后,一眼一眼地欣赏着映入眼帘的风景,内心毫无波澜。
不知何时,他们面前突然出现了几个太学生,个个风度翩翩,书生气浓,原来是父亲昔日在太学府的一些学生。他们非常有礼貌地向李格非鞠躬问好,李格非也颇有风度地回应着他们。简单地聊了一会儿,父亲便向学生介绍起了李清照和李迒,又对李清照姐弟一一介绍了这几位学生,其中包括赵明诚。
赵明诚,是当时官居三品吏部侍郎赵挺之的第三子,看着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李清照对他也是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气质不凡,让她不禁偷偷多看了几眼。
这一次的相见,让李清照原本平静的心湖霎时间如一阵温柔的春风拂过,泛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怎么都抚弄不平。对她倾心已久的赵明诚,心里当然也掀起了万千波澜。
在那个封建时代,李清照虽不似寻常女子那般循规蹈矩,但也不敢过于逾越规矩。所以,即便心中再思念,再想见,她也终究不敢太过肆意,只得悄悄地,将自己的心事流淌在笔下的诗词里。
时光仍旧一点一滴地悄悄地流淌着,日子依旧一天一天地平静地过着,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年方十七的李清照,有着姣好的容颜,卓绝的才华,慕名上门求亲的人,快要踏破了她的家门,但她对他们没有丝毫心动的感觉。
李格非隐约觉察到了女儿的心事,但是并不多问,只是默默地关心着女儿,悄悄地呵护着女儿。他一心只希望女儿能够一辈子过得舒心,过得幸福。所以,无论前来求亲的人身份多么显赫,地位多么崇高,只要李清照没有同意的意思,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绝。
在他心里,女儿的幸福远比那些名利重要得多。所以,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有一个懂她又爱她的父亲,让她不至于走进那荒唐的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漩涡里。
在父亲的保护下,李清照少了许多烦忧。仍可每日流连在诗词歌赋里,只是,此刻的她,心似一叶孤舟,载着许多的思念,缓缓地在时光的小河中徜徉着……
另一头,赵明诚的心中的那颗相思豆,也在疯狂地生长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