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市有几个县
截至2019年,云南省文山市下辖没有县,文山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7个乡(含5个民族乡)。
文山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3°43′—104°27′,北纬23°06′—23°44′,
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北回归线横穿全境,东北部与砚山县接壤,南部与马关县毗邻,东南部与西畴县相接,西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连接,并与屏边县一河(那么果河)相隔。
于2010年12月撤县设市。
文山市下辖没有县,文山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7个乡(含5个民族乡)。
3个街道分别为:开化街道、卧龙街道、新平街道;
7个镇分别为:古木镇、平坝镇、马塘镇、德厚镇、小街镇、追栗街镇、薄竹镇;
7个乡分别为:新街乡、喜古乡、东山彝族乡、柳井彝族乡、坝心彝族乡、秉烈彝族乡、红甸 *** 乡。
扩展资料:
文山市较早就有人类居住,建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置郡县时就已纳入牂牁郡,进桑二县辖地。
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另设贲古县时,县境西部归属贲古县。
东南部为梦都、进桑二县地。
县名从《易经》的“贲”和“大畜”二卦推演而得,即“取诸贲而得文之源,取大畜而知山之固”,改名文山县。
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开化通判,设文山县,属开化府,辖区为开化府所设开化、永平、安南、王弄、东安、乐龙、逢春、江那八里,后从乐龙分新现共九里,里下设甲、牌,均属原三长官司所属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改马白同知为安平厅,分管逢春、永平、东安三里,文山县辖六里。
民国1年(1912年)成立县公署,2年(1913年)划分南区设靖边行政区。
1914年复名文山县。
2010年1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决定撤销文山县,设立文山市。
撤县设市后,原文山县行政范围为文山市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
文山市内地形地貌属滇东南岩溶山区,地形复杂,喀斯特岩溶地貌突出,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连绵起伏,河谷、沟壑纵横交错。
西部有薄竹山、连云山、化余山、老君山,坡度一般在25°以上。
地面海拔约1250米,山峰海拔约1500余米,薄竹山海拔2991.2米,为滇东南第一高峰,该峰临空虎踞、雄峙西南。
西南部那么果河和法果河交汇处最低海拔618米,与最高峰相差达2373.2米。
文山市全境分为西部高山峡谷区、西部边缘中山区、北部低山丘陵区、东部中山区、南部中低峰丛区、西南边缘陡坡峡谷区、中南部中山区、中西中北部中低山区八大类不同类型的山岭地区。
盘龙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斜贯全境,市境随盘龙河及其支流形成两侧高、中间低的走廊式地形。
文山市城所处的河谷盆地面积为31.15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大的盆地。
全市山地与坝子总面积之比约为9:1。
文山市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低纬度高原,东南近北部湾,西南邻孟加拉湾,来自这两个方向的水蒸汽带来丰沛降雨。
北回归线横穿市境,市境大部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大部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长,冬夏短,四季气候宜人。
整体气候通常是“一年有冷热,久雨变成秋;冬晴如春暖,惊蛰有冬寒”。
年平均日照时数2028小时,年均积温6829.3℃。
无霜期平均为309天,初霜出现于12月初,终霜出现于1月底,雪天平均约10年一遇,年平均气温18.4℃,全年昼夜温差11.7℃,平均相对湿度75%,常年平均降雨量1187.8毫米,全年降雨量约28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