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阴阳
- 4.1 主要内容
- 4.1.1 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万物的纲纪,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
- 4.1.2 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
- 4.1.2.1 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的
- 4.1.2.2 阴阳互相消长和转化
- 4.2 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 5 经外奇穴营池的别名·阴阳
- 5.1 标准定位
- 5.2 主治病症
- 5.3 刺灸法
- 6 参考资料
- 附:
- 1 古籍中的阴阳
1 拼音
yīn yáng
2 英文参考
yinya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in and yang
male and female principle
3 概述
阴阳:1.中医基础理论之一;2.经外奇穴营池的别名。
4 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阴阳
阴阳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1]。含有朴素的辨证观点[1]。中医阴阳学说是这些思想与医学实践结合所形成的理论[1]。
阴阳是指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2]。
4.1 主要内容
4.1.1 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万物的纲纪,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1.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万物的纲纪,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1]。《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4.1.2 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2.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1]。这一理论贯串于解释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整个医学领域中[1]。
4.1.2.1 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的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的[1]。《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1.2.2 阴阳互相消长和转化阴阳互相消长和转化[1]。《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这些观点,构成了人与大自然相应、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的内涵,并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不断有所丰富[1]。如八纲辨证、伤寒的六经学说、脏腑辨证理论和温病卫气营血学说等,都是阴阳理论指导下,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建立起来的,由此形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1]。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辩证法的内涵仍然是朴素的[1]。因此,对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以现代科学为手段,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整理提高[1]。
4.2 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阴阳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3]。原出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均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3]。中医理论运用阴阳,藉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3]。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人体内外环境才能稳定统一[3]。反之,阴阳失衡,一方偏盛或偏衰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阴盛则寒,阳盛则热[3]。在诊断上,中医察色按脉,当先别阴阳;在辨证中以里、虚、寒属阴,表、实、热属阳;在治疗上,不论穴位、药物,均有阴阳属性,可以用来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补不足,泻有余,调整阴阳,使之平衡协调[3]。中医还以阴阳来归纳人体部位和脏器属性,上部、外侧、体表、背部、六腑为阳,而与之相对的下部、内侧、体内、腹部、五脏为阴[3]。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理等各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辨证思想和说理工具。
5 经外奇穴营池的别名·阴阳
阴阳为经外奇穴营池的别名[3]。出《备急千金要方》。营池为经外奇穴名[4]。
5.1 标准定位
位即足内踝下缘前、后之凹陷处,每足2穴,共4穴[4]。
5.2 主治病症
主治月经过多、赤白带下等[4]。
5.3 刺灸法
2024-10-3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