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原因

 我来答
如如讲教育
2023-02-06 · TA获得超过22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4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2万
展开全部

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地球板块的碰撞或挤压导致的。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地震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以上内容参考自百度百科-地震

匿名用户
2024-09-18
展开全部
中国地学0到1的重大突破:地震成因规律全部破解-郭德胜
基于湖泊沉积过程的量变现象,对成矿规律及地震成因的初步探索
摘要:
本文从沉积学角度入手,对湖泊的长期沉积,最终形成怎样的地貌、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湖泊沉积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量变过程,而量变必将导致质变。湖泊沉积的种种现象表明,湖泊沉积会汇入大量地表的有机物质和泥沙,在湖泊的长期沉积中,湖泊内就会汇聚大量的碳元素,同时,湖泊内部存在大量鱼类死体的沉积,从湖泊整个沉积的过程来分析,这是一个把地表的有机物持续堆积在低洼区域的一个常见现象,湖泊沉积是碳元素汇聚在一起的重要途径。根据这一量变现象,展开对碳元素在盆地内部的如何演变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在长期探索中,笔者发现了沉积区域内部矿物质的形成与地震之间存在极其密切的相互的关系。
关键词:湖泊 湖积平原 湖积盆地 石油 天然气 煤 铀矿 铁矿 金属矿 核裂变 核聚变
前言:
大自然出现的各种现象、各种化学元素都是循环往复出现,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同时也说明,与大自然现象相互联系的矿产资源也是循环和转化的。大自然存在着食物链、生物链,同时也存在着矿物链,针对碳的汇聚,碳在地球内部的演化,作者围绕碳元素的演化,展开了长期的地球奥秘探索工作。从动植物尸体如何形成堆积,碳元素如何完成汇聚这些问题中,联想到河流运移沉积物质的特性,从河水运移沉积物质展开严谨的逻辑分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河流运移沉积物质沉积到湖泊,湖泊沉积形成沼泽地、平原、盆地这个转化关系客观的揭示。笔者在中外文献的调查中发现,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联系与转化关系?在世界整个地学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严重的空白。根据大自然的循环规律,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 ,尊重客观事实,从碳元素的如何汇聚展开研究和分析,研究碳元素在地球内部的变化过程中形成什么新物质,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中,还会有哪些大自然灾害现象的出现,作者在持之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1 简述湖泊沉积演化湖积盆地的过程
湖泊形成在负地型基础上,所有河流,都是在负地型的地貌进行穿越,一旦负地型地貌狭窄地段被山体滑坡阻拦,就会形成湖泊,在大地震之后,会出现很多堰塞湖,如汶川大地震,当然,也有其他方式产生新湖泊,如人工水库,火山口。湖泊存在外有的河流涌入,而河流是运送地表物质的载体,湖泊在河流长期运送的沉积物下,会将有机物质和泥沙沉积在湖泊内部,在水里的沉积物质,有填补不平整地貌的性质,在沉积物不断沉积湖泊的情况下,湖泊底部会均匀的抬升,长期的沉积,湖底部就慢慢的形成了沼泽地,湿地,平原地貌。
湖泊沉积能够形成湖积平原,当湖积平原的四周地貌高,那么,这个地貌就完全可以是湖积盆地地貌形式,也就是说,湖泊沉积,即能形成湖积平原,同时又可以形成湖泊沉积盆地(湖积盆地),这种盆地的形成方式,它是以湖泊为基础,经过长期沉积演变而形成,作者通过简单的湖泊沉积实验,与理论完全是一致的。从水域到陆地过渡的演变图, 参见图1
图1,湖泊面积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
图1
从湖泊沉积现象这个角度出发,对湖泊的沉积现象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分析。湖泊的沉积现象,是通过河水搬运,将地球表面的泥沙与含碳的树木、植被、动物尸体输送到湖泊,在湖泊内形成沉积,沉积物蕴含了大量含碳有机物质,随着湖泊的沉积物质增多,湖底慢慢抬升,进而会形成含有大量碳元素的沉积盆地地貌。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从建国开始到现在,官方数据显示,有几百个的湖泊正在向沼泽地、平原、盆地过度。
用数据分析,一个平均10米深的湖泊,如果沉积速率是1cm/a,那么,这个湖泊底部抬升到湖面的时间,就是1000年左右的时间。湖底抬升演化成陆地,参见图2
图2
作者根据上述的分析,做了湖泊接受沉积的相关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分析得到了一致的结论。通过对湖泊与盆地关系的分析,从湖泊演化到沉积平原、沉积盆地这个完整的过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湖泊的沉积,是一个完成碳元素汇聚的过程,是一个改变地球表面水陆分布的一个过程,是调整地球负地型区域出现的高低不平地貌,转化成平地地貌的一个过程。
2 对天然气、石油、煤炭的成因的解析
2.1天然气与石油成因
根据湖泊沉积能形成盆地这个客观事实,湖泊沉积,会有大量有机物质和鱼类死体沉积湖底,湖泊长时间持续的沉积,湖泊就演化成湖积平原与盆地,这个沉积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量变过程,更是一个碳元素汇聚地下的过程,沉积区域完成碳汇聚,为形成有机矿奠定了基础。地球内部时刻发生着化学反应、化学变化。化学知识表明,物质与物质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元素与元素之间会相互化合,有机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会失去某一元素,变成另一种新物质。
在沉积盆地内部,就存在着各种物质的转化和物质元素的重新结合,沉积盆地存在着大量有机物质,而有机物质是C、H、O元素构成,C、H、O元素构成的有机物质,在地下会长期演变,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物(C/H/O)脱氧,就是碳氢化合物(C/H),碳氢化合物分液体和气体,液体就是石油,气体就是甲烷.根据化学知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参与化学反应元素前后总质量量不变,沉积区域内含有的碳元素,为形成油矿、天然气田以及其他含碳物质矿提供了充要条件,这个现象与沼气池与下水井出现甲烷气体现象极其相似[1]。
2.2石油与天然气位置不同
在沉积有机物的沉积区域,天然气与石油存在的位置略有不同,根据气体特性,气体是向有空间的地区移动,因为沉积区域的边缘是山体岩石,存在缝隙,气体就会沿着山体运移,天然气必然会大量存入岩石的缝隙内部,而石油是液态,它存在于沉积区域内部。根据文献的描述,以及人类已经发现的大气田与石油的位置,在陆地上,石油、天然气存在的位置,与这个观点是完全符合的,根据沉积区域含有碳元素的量,也与产生天然气石油的量有着客观的一一对应关系。
3 对地热和煤炭成因的解析
3.1地热的成因
从大量文献中得知,在沉积区域边缘的山脉中,常常出现地震,产生断裂带现象,而天然气也在盆地的周边出现,这也就是说,天然气与地震会出现在同一种地貌上,根据文献可知,在天然气地带,会出现铀矿与天然气伴生共存的现象[2],[3],地球内部有天然核反应堆现象[4],铀矿会出现核裂变现象,裂变会产生大量热能,因而,地球就会出现地热现象,奥洛克天然核反应堆很好的说明了这个事实。从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也可以得知,地球内部时刻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变化,一种物质变化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中,会出现放热,吸热,发光,爆炸,电离,等等现象,在地球内部复杂的反应过程中,一经出现核裂变,就会有地热现象产生。
3.2煤炭的成因
在沉积区域边缘有天然气与铀矿,这个位置就存在铀裂变产生的地热现象,同时,在沉积区域边缘又常常有地震现象发生,而地震又是巨大能量的释放,在含有有机物的沉积区域内部,出现高温高压的环境,有机物会脱氢脱氧,有机物(C/H/O)和碳氢化合物(C/H),会失去氧(O)和氢(H),析出单质碳(C),在发生地震的时候,既有动能,又有热能,巨大动能使得地壳发生震动,而地球内部产生的大量热能无法在地表进行释放,最后在沉积区域对含碳有机物进行分解氢和氧,以煤炭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也符合能量相互转化的法则,参考木炭的制作过程,木炭经过燃烧表面,然后迅速与空气隔绝,就出现黑色的木炭。
4 对氦气、金属矿与核聚变复杂关系的解析
4.1地震前后氦气的变化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在汶川大地震后,氦气量剧增,数据显示,对龙门山断裂带勘测,鲜水河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的温泉气中~3He/~4He,δ~(13)C_(CO2)含量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明显增加.根据2008年6月测得的~3He/~4He最大值(7.42×10~(-6)),预估在康定地区有高达62%的地幔氦增加进入到了温泉气中[5]。大量资料表明,氦气浓度与地震前后关系极其密切,氦气的变化量与地震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氦同位素3He/4He比值对地球物源的示踪价值得到国际上广泛的公认和应用。大量文献数据显示,地震之后,氦3He/~4He的增高[5-9],是地震后一个显著的特点 。
4.2 铁矿等金属矿在断裂带出现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铁矿等金属矿几乎都在断裂带上发现。
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从不会终止,从地震产生的位置和现象入手,针对沉积区域、盆地周边常常出现地震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地震会使得地球表面出现断裂现象,在断裂带上会有哪些新的矿物质产生呢?地震是巨大能量的释放,根据化学知识可知,存在了巨大能量释放,在这个地貌上就会存在物质元素的相互转化,那么,地震后,在断裂带上会有什么矿物质形成?是否能形成金属矿呢?
针对“断裂带与铁矿、金属矿”的关键词,进行文献查阅,在对中外文献的查找后发现,我们会看到成千上万篇关于断裂带与铁矿金属矿存在关系的文献[10-15],大量的文献阐述,铁矿等金属矿,出现在各种断裂带上,金属矿与断裂带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我们更清楚的是,断裂带都是发生过地震的地带,这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的位置上,会出现铁矿等金属矿,这一现象表明,铁矿等金属矿在地震带上出现,它的形成与地震有着关联。
4.3 氦气变化及铁矿等金属矿出现断裂带与核聚变相呼应
根据氦气在地震后出现的增量现象,以及金属矿几乎都出现在断裂带上这两个事实,我们从物理学的核聚变进行分析,当核聚变发生了,产生的第一个新元素就是氦,随着核聚变的继续核变,就会形成重核元素,各种金属等,而产生新元素的唯一路径就是核聚变,由此推论,地震后短期内出现氦氦3He/~4He的增高,长期后就是断裂带出现金属矿,从这两个现象来看,它们这与核聚变有着复杂关系。氦气变化与断裂带出现金属矿突出了核聚变现象的短期特征与长期特征。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