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初中

 我来答
少盐刮油c0
2022-07-30 · TA获得超过553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53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83万
展开全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

  《望岳》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板块第一课。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学习本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为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杜甫的胸襟和气魄,提升学生的人文认知。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远大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难点:背诵诗,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怀。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达到让语文回归到学科的本质属性中来,突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让语文学科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质朴的状态,不花哨,不走形式,不摆空架字。语文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是生动的,立体的。更是我们汉语言所特有的美及蕴含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真实展现,一种从不会到会的的过程。从教者到学生一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展现,而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更引起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继而寻求到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手段。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本决定不了读者,那么教师也决定不了学生,而是学生决定教师。因此我渴望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讲解,引导,到放手,梯度式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从歌曲《我爱你中国》的歌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产生一

  种对于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课堂,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复习:杜甫其人,创作背景。为深入体会内涵做铺垫。

  (三)简要的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联,突出写作特点及蕴含感情。

  师生合作研读第二联,体会用字的精妙及修辞方法.

  自主学习第三联,多角度进行赏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问题的能力。深入探究第四联,体会其中的哲理,深入理解作者伟大的胸襟抱负,及伟大的人格。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五、总结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继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

  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A、预习课文的方法。B、朗读文章的方法。C、质疑的方法。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

  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 (分) (总) (分) 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 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特点)(次) 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 顺序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一、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二、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三、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四、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合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的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