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记文言文实词虚词

 我来答
完满且闲雅灬抹香鲸P
2022-10-26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2万
展开全部

1. 文言虚词用法巧记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2. 文言虚词用法巧记怎么巧妙记住常见文言虚词18个的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3.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和句式总结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例:动力其微骇然已解 ③衰败 国势衰微.例:死秦孝公以来周氏甚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7辞①\x09口实(例:愈加其罪何患无辞.)②\x09文辞(例:而 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③\x09借口(例:君子疾 曰:欲之而心为之辞.)④\x09命令(例:今者来辞代罪.)⑤\x09一种(例:归去来兮辞.)⑥\x09 (例:辞曰:臣之壮也.)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 的)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年---行李之往来 ⑥烛之武 (介于性命之间的助词)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⑧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⑨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⑩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11.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⑦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⑥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官职;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⑧(晋。

4.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详解:包括各种用法,怎么判断等等 爱问知识

我们老师归纳给我们的:一、而:连词、代词、语气助词(1) 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3. 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 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5. 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7. 表示因果关系,表“因而”。

8. 表示目的关系,(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练习: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骊山北构而西折 3、不敢言而敢怒 4、学而时习着5、呱呱而泣 6、而母立于兹 7、而后乃今将图南 二、其:分为代词、副词、连词、助词。 (1) 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 第三人称代词。

可译为“他的”,“它的”或“他”“它”。② 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③ 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④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 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猜测、反诘、委婉、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 (3) 连词。

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4)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练习:1、使六国各爱其人 2、汝其勿悲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其正色耶?5、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三、之:代词、助词、动词1。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2。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3 动词,到……去练习:1、之二虫又何知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不知东方之既白 四、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练习: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于是饮酒乐甚。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然予居于此。

5. 什么叫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啊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