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您给别人的回答,觉得您是这方面的高手,您能不能帮我分析下图中的DSC曲线,非常感谢!!!
我在百度也提问了,但是没有等到满意回答,我已经没有分了,这是剩下的所有分,希望您不要介意,急切盼望您的回复…… 展开
你的7系铝合金的TG谱和DSC谱:
TG谱显示,7系铝合金的未处理试样和固溶后的试样在温度从室温~550°C范围内,重量变化都不超过千分之一,说明这个温度范围内试样是在恒重的情况下,证明试样只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没有发生化学分解反应。
DSC谱显示,未处理试样和固溶处理的试样分别在温度140~360°C、120~285°C范围内,发生着吸热的部分固溶现象,只有经过预先固溶的试样才表现出有进一步彻底的固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溶解生成固溶体的现象,固相间的相互溶解有完全互溶型和有限互溶型,两者在较宽温度范围内是有限互溶的,经过预先固溶的试样在220~235°C范围内,发生完全互溶作用,出现尖锐的吸热峰。作为杂质的固相(视为溶质)固溶到主体相(视为溶剂)中,必然使主体相的熔融温度下降,并且随固溶度的增大而加大温度下降程度。
DSC谱还显示,未处理试样和固溶处理的试样分别在温度450~540°C和440~540°C范围内,出现了共晶相的整理、形成和晶相转变,晶格整理、排布是个吸热过程,但在其间分别快速出现了结晶形成,结晶过程是一个放热效应,峰朝上。未处理试样比预固溶试样的结晶温度来得高些,未处理试样在485~490°C,而预固溶试样则在452~475°C出现。同样,当温度到达530°C左右后,两种试样也分别出现又一个结晶过程。解析、归属这两个结晶过程要结合你们研究的专业知识,你可以结合你们的研究历史和专业文献知识进行判断、归属。再高一点(高于560°C)的温度出现的就应该是合金的熔融峰了。
请注意,热效应峰的温度读值可以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外推初始温度T(ex)、即峰前基线的延长线和峰前沿曲线斜率变化最大处的曲线切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温度值,因为国际热分析协会认为这个温度更接近于热效应的实际温度。选用峰顶温度在峰形很尖锐时还可以,但你的谱中峰比较宽。热效应的终止温度也推荐使用峰的后沿曲线最陡处切线与后基线延长线交点所对应温度。
关于7系铝合金的过烧温度,有一个别人的实验结果供你参考:
如何避免过烧?有一个类似的合金的实验室制备,供你参考:
“...熔炼温度大概在750℃左右,注意加镁之前关掉电阻炉电源,把温度降下20℃左右,防止过度烧损。浇注温度大概在730℃左右。由于是实验室的小锭子,轻易不会出现裂纹,也可以把浇注温度再调低一些,可以细化晶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