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泰的成语
有泰的成语如下:
心安神泰、否极而泰、运开时泰、国安民泰、持盈保泰、心奓体泰、神融气泰、否终斯泰、时通运泰、去甚去泰、身名俱泰、发迹变泰、否终则泰、三阳开泰。
泰的意思:
1.平安;安宁:~然。国~民安。
2.极;最:~西。
3.太;过甚:简略~甚。富贵~盛。
4.姓。
字源演变:
泰, 形声字。《说文》于“泰”下出古文,像正面站立之人形。中从“二”或表示身体部位(或以为区别笔画以别于“大”),犹如甲骨文、金文之“文”字或加饰画以表示文身交错之形。《说文》古文形体为后世“太”字所本。按:商、周无“太”字,每以“大”为之。典籍亦每以“大”为之。“大”、“太”,古今字也,乃一字之分化。
至战国陶文而有“泰”字,是小篆形体所由出。汉后,渐合“𠬞”为“大”状,复与上部相连,遂成“𡗗”形,为楷书所本。于是变小篆“泰”字由从大、从廾、从水三部结构为从𡗗、从水之两部结构字。 按:诸家或由此以寻造字之义。
或谓古文“夳”下“二”形当作“仌(冰)”以取滑义;或谓“泰”为双手(即廾)捧水,示水从手(指)中溜下以表滑义。然则是以会意释之。清邵瑛《群经正字》谓“今经典无此义”,是释字可,于义则无徵。姑阙之。或释“太”之义,以为古文“夳”乃“太之上者,从大、从古文上(即二)会意”,似亦勉强。兹以古文“夳”为象形,以“泰”为形声,俟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泰”下言:“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谓‘太’即《说文》 ‘夳’字,‘夳’即‘泰’,则又用‘泰’为‘太’。”按:大、太、泰三字之关系,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太”下说解至为简赅。
其言曰:“典籍之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用。大为象形,太为分化,泰为假借。”《书·泰誓上》孔颖达疏:“顾氏以为,泰者,大之极也,犹如天子诸侯之子曰太子,天子之卿曰太宰。此会中之大,故称‘泰誓’也。” “泰誓”即“太誓”,极言其盛。《礼记·曲礼》:“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孔颖达疏:“泰,大中之大也。”上所列“泰”字多用为大、太义,例多不备举。
要之,大、太一字而分化;太、泰成两条脉络歧而为二,始每通用,后分而为三。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