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会出现地震?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地震(又称地动)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动。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 1963-1998年间全球地震分布 地震的种类 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 [编辑] 按成因分 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地震学家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裂。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 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中,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 地震依照深度的不同,又可分为: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一般来说, 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性也越大。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编辑] 地震的大小 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编辑] 震级 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黎克特制地震规模。黎克特制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央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黎克特制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倍。小于黎克特制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黎克特制规模2.5-5.0的地震,震央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黎克特制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黎克特制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黎克特制规模达8.9。 具体参见:黎克特制规模 [编辑] 烈度 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地震烈度由意大利火山学家Giuseppe Mercalli于1902年提出,从感觉不到至全部损毁分为1-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则因观测地点的不同而异。 [编辑] 地震分布 统计资料表明,地震在大尺度和长时间范围内的发生是比较均匀的,但在局部和短期范围内有差异,表现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都与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释放过程有关。 [编辑] 时间分布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编辑] 地理分布——地震带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编辑] 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其中大多数震级较小或发生在海底等偏远地区,不为人们所感觉到。但是发生人类活动区强烈地震往往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通常来讲,黎克特制3级以下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很小,对建筑物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人们对于黎克特制4级以上的地震具有明显的震感。在防震性能比较差切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黎克特制5级以上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而发生在海底的强地震则可能引起海啸。余震会使破坏更加严重。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在有些地震央,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超过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 [编辑] 地震预报 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尝试着对地震做出预报,以便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一般认为科学的地震预报应对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由于地球内部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和预报模型,时至今日,地震预报技术尚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很少,地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 世界上首次成功预报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在中国辽宁海城的黎克特制7.3级地震。中国的地震部门在震前数小时正式发布了临震预报,当地 *** 及时采取了防护措施,疏散了大量居民。据信这次成功的预报避免了数万人的伤亡。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科学家们还通过超深钻井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地球内部信息。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编辑]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地震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声等。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温、地应力的异常等。对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是地震临短期预报的重要手段。 [编辑] 地震防护 地震发生时,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防护对于保证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可能造成危险的是比较强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振动较为明显,应迅速逃生。逃生应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则,注意保护头部。 在室内可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厨房、衞生间等承重墙较多,跨度较小的地方,注意避开外墙体等薄弱部位。主震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在室外可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如在山区还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可寻找地势较高处躲避。地震央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设法逃生。如无力脱险自救,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 [编辑] 常见名词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表面波两种。体波包含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横波传播速度2.0-5千米/秒,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3.5-10千米/秒,能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表面波只在地表传递,能造成严重伤害,速度最慢。地震时,纵波先到达地表,所以人先感觉到地面上下振动。但由于纵波衰减比横波快,所以离震央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具体参见:地震波 震源:地震发生的位置。 投影。震央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动最强烈,受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地方。震央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央区,也称极震区。(用语习惯: 港台称震央,大陆称震中.) 震源深度:震央到震源的深度。 震央距:观测点到震央的距离。 震源距: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102603612
其实现在无时无刻也在地震
只是我们感觉不到. 在地球内部是有容岩的
但是由于是密封的但是容岩是热的自然会有热力
而这热力会形成对流作用
从而令地壳产生移动.但当去地壳互相冲撞时就会产生地震.
参考: 自己
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阿尔比斯—喜马拉雅带,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总的来说,地震主要发生在洋脊和裂谷、海沟、转换断层和大陆内部的古古板块边缘等构造活动带。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就是突然而强烈的震动。当地球内部长期积累起来的地应力(即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波动的震荡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发生震动。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 focus。大多数震源都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内。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竖一垂直线至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达这处,震动也最为强烈,破坏程度也最大。 地震而产生的波动叫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移动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可分为纵波(初波/P波)和横波(次波/S波)两种。纵波传播时,岩石物质振动的方向与传播的方向一致,而且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时,岩石物质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而且传播速度较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感觉是先颠后晃。祇能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L波),是纵波或横波到达地面后,在一定条件下激发起来的次生波,速度比横波还慢。一般当横波或面波到达时,振动最为猛烈,破坏作用也最大。 地震是地球上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平均起来,真是震个不停。幸而,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祇占1%左右,能造成伤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极少数,而灾难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约18次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
参考: ihouseedcity/~hm1203/hazard/quake
甚么是地震 地震,就是突然而强烈的震动。当地球内部长期积累起来的地应力(即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波动的震荡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发生震动。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 focus。大多数震源都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内。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竖一垂直线至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达这处,震动也最为强烈,破坏程度也最大。 地震而产生的波动叫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移动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可分为纵波(初波/P波)和横波(次波/S波)两种。纵波传播时,岩石物质振动的方向与传播的方向一致,而且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时,岩石物质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而且传播速度较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感觉是先颠后晃。祇能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L波),是纵波或横波到达地面后,在一定条件下激发起来的次生波,速度比横波还慢。一般当横波或面波到达时,振动最为猛烈,破坏作用也最大。 地震是地球上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平均起来,真是震个不停。幸而,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祇占1%左右,能造成伤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极少数,而灾难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约18次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动。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 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 按成因分 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地震学家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裂。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 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中,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 地震依照深度的不同,又可分为: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一般来说, 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性也越大。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参考: zh. *** /w/index?title=%E5%9C%B0%E9%9C%87&variant=zh-
因为地壳(球)系由唔同既板块组成
而板块同板块之间亦都会有隙缝
当地壳有变动的时候
就会有地震
因为在地球上有许多板块,如果碰在一起,就会产生推挤。在这些推挤的过程中,就会有地震的发生。 地震,就是突然而强烈的震动。当地球内部长期积累起来的地应力(即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波动的震荡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发生震动。 ihouseedcity/~hm1203/hazard/quake
参考: 上堂学
因板块移动 2006-12-03 21:23:11 补充: 地震(又称地动)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动。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地震的种类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
参考: me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102603612
其实现在无时无刻也在地震
只是我们感觉不到. 在地球内部是有容岩的
但是由于是密封的但是容岩是热的自然会有热力
而这热力会形成对流作用
从而令地壳产生移动.但当去地壳互相冲撞时就会产生地震.
参考: 自己
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阿尔比斯—喜马拉雅带,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总的来说,地震主要发生在洋脊和裂谷、海沟、转换断层和大陆内部的古古板块边缘等构造活动带。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就是突然而强烈的震动。当地球内部长期积累起来的地应力(即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波动的震荡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发生震动。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 focus。大多数震源都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内。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竖一垂直线至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达这处,震动也最为强烈,破坏程度也最大。 地震而产生的波动叫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移动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可分为纵波(初波/P波)和横波(次波/S波)两种。纵波传播时,岩石物质振动的方向与传播的方向一致,而且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时,岩石物质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而且传播速度较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感觉是先颠后晃。祇能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L波),是纵波或横波到达地面后,在一定条件下激发起来的次生波,速度比横波还慢。一般当横波或面波到达时,振动最为猛烈,破坏作用也最大。 地震是地球上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平均起来,真是震个不停。幸而,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祇占1%左右,能造成伤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极少数,而灾难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约18次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
参考: ihouseedcity/~hm1203/hazard/quake
甚么是地震 地震,就是突然而强烈的震动。当地球内部长期积累起来的地应力(即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波动的震荡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发生震动。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 focus。大多数震源都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内。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竖一垂直线至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达这处,震动也最为强烈,破坏程度也最大。 地震而产生的波动叫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移动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可分为纵波(初波/P波)和横波(次波/S波)两种。纵波传播时,岩石物质振动的方向与传播的方向一致,而且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时,岩石物质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而且传播速度较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感觉是先颠后晃。祇能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L波),是纵波或横波到达地面后,在一定条件下激发起来的次生波,速度比横波还慢。一般当横波或面波到达时,振动最为猛烈,破坏作用也最大。 地震是地球上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平均起来,真是震个不停。幸而,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祇占1%左右,能造成伤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极少数,而灾难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约18次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动。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 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 按成因分 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地震学家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裂。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 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中,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 地震依照深度的不同,又可分为: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一般来说, 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性也越大。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参考: zh. *** /w/index?title=%E5%9C%B0%E9%9C%87&variant=zh-
因为地壳(球)系由唔同既板块组成
而板块同板块之间亦都会有隙缝
当地壳有变动的时候
就会有地震
因为在地球上有许多板块,如果碰在一起,就会产生推挤。在这些推挤的过程中,就会有地震的发生。 地震,就是突然而强烈的震动。当地球内部长期积累起来的地应力(即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波动的震荡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发生震动。 ihouseedcity/~hm1203/hazard/quake
参考: 上堂学
因板块移动 2006-12-03 21:23:11 补充: 地震(又称地动)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动。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地震的种类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
参考: me

2024-11-24 广告
办理伊拉克COC/COI认证,请联系上海西摩认证服务中心,办理伊拉克COC/COI认证,请认准上海西摩,12年行业经验,价格优惠,专业高效!团队成熟稳定,经验丰富,为企业解决出口上的各种难题!...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西摩检测提供
展开全部
很有些搞不懂,知乎里,一些人明明什么都不懂,却一本正经的装成”大明白“的样子。
郭德胜最大的成功在于,他发现了板块学说偷梁换柱、故意遮掩”湖泊与盆地的关系“这个基础问题,故意的掩盖了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当我们清楚了盆地的真正成因,地球的所有奥秘就自动的呈现出来。
【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联系和转化关系?】在所有专家没有办法解释情况下,成了地学基础认知的空白,被【板块构造学说】偷天换日,瞒天过海。它成了无法解释湖泊与盆地关系的背锅侠与替罪羊,这就是地质学一直以来,无法解释地震、火山、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等成因的严重诟病,地质学的基础认知,存在严重的认知错误。这就是说,不把【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联系和转化关系?】搞清楚、研究透彻,地球的无数奥秘,它就无从破解。想知道地学的奥秘,谁也绕不过这个【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联系和转化关系?】问题。
看过郭德胜地震成因理论的专业学者,绝不会再去解读地震成因。
让人一看就懂的地震成因解释,沉积区域内部沉积物沉积量的大小,决定了地震能量大小的释放。沉积区域是地震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湖泊水域,会吞入大量的动植物尸体,也是吞入了大量有机物和泥沙,形成沼泽地与盆地,它就会形成石油,天然气,产生能量和动力。湖泊沉积与人的胃存储食物有极其相似的过程,人吃入有机物质,进入胃部,在胃部进行消化,会形成血液,形成肠气,产生能量和力气。放屁,拉肚子,喷精,这是否就如同地震、海啸和火山的现象?人吃入有机物质会形成能量和动力,湖泊沉积有机物质也一样会形成有能量的物质和动力生成,按照触类旁通的说法,是否存在这个道理。但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喻,但,我希望你通过这个比喻会得到启发。 所有的断裂带,都与沉积区域相连,有断裂带的地方一定存在沉积区域,断裂带上是地震后造成的,这就是说,地震与沉积区域极其密切,另外,所有的能量物质都出自于沉积区域。石油,煤炭,天然气,铀矿等等,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陆地地震的能量,全部来自于沉积区域。不难发现,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地震。地发生在沉积区域的边缘,中国的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的周边,地震不断,所有陆地的地震无一不与沉积区域有关。 湖泊、水域的沉积,可以形成含碳物质的沉淀汇聚,这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完整的过程,量变必将导致质变,那么,在沉积区域会发生碳元素的化学转化,形成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各种矿藏,在物质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中,还会有各种现象产生,就出现了地震与火山等现象。沉积区域是形成物质矿的基础,是地震火山动力的根源,因此,就可以得出,沉积区域它是一切陆地地震的动力基础,这是绝对的真理。
郭德胜最大的成功在于,他发现了板块学说偷梁换柱、故意遮掩”湖泊与盆地的关系“这个基础问题,故意的掩盖了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当我们清楚了盆地的真正成因,地球的所有奥秘就自动的呈现出来。
【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联系和转化关系?】在所有专家没有办法解释情况下,成了地学基础认知的空白,被【板块构造学说】偷天换日,瞒天过海。它成了无法解释湖泊与盆地关系的背锅侠与替罪羊,这就是地质学一直以来,无法解释地震、火山、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等成因的严重诟病,地质学的基础认知,存在严重的认知错误。这就是说,不把【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联系和转化关系?】搞清楚、研究透彻,地球的无数奥秘,它就无从破解。想知道地学的奥秘,谁也绕不过这个【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联系和转化关系?】问题。
看过郭德胜地震成因理论的专业学者,绝不会再去解读地震成因。
让人一看就懂的地震成因解释,沉积区域内部沉积物沉积量的大小,决定了地震能量大小的释放。沉积区域是地震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湖泊水域,会吞入大量的动植物尸体,也是吞入了大量有机物和泥沙,形成沼泽地与盆地,它就会形成石油,天然气,产生能量和动力。湖泊沉积与人的胃存储食物有极其相似的过程,人吃入有机物质,进入胃部,在胃部进行消化,会形成血液,形成肠气,产生能量和力气。放屁,拉肚子,喷精,这是否就如同地震、海啸和火山的现象?人吃入有机物质会形成能量和动力,湖泊沉积有机物质也一样会形成有能量的物质和动力生成,按照触类旁通的说法,是否存在这个道理。但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喻,但,我希望你通过这个比喻会得到启发。 所有的断裂带,都与沉积区域相连,有断裂带的地方一定存在沉积区域,断裂带上是地震后造成的,这就是说,地震与沉积区域极其密切,另外,所有的能量物质都出自于沉积区域。石油,煤炭,天然气,铀矿等等,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陆地地震的能量,全部来自于沉积区域。不难发现,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地震。地发生在沉积区域的边缘,中国的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的周边,地震不断,所有陆地的地震无一不与沉积区域有关。 湖泊、水域的沉积,可以形成含碳物质的沉淀汇聚,这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完整的过程,量变必将导致质变,那么,在沉积区域会发生碳元素的化学转化,形成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各种矿藏,在物质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中,还会有各种现象产生,就出现了地震与火山等现象。沉积区域是形成物质矿的基础,是地震火山动力的根源,因此,就可以得出,沉积区域它是一切陆地地震的动力基础,这是绝对的真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