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最低的父母,就是不停地和孩子讲道理

 我来答
感情大使17
2022-08-02 · TA获得超过697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50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28万
展开全部
再好的道理,被父母不断翻来覆去灌输给孩子,也会变成一种“语言暴力”。

真正优秀的父母,懂得与孩子“共情”。

其实,进入了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是最难相处的,如有处理不当,像家庭悲剧的场景,每天也在很多家庭上演。

孩子成长过程一般会面临三个叛逆期,两岁左右的宝宝叛逆期,七岁左右的儿童叛逆期,而12岁之后的青春叛逆期无疑最令人头疼。

心理学研究,这个时期的孩子一般都有这几种表现: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常常觉得自己很有主见;

被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感到不耐烦;

面对成人的批评和建议常常会反感和愤怒;

我们觉得正确无比的道理,在他们听来刺耳又可笑。

而且一听到大人讲道理,就恨不得捂住耳朵,马上逃跑。

《爱弥儿》一书里说到,世上最无用的教育,就是讲道理。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犹是如此。

父母越“讲道理”,孩子越叛逆

在此,讲一则我曾经看见过的一个新闻,石家庄曾有一名14岁男孩留下遗书离家出走。

仅仅因为考试失利和父亲发生争吵一时想不开。

遗书中满满地厌世情绪,他说自己是“累赘”,希望来世“做新父母的好孩子,新老师和新同学的好学生,以此来弥补前世的不足”。

究竟父亲说了什么,让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这样悲观地否定自己,想要离开这个世界?

庆幸的是,孩子漫无目的步行8个小时之后被一个好心人救助,并把他送到了派出所,安然回家。

男孩的父亲事后提起来仍是止不住后怕,更自责为什么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

但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

前段时间,一名四川的14岁男生同样因为和家人吵架后离家出走,4天后遗体在城中河中被发现,家人痛不欲生。

一个孩子的离去就足以毁掉一个家庭,但再多的悲恸和后悔也无法换回一个鲜活的生命。

如果当初,多些关心和理解,少点指责和说教,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发生了?

有人问,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有多难?

十几岁的孩子常常让人困惑,他们集敏感、热情、浮躁、喜怒无常于一身,也不再是那个被父母吼一声,打一下就乖乖听话的小朋友。

父母,也无法再用权威和命令让他们接受那些所谓的道理。

在独立意识加倍增强的青春期,孩子迫切地想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想法,父母的道理和建议在他们眼中就是居高临下的强迫,和不胜其烦的唠叨。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被迫接受的道理,在孩子看来,只是一种束缚和要求。

被迫多一分,叛逆就多一分。

聪明的父母,常常“不讲道理”

曾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作家”刘称莲,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里写过一对父子。

爸爸偶然间发现了儿子满满一裤兜,都是女生写给他传情达意的小纸条。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把裤子原封不动放回原处,当作什么都不知道。

他约儿子打他最喜欢的羽毛球,在打完球大家放松的时刻,父子俩像平常一样聊起天。

他告诉儿子,自己年轻时曾经喜欢一个女孩,但那时的他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成,不能给女孩任何承诺,于是把这份感情埋在心底。

直到考上一所好大学,对未来也有了规划,有信心给女孩幸福的生活,才开始谈恋爱,并携手走进婚姻。

他问儿子:“你觉得我和妈妈幸福吗?”

儿子直点头。

第二天,那些小纸条就消失了。

自始至终,关于儿子裤兜的小秘密,他只字未提,却轻松化解了一场风波。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禁果效应“,也叫“亚当与夏娃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

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

圣经故事中的“禁果”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对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大人越是阻止,他越是想尝试。

这位聪明的爸爸,没有斩钉截铁地告诉儿子他“不可以”,没有冗长的大道理,却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既保护了儿子的自尊心,也让他明白了爱情不止有喜欢,还有责任。

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接纳和尊重,胜过一千次说教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有一个给予她足够尊重,足够包容的爸爸。

学习成绩差,爸爸从来不会耳提面命,敦促她好好读书,还安慰她,没关系,尽力就好了;

老师批评尖尖不务正业,心思都用在画画上,爸爸却从来不反对她坚持自己的爱好;

对尖尖的朋友永远笑盈盈的,热情亲切,从来不会区别对待,告诉她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尖尖,乐观,自信,善良,像一个小太阳,温暖了身边每个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活成了所有孩子羡慕的样子。

剧中另一位女孩明月的妈妈刚好相反,无论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道理,习惯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女儿,告诉她学习是最重要的,要求她考第一,对明月的朋友也百般挑剔,连明月穿衣服也不能随心选择喜欢的颜色。习惯了妈妈的训导和掌控,明月的性格也十分拧巴,表面十足的乖乖女,内心纠结又叛逆。

明月在长期隐忍下终于爆发,反抗方式决断又极端。

她高考故意少填了一张答题卡,只为了让自己达不到政法大学的分数线,就可以顺着自己的内心选择喜欢的专业。

母女也因此爆发了从未有过的争吵,关系跌至冰点。

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被充分接纳和尊重的孩子,更能感受到被在乎,被重视,更有安全感。

也更容易在捍卫自己认知的过程中,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劝孩子怎么做,不如自己先做到

杨绛先生说,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还说,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看到父亲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她佩服又好奇,像父亲请教秘诀,父亲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母亲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行,日日忙碌,但只要一有空,就会读各种书籍。

她也学了父母的样,找父亲的藏书来看,从此沉迷读书,不能自拔。

董卿说过,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可以了。

不管好的,坏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父母原本的样子。

央视曾花十年时间打造了一部纪录片《镜子》,里面有一个14岁的男孩泽清,出生在书香门第,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父母也有体面的工作。

你很难想象,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泽清,不仅沉迷网络,而且性格粗暴,对自己的母亲动则谩骂殴打。

经过交流才得知,原来平常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时,也是采取暴力来解决。

面对母亲刻薄恶毒的话语,父亲直接对母亲进行殴打。

久而久之,泽清也学会了父亲的样子对母亲施暴。

在采访中,他说到,我是一面镜子,我要把父母唤醒。

这件连父母还没意识到事情,他却明明白白。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

每天大呼小叫的父母,一定养不出温言软语的孩子;

每天打麻将,玩 游戏 的父母,又怎么要求孩子自觉认真读书?

我们对孩子身体力行,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卢梭说: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为人父母,总希望把自己所知所想毫无保留,教给孩子。

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他再走一次,自己的成功经验,恨不得他能一次复制。

但每个孩子,都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改正,一次次跌倒中爬起,变得独立而强大,拥有了获得幸福的能力,和自己掌控人生的底气,在我们爱的追随下,自信无畏,乘风破浪!

与其每天左右为难,管少了怕放纵,说了怕他烦,不如俯下身来,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给予理解和接纳,尊重和支持。

网易云音乐有一处热评,很适合作为结尾:

我爱你。

如果前方有一条

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却执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

不是拉住你、告诉你不能去,

而是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

备好雨伞、

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

第五条街道有小偷……

去吧,

回来家里有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