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如何讨论政治?
老子从他的认识论出发,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又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也就是凡事要顺乎自然。正如佛家提出的“所知障”一样,老子也认为知识多了就要妨碍“为道”,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为学多了只会使事情复杂,现代社会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证明这一点。所以老子不重视为学,反而重视为道。老子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绝学无忧”。所谓“为道”,就是通过冥想直接认识处于混沌状态的“道”,如此就可减少思虑、欲望和感觉经验,使之越少越好,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道”的方法究竟如何呢?老子告诉我们:“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种法门被道家称为“观止”。“观止”的法门,向来被认为是属于“玄学”的范围,对此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一说,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是说不通的,然而从气功和特异功能角度来看,却是可以做到的。 老子主张无为,反对有为,认为有为是从无为堕落而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又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他认为“道”和“德”是属于无为的范畴,仁以下是属于有为的范畴。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称为圣人之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所尊奉的东西,如他所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向来治理天下,或者以“人”治,或者以“法”治,或者“人”“法”并治。老子主张“人”治,并给统治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标准,其实最难做到的是“不敢为天下先”。也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太少了。从无为而治的观点出发,老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如其所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只可惜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象老子想象中的那样,所以说这是大势所趋。然而老子以反向思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中的很多观点成为现代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成为现代人尊奉的关于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认识论就是讨论『我如何认识才能说是「认识」了一样东西。』的方法,所以认识论就是知识论,就是方法论。
不过,我并不认为老子是从认识论出发,这不向是中国哲学家的路线。
我认为他是从人性论和形上学出发,找到人性和世界究竟为何,然后才落实到应用哲学,即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