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 如何判断周延
大学生可以结婚。
学生可以结婚。不成立。原因分析“学生”不周延,为什么。我的理解是说“学生”还包含其他学生?
但:
中国人是亚洲人。
亚洲人是地球人。
中国人是地球人。成立。但亚洲人也可以说不周延,因为亚洲人还包含其他国家。
自己认真仔细查了相关资料,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下面的回答没有真正解除我的疑问。
第一个例子:“大学生”为中项,周延;大前提“学生”为谓项,不周延(谓项周延要在前面加不),但结论“学生”周延,犯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不成立。
第二个例子:中项“亚洲人”第一个前提可以说不周延,但第二个周延,符合中项至少周延一次的要求;“中国人”在前提周延,因此结论“中国人”周延,前提“地球人”不周延,但结论李也是不周延的,满足“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成立。 展开
上面的理解是,学生是包括中小学,大范围的,但是亚洲人,只是说亚洲地区,包括其他国家。不要偷换概念,调整心态,理解错了,改正即可。
后一个命题,“亚洲人是地球人”是大前提,“中国人是亚洲人”是小前提。在大前提中,亚洲人周延;在小前提中,亚洲人不周延。不过这不是重点,这个三段论的推论过程是:大前提为真,小前提为真,“中国人”周延,于是结论为真。
扩展资料:
这个判断它只断定了主项“整数”的部分外延(至少有一个)(并未说全部),因此,主项“整数”不周延。由于它没有对谓项“奇数”的全部对象做出断定(没有说“奇数”都是什么,也没有说“奇数”都不是什么),所以,谓项“奇数”也不周延。
必须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知道“奇数”都是整数,但“奇数都是整数”这个道理不是“有些整数是奇数”这个判断本身告诉我们的,而是借助这个判断之外的数学知识知道的。所以我们仍然认定“奇数”在这里是不周延的。
判断方法:全称或单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
比如:凡奇数都是整数。
这个判断对它的主项“奇数”的全部外延(即所有的对象)作了判断(“凡”即“所有”之意),那么它的主项“奇数”是周延的。而这个判断对它的谓项“整数”的全部外延没有做出判定,既没有说“整数”的全部是什么,也没有说“整数”的全部不是什么,我们就说它的谓项“整数”是不周延的。
扩展资料:
逻辑判断
词项的周延性是对直言命题的主项或谓项的外延的断定情况。在一个直言命题中,如果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我们就说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反之则不周延。
例如:“有的鸟不会飞”中的主项“鸟”的周延性是由量项决定的,“有的”是特称,所以不周延;而谓项“会飞”的周延性是由联项决定的,“不”是否定的,所以是周延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延
如果能够理解上面的解释最好,如果理解不了,请记住下面的规律:
全称和单称命题主项周延,特称命题主项不周延.
肯定命题谓项不周延,否定命题谓项周延.
后一个命题,“亚洲人是地球人”是大前提,“中国人是亚洲人”是小前提。在大前提中,亚洲人周延;在小前提中,亚洲人不周延。
不过这不是重点,这个三段论的推论过程是:大前提为真,小前提为真,“中国人”周延,于是结论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