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权力中心,宦官的膨胀和内阁的上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明朝的宦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宦官专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在讨论宦官专权这一过程中,必须得考虑另外一个机构,就是内阁。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后来朱棣又削藩,使用监察特务机构,中心皇权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皇权高度集中五军的后果就是,一旦独裁体制下的皇帝不使用他的权力,那么必须有人来代替他使用,用来维持国家的运转。这就会导致两种情况,一个是内阁首辅的大权独揽,一个就是宦官专权。宦官因为和皇帝比较亲密,更容易成为权力托付的对象。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制定,内官不许读书识字,不许干涉朝政,但是,六部分立,没有丞相统领,皇帝就得事必躬亲,他又设置了众多互相牵制的官职和信息渠道,他所要处置的政务已经是原来的几十倍了。因此,他留给子孙后代的日常政务负担已经重到他们无法负担的地步。虽然明成祖时期设立了内阁协助处理朝政,但在明初皇帝严密防范 *** 官员的情况下,相对于内阁大学士,皇帝更信任宦官。明成祖朱棣突破祖制,重用太监,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侯显出西番,设东厂,这些做法与朱元璋废弃丞相的做法相当,就是利于皇帝直接控制。宦官权力的扩大,不仅种下了贪污受贿的种子,还埋下了与外朝对抗的隐患。 朱棣的孙子宣宗时,开始设立内书堂,培养用于处理文书的学龄宦官,这些通文墨的太监负责传递奏章和内阁的票拟。一开始,他们只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得力助手,并没有着擅权的机会,到后来他们开始利用职务之便染指朝政。明朝宦官擅权自王振开始,但是当时廷臣依附他的人很少,只有兵部尚书和工部郎中,其他的官员都不肯俯首听命。王直当权时,依附他的人多了起来,但是弹劾他们的人也很多,朝廷中派别斗争激烈,但运转勉强正常。到了刘瑾专权时,他在朝中的心腹遍地,流毒满天下,但是仍然有不屈服的翰林官员。 每次刘瑾奏事,都要趁武宗玩耍时,爱玩的武宗每次都特别不耐烦"我用你是干什么的,老拿这些事情来烦我"于是刘瑾逐渐专权,在自己的私人住所批改奏折,不再呈请皇帝裁决。到魏忠贤专权的时候,自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至四方督抚,都主动依附他,全面打击正直官员,魏忠贤的权力大到几乎可以颠覆朝廷。此外,在政治、财政和军事的各个方面,太监都获得了皇帝的全面信任。永乐年间,五军都督府就曾设立了内监监督府事。巡视边塞,大军出征四方,都由太监负责监军。 按照朱元璋的意愿,皇帝独裁独揽大权应该是常态,在分配权力的时候也是依照这种原则来实行的。由于后面皇帝的力不从心甚至懒惰,权力不可避免的开始下移,从传统延续下来的士人政治,继续发挥作用。其实,朱元璋开始就感觉到一人处理朝政,管理的事务太过庞杂,所以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左右的侍从文人, *** 咨询,由文官兼任。此时大学士只是奉旨办事,并不参与机务。明成祖在位,特选7人入阁,成为皇帝的参谋。到了明中后期,皇帝怠政造成了朝中政权斗争异常激烈,内阁的权力逐渐萎缩。 明朝中后期的,宦官权力炙手可热。当时有人说,大臣非巴结内臣不得加官,不依附内臣不得安宁区,阁臣也不免如此。在这种情况下,阁臣中想掌握政权的,必须先结交司礼监太监。内阁学士不止一人,职责上也无明确的划分规定。明朝中后期,阁臣与宦官各自专权成为常态。但是无论阁臣还是宦官专权,都是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不能容忍的,因为在他们心中,专断独裁是皇帝独有的权力。权臣宦官与朝臣的对抗,导致了政局的极其不稳定,所以当权者无一例外的都要极力压制舆论。 无论是内阁还是宦官的专权,都是以皇帝旨意自居的。在明代,礼法还是为 *** 和社会强烈认同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宦官在独掌大权时,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又必须通过内阁这个合法的政治机构;而内阁在掌权后,必须以皇帝位坚强后盾,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宦官就 显得无比重要。所以,表面上看, *** 发出的政令都是皇帝的旨意,实际上是内阁和宦官这两个真正的权利中心在发挥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亚远景信息科技
2024-11-22 广告
2024-11-22 广告
上海亚远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汽车行业咨询及评估领军机构之一,深耕于ASPICE、敏捷SPICE、ISO26262功能安全、ISO21434车辆网络安全领域,拥有20年以上的行业经验,专精于培训、咨询及评估服务,广受全球车厂及供应商赞誉,...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亚远景信息科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