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开窍于目”——为啥古人认为“眼睛”的病和“肝”有关?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一定不陌生这句话——“肝开窍于目”,近日便有朋友拿着这句话来问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一旦出现眼疾就一定是肝出现了问题呢?”
“肝开窍于目”这句经典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确实,中医之“肝”与目的联系很大,眼干、眼涩、眼疲劳等问题也都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句话的定义是指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觉功能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肝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目反映出来。
简单来说,“目得血而能视”,肝藏血,眼睛的功能需要肝血的濡润;另外肝经的经络循行中,目为肝经的末梢,肝脏通过经络将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眼睛,这样,我们的眼睛才会顾盼生辉、灵活有神。因此,若肝血亏虚不能上注于目,则易导致目糊干涩、视力下降或夜盲。
《圣济总录》论:“目者、腑脏之精华,肝之外候,津液之道也,若腑脏挟热,内熏于肝,冲发于目,使液道热涩结滞于睑,则成眵。”即肝热则会出现目眵(眼屎)多的现象。
但眼睛就只与肝相关吗?“邪气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黄帝内经》之《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换成白话文就是,整体的眼睛是属于肝,瞳孔对应肾脏,黑睛对应肝脏,内眦外眦对应心,白睛对应肺脏,眼睑对应脾脏。后世医家在此论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五轮学说,在指导眼病的辨证论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红眼病的暴发红赤,痒涩眵泪,红赤眵泪为热,病急痒涩为风,知其病因为风热,根据五轮学说白睛属肺,即可辨证为肺经风热;凝脂翳中的实热证,因黑睛属肝称风轮,故辨为肝经实热。
另外,由于眼睛是人体十分敏感的器官之一,许多疾病都会有眼部的症状,向春季多发的过敏、伤风等等都容易出现目痒、流泪的症状。因此,当我们出现眼部不适时,还是因及时求助医者,做出准确的判断,针对性的进行治疗,不要再自己吓自己啦!
“肝开窍于目”这句经典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确实,中医之“肝”与目的联系很大,眼干、眼涩、眼疲劳等问题也都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句话的定义是指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觉功能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肝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目反映出来。
简单来说,“目得血而能视”,肝藏血,眼睛的功能需要肝血的濡润;另外肝经的经络循行中,目为肝经的末梢,肝脏通过经络将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眼睛,这样,我们的眼睛才会顾盼生辉、灵活有神。因此,若肝血亏虚不能上注于目,则易导致目糊干涩、视力下降或夜盲。
《圣济总录》论:“目者、腑脏之精华,肝之外候,津液之道也,若腑脏挟热,内熏于肝,冲发于目,使液道热涩结滞于睑,则成眵。”即肝热则会出现目眵(眼屎)多的现象。
但眼睛就只与肝相关吗?“邪气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黄帝内经》之《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换成白话文就是,整体的眼睛是属于肝,瞳孔对应肾脏,黑睛对应肝脏,内眦外眦对应心,白睛对应肺脏,眼睑对应脾脏。后世医家在此论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五轮学说,在指导眼病的辨证论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红眼病的暴发红赤,痒涩眵泪,红赤眵泪为热,病急痒涩为风,知其病因为风热,根据五轮学说白睛属肺,即可辨证为肺经风热;凝脂翳中的实热证,因黑睛属肝称风轮,故辨为肝经实热。
另外,由于眼睛是人体十分敏感的器官之一,许多疾病都会有眼部的症状,向春季多发的过敏、伤风等等都容易出现目痒、流泪的症状。因此,当我们出现眼部不适时,还是因及时求助医者,做出准确的判断,针对性的进行治疗,不要再自己吓自己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