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要“为迁移而教”?
所谓“为迁移而教”是指在教学中,贯彻知识的迁移意识,运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具备鲜活的生命力的一种方法。
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必须“为迁移而教”,做到条件化、熟练化。教师在教学习策略的同时,要向学生指明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
要注意不能把条件限制得过死,要考虑策略性知识在尽可能广泛的条件中的运用;要给学生提供一般策略在学科中运用的实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一般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之中去,进而达到灵活熟练地迁移。
迁移理论认为,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为普遍的东西比个别事实的知识更具有正迁移的可能性。
幼儿在幼儿园所学的数学虽然是数学的初浅知识,但同样有它相应的基本结构──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即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幼儿弄清并掌握幼儿园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涵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幼儿从整体上去掌握数学知识,去把握数理关系。只有这样,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其适应性才大,其迁移的可能性才大。
反之,孤立地教给幼儿一些零散的知识,其迁移量就极其有限。比如,我在教幼儿学习“1和许多”时,从一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将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通过小结,通过反复演示,让幼儿深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而不必强调这是几,那是几,从而对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通过我的讲解,孩子们在喝牛奶时,就能说出我一口一口喝,就能把许多牛奶喝完,吃饼干时,就不会2块一吃,应该一块一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