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哪些内容?

 我来答
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2022-12-14 · 一枚律师,希望我的解答可以给您带来帮助
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采纳数:6 获赞数:5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

(1)战争的起因。《吴子兵法》认为“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三是积恨深怨。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吴子兵法》虽然未能揭示战争的本质,但对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战争起因的归纳、论述是非常精辟的。


                                   

(2)战争的性质。《吴子兵法》指出“一日义兵,二日强兵,三日刚兵,四曰暴兵,五日逆兵。”唧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势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悖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动众而出的军队叫逆兵。虽然没有明显的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但已经明确指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的界线。

(3)战争的作用。《尉缭子》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即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思想,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意思是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2.战争与政治、经济主观指导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即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是正常的方法,如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用战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达出来的。《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他们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战争与经济。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代价的。《孙子兵法》指出:“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孙子兵法》中又指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管仲也有比较深刻的论述,他说:“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正因为战争对经济如此依赖,所以,《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慎战思想和“因粮于敌",“务食于散”的补给原则。还提出了速战速决的战争指导原则:“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3)战争与主观指导。战争的胜负,除了与政治、经济等基本因素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战争组织指挥者的主观指导。我国古代军事家不但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主观指导的重要性,而且还分为战前和战中的指导。关于战前的主观指导,《孙子兵法》指出“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并且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面庙算不胜者,得算少...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关于战中的主观指导,《孙子兵法》指出:“因利面制权"“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为“兵无常势",战争组织指挥者必须不断根据敌情我情的变化修正主观指导采取克敌制胜的有效手段。《草庐经略》中有句话说得比较明确:“夫敌情叵测,常胜之家必先悉敌之情也。其动其静,其强其弱,其治其乱,其严其懈,虚虚实实,进进退退,变态万状烛照数计,或谋虐潜藏而直钩其隐状,或事机未发面预揣其必然。盖两军对垒,胜负攸悬, -或不审,所失匪细必观其将帅察其才,因其形而用其权:凡军心之趋向,理势之安危,战守之机宜,事局之究竟,算无遗漏,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根据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可赢得战争的胜利。

3.将帅修养

我国古代军事家特别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孙子兵法》指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并提出了选拔将帅的五方面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三略》认为贤将要具备十二能: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明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滩、能制军权.《吴子兵法》中提出:“总文武者,军之将也”“故将之所慎着五:一日理,二曰备,三日果,四曰戒,五日约”对于考核将帅的标准,《武经总要·选将》提出“九验",即“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恭,繁使之以观其能,猝然问焉以观其智,急与之以观其信,委之以货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态,杂之以处以观其色"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将帅,因为“古者国家虽安,必常择将,择将之道,唯审其才之可用也"。只有充分考核将帅的修养才干,才能正确地选择将帅。

 

                                   

                                 

4.治军

古代关于治军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严明军纪和加强训练两个方面。一是把严明军纪作为治军的重要原则.魏武侯曾间吴起:“兵何以为胜?”吴起回答:"以治为胜。”并指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自力,何益于用。”即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不及时.军队不听指挥,让止不止,让进不进,这样的军队即使有实力,也没有战斗力。《司马法》指出“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土上截,勇力不相犯。"即对坚决执行命令者给予奖励,对违抗命令者给予严厉惩罚,这样有胆量的壮士,也不敢触犯军纪。二是把加强军队训练,作为治军的一个重要方面.《吴子兵法》指出“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即认为战争中士卒牺牲往往是由于技能不高,失败于技术不熟练所以,在用兵的原则中,一定要经过教育训练。《司马法》认为“土不先教,不可用也.即士卒不经教育训练,是不能用来作战的。荀子指出:“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经城固,敌国不敢缨也。”强调军队不教育训练,步调就不统一,这样退不能守,进不能攻。教育训练后,步调-致就有坚强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敌国就不敢轻易讲犯了。

机智的黑默丁格
2022-10-14 · 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900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⒈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⒊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中国古代形成了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⒈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⒉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

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武器主要由木器和石器构成,作战方式基本上是密集编队进行群殴。商朝以后,战车兵逐渐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战车兵为核心的方阵,出现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在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是十分明显的。首先,从战争格局上看,争夺霸权和兼并的战争是非常激烈和频繁的;第二,从军事技术的角度看,铁武器的制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防御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攻防装备也开始增加。


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