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 阅读短文

 我来答
帧孤飞秋
2013-09-15 · 超过1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8万
展开全部
18、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行为粗暴。等到鲁迅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心只得沉重下去。
19、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便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20、运用了动作描写。残暴是因为扼杀了弟弟的童心,让弟弟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放风筝,这本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我”却把它看作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而且强加于人,对小兄弟横加限制,以至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而破坏了小兄弟辛辛苦苦做好的风筝,“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如此无情的践踏,“我”是毫不顾忌地做了。小兄弟受了这样无理的对待,也只能逆来顺受。因为“论长幼”,“我”是兄长,自以为拥有无限的权力。从“我”对风筝的态度和破坏风筝的粗暴行为,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种鲜明的印记——被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打下的烙印。应该说,“我”的所作所为,既是个性化的,同时也具有时代的特点,这就使这一场关于风筝的纠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21、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以及鲁迅对被虐杀者的麻木同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打得累死了,你可以概括一下,老师讲的,括号里是一些参考资料
追问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追答
谢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anliren
2013-09-15 · TA获得超过65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7
采纳率:22%
帮助的人:67.8万
展开全部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无情地破坏了小兄弟的放风筝的梦想,长大后无从补救的悲哀。
2.因为作者看到远处的风筝,想不到在北国的早春还有风筝,所以惊异。悲哀的是由此他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风筝梦想的扼杀。
3.伸,抓,掷,踏。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看到小兄弟在背着自己做风筝时的愤怒。
4.学到了作者勇于自省、的精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