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磕头,文言称为“叩首”,白话称为“叩头”,俗话称为“磕头”,磕头的礼仪形式,按照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矩。单纯磕头(单叩首),是儿童对长辈的常礼。一般情况是儿童随家长见到长辈,家长说:“过来见过XX(长辈),给XX磕头。”孩子要先说句:“给XX磕头啦。”而后双膝先后弯曲跪下、手扶地、头触地,完成磕头的动作,然后起立侧身站着。长辈在接受孩子磕头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应当及时说:“好,起来吧。”一是要给孩子来点“赏赐”,例如小玩意儿,糖果等,或给个零钱,“头”是不能白受的!旧时代许多人在孩子说磕头还没跪下时,及时说:“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头,以免拿不出礼物的尴尬。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正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也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并说句“给你喝壶茶(或喝壶酒)吧”,或者“买双鞋穿吧”之类的话。否则(如表示谦虚或不想破费),就要在晚辈作揖后,及时说“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话语,最好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因为只要“头”磕下去就要掏钱的。一拜三叩,这是隆重的礼节,大多是以下场合,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年,拜寿,拜谢等场合。其仪式是先做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不要像“捣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头接连触地三次,那是失礼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礼仪外,还有些与某种仪式相关的规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庙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场中的多种繁缛礼节等,各有些独特的规矩,而且大多比较繁琐,姑且不论。下面只聊聊过去听说的三个特例磕头(不是影视戏剧编排的那样)。一是敬神、祈福、许愿时的“三拜三叩”。其仪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个头后,起身站立、后退半步;停数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头,即第二个“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个“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间的数秒时间可以默许一个愿望或同一愿望(小时候跟随大人们做过)。二是所谓的“三拜九叩”,是拜见皇帝的礼仪,据说民初时,袁世凯及一些大军阀们用过。实际上是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间有两次起身站立而已。三是某些神秘的会道门,拜坛时也会用“三拜九叩”,类似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势可能与拱手、合掌不同,中间也不起立,且口中“念念有词”,多由司仪或敲击法器来控制节奏等等。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如果有儿童参与,并且与被磕头的人有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就要给儿童压岁钱。磕头大体分两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时候,主要去邻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后的几天,拜访其他亲戚时进行。
除上述家常礼仪外,还有些与某种仪式相关的规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庙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场中的多种繁缛礼节等,各有些独特的规矩,而且大多比较繁琐,姑且不论。下面只聊聊过去听说的三个特例磕头(不是影视戏剧编排的那样)。一是敬神、祈福、许愿时的“三拜三叩”。其仪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个头后,起身站立、后退半步;停数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头,即第二个“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个“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间的数秒时间可以默许一个愿望或同一愿望(小时候跟随大人们做过)。二是所谓的“三拜九叩”,是拜见皇帝的礼仪,据说民初时,袁世凯及一些大军阀们用过。实际上是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间有两次起身站立而已。三是某些神秘的会道门,拜坛时也会用“三拜九叩”,类似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势可能与拱手、合掌不同,中间也不起立,且口中“念念有词”,多由司仪或敲击法器来控制节奏等等。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如果有儿童参与,并且与被磕头的人有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就要给儿童压岁钱。磕头大体分两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时候,主要去邻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后的几天,拜访其他亲戚时进行。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