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人事档案相关问题,派遣、干部身份、换工作档案怎么办以及人事档案的作用
展开全部
再强调一下,所谓的“干部身份” 是丢不掉的,大中专毕业生就是干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享受某种政策而主动办理了其他材料才会丢掉这种身份。不然它不会自己丢失的。
毕业以后档案回原籍人社局的,记得在当年去人社局办理一下个人存档把档案存放在人才中心就可以了。1、派遣是指大中专毕业生(就是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现在中专已经不包含在内了,这种叫法是个传统叫法)的人事档案由学校转往工作单位的过程,“派遣证”是一张由教育部统一制作的一张B5纸的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彩色的,本科为蓝绿色,硕士为粉色,下半部分是白色的,上半部分给单位(存档单位),下半部分放进当事人档案。
“派遣”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期特征,那会对人员的“身份”特别在意,大致分为“干部”、“工人”、“无业”、“农民”等,而“派遣”就是特指具有高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从学校到单位,成为一名光荣的“干部”的过程。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早不是计划经济时的情况了,随着私企的发展,很多毕业生是要到私企去工作的,但是国家又不赋予私企管理档案的权利,因此很多人的人事档案是要存到“人才流动中心”去的,而在人才存档,有的是由单位与人才存档,有的单位根本不管档案,当事人又可以自己和人才签订协议托管档案,这样就出现了工作和档案分离的情况。
是不是被我绕糊涂了呢?这就是政策没有跟上经济发展所出现的情况。上边提到了“干部”,我们老师毕业时特别跟我们强调过“干部身份”,这是怎么回事呢?
2、“干部身份”指的就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一种“身份”,在计划经济时期会有一些优惠政策,但是现在这身份没有任何实际上的用处。只从学校派遣到单位(人才)并不能立即拥有“干部身份”,只有在参加工作(存档)一定时间以后,由单位(或人才)开具一张叫做“转正定级”的表格,上边包含依照国家文件定了“档案级别工资”的信息,这张纸放进档案里,就具备“干部身份”了。“档案级别工资”又是计划经济特有产物,那会的工资都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但是现在人员工资都市场化了,档案工资什么用都没有,只是档案政策没有更新,而不得不继续执行的东西。所以从毕业您的档案派遣到单位(人才),直到满足了那段时间要求,才能把那张“转正定级”的表格放进去,这段时间里档案是不能离开那家单位(或人才)的。
那么如果我在这段时间移动了,是不是就丢失了干部身份了呢?
首先“干部身份”是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天然具有的,不是说丢就丢的,只有特定情况才会丢:比如在某些调动档案的过程中,为了办理简便或享受某项优惠政策,本人同意以“无业”的方式调动过档案,只有这样的情况才会丢,其他的情况,只要把转正定级的手续补进去了就还是有干部身份的。
第二,国家在2016年发布了
人社部[2016]75号文件,取消了转正定级手续,所以现在全国各个人才对这个文件的实行和解读有不同的做法。转正定级都取消了,大部分人才也就不再遵守应届生一段时间内档案不能调动的要求,都可随意调动了。
第三,北京各单位和人才仍然坚持给自己单位(存档)的人员做转正定级表,原因却是跟社保退休政策有关。社保退休时是要审核档案里的参加工作时间的,参加工作时间涉及了退休时核定工龄等问题,而社保体系的建立时间较晚,很多1970年以前出生的人参加工作时社保体系还没建立呢,如果光以参加社保的时间来核定工龄,对他们不公平,因此社保承认档案材料中关于参加工作时间的记载,而这个参加工作时间就是转正定级表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其实对于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来说,参加工作时社保体系已经建立了,没上社保是自己的问题,到年轻一代去社保办理退休时是完全可以以初次参保时间为标准核定工龄的,所以这个转正定级手续做不做意义都不大。但为什么还要做?
第四,很多单位办事人员给大专以上学历应届生初次上社保时不负责任,在系统选项时没有选择“干部”而是选择了“工人”,这样问题就大了。我国规定“工人”的退休年龄是女50男55,“干部”退休年龄是女55男60,如果当初错选成了“工人”,会在年满50/55时系统自动改成退休,能拿到的养老金和“干部”也差了很多,就需要去社保中心把人员身份更正过来。前几年“工人”改“干部”只要拿毕业证就行,但是现在社保中心耍流氓,必须要拿出岗位是“经理”的劳动合同才给改。但这都是暂时的,随着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国家必将出台新的政策以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很有可能就要依照档案中的“派遣证”和“转正定级表”来认定干部身份,因此现在北京才从长远考虑,依然做着“转正定级”手续。
说明白以上内容比我给自家爱豆打榜还累。接下来说说“改派”。
派遣是学校将三方协议交给教育局,教育局给开派遣证,派遣证上有一个抬头,会写着三方协议上的工作单位。如果没签三方协议,这个抬头是您原籍的人事局。如果抬头是一家单位的话,就形成了第一次派遣。在第一次派遣后的一年内,是允许再重新派遣一次的,就是在这张派遣证的备注上写一个新的工作单位,然后由人事局盖一个章。为什么改派呢?就是以应届生的身份进入一家单位。有什么用?还需要咨询各单位的HR了,而去北、上、广、深、天这几个城市,只有以应届生身份进入能落户的单位,才能办理应届生落户。
问:那如果签订了一次三方协议以后对这个单位不满意想换别的单位都需要改派吗?
答:还是和上篇一样,看单位要求。如果单位不涉及落户,也不执著于签订三方协议,当事人的档案又是回老家人事局,根本不用做改派了。所以我建议应届生和私企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时,就算这家私企有自己的协议人才可以存档,也最好将档案派回原籍人事局,这样在违约的过程中能省去不少麻烦。
问:每次换工作都要去做改派吗?
答:改派只能做一次,而且是在毕业的一年以内。毕业一年以上就不能再做改派了。如果档案存在自己单位,每次换工作是下一家单位开“商调函”给原单位,原单位开行政和工资介绍信、转递单,将人事档案贴一张封条,以机要(现在没那么严格了,可以由本人拿着)等方式给新单位。如果档案是以个人存档的方式放在原籍的人才,那换工作单位根本不用考虑档案。
问:我的人事档案毕业时学校发到个人手里了,现在一直在自己手里拿着,这样怎么办呢?
答:骂学校的话我不想说了,因为我自己的母校也干过这样的事情。他们把档案发给个人,是让个人自己拿回自己原籍的人事局去办理个人托管的,所以您现在要做的是找到自己原籍的人事局,把档案存到人才去。
问:档案里有什么啊,有什么作用呢?
答:档案里有从高中开始的资料,比如高考的报名表(是的你已经忘了自己填过这个东西了,但是真的有),有的档案里会有单科高考试卷,数学类专业的有数学卷子,文学类专业的会有语文卷子,外语类专业的会有英语卷子,艺术类考生会有艺考时画的作品,但也有可能一张高考卷子都没有;高考加分的材料;大学入学时的表格、毕业时的表格;申请学位的表格,证明具有学位的材料;在校期间取得的荣誉;考研究生的材料等等。在如今造假成本低廉的情况下,因为当事人本人接触不到人事档案,所以人事档案的材料最真实、可靠。特别是一些带有亲属信息的履历类表格,是证明本人与自己亲属的最有利材料。有时在派出所都没办法证明亲属关系,却可以用档案里填写过的一份履历表来证明,不管直系还是其他什么亲属关系,而且派出所是承认这些材料的。这些材料很可能在房产继承、孩子落户的时候起到关键作用。
毕业以后档案回原籍人社局的,记得在当年去人社局办理一下个人存档把档案存放在人才中心就可以了。1、派遣是指大中专毕业生(就是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现在中专已经不包含在内了,这种叫法是个传统叫法)的人事档案由学校转往工作单位的过程,“派遣证”是一张由教育部统一制作的一张B5纸的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彩色的,本科为蓝绿色,硕士为粉色,下半部分是白色的,上半部分给单位(存档单位),下半部分放进当事人档案。
“派遣”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期特征,那会对人员的“身份”特别在意,大致分为“干部”、“工人”、“无业”、“农民”等,而“派遣”就是特指具有高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从学校到单位,成为一名光荣的“干部”的过程。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早不是计划经济时的情况了,随着私企的发展,很多毕业生是要到私企去工作的,但是国家又不赋予私企管理档案的权利,因此很多人的人事档案是要存到“人才流动中心”去的,而在人才存档,有的是由单位与人才存档,有的单位根本不管档案,当事人又可以自己和人才签订协议托管档案,这样就出现了工作和档案分离的情况。
是不是被我绕糊涂了呢?这就是政策没有跟上经济发展所出现的情况。上边提到了“干部”,我们老师毕业时特别跟我们强调过“干部身份”,这是怎么回事呢?
2、“干部身份”指的就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一种“身份”,在计划经济时期会有一些优惠政策,但是现在这身份没有任何实际上的用处。只从学校派遣到单位(人才)并不能立即拥有“干部身份”,只有在参加工作(存档)一定时间以后,由单位(或人才)开具一张叫做“转正定级”的表格,上边包含依照国家文件定了“档案级别工资”的信息,这张纸放进档案里,就具备“干部身份”了。“档案级别工资”又是计划经济特有产物,那会的工资都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但是现在人员工资都市场化了,档案工资什么用都没有,只是档案政策没有更新,而不得不继续执行的东西。所以从毕业您的档案派遣到单位(人才),直到满足了那段时间要求,才能把那张“转正定级”的表格放进去,这段时间里档案是不能离开那家单位(或人才)的。
那么如果我在这段时间移动了,是不是就丢失了干部身份了呢?
首先“干部身份”是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天然具有的,不是说丢就丢的,只有特定情况才会丢:比如在某些调动档案的过程中,为了办理简便或享受某项优惠政策,本人同意以“无业”的方式调动过档案,只有这样的情况才会丢,其他的情况,只要把转正定级的手续补进去了就还是有干部身份的。
第二,国家在2016年发布了
人社部[2016]75号文件,取消了转正定级手续,所以现在全国各个人才对这个文件的实行和解读有不同的做法。转正定级都取消了,大部分人才也就不再遵守应届生一段时间内档案不能调动的要求,都可随意调动了。
第三,北京各单位和人才仍然坚持给自己单位(存档)的人员做转正定级表,原因却是跟社保退休政策有关。社保退休时是要审核档案里的参加工作时间的,参加工作时间涉及了退休时核定工龄等问题,而社保体系的建立时间较晚,很多1970年以前出生的人参加工作时社保体系还没建立呢,如果光以参加社保的时间来核定工龄,对他们不公平,因此社保承认档案材料中关于参加工作时间的记载,而这个参加工作时间就是转正定级表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其实对于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来说,参加工作时社保体系已经建立了,没上社保是自己的问题,到年轻一代去社保办理退休时是完全可以以初次参保时间为标准核定工龄的,所以这个转正定级手续做不做意义都不大。但为什么还要做?
第四,很多单位办事人员给大专以上学历应届生初次上社保时不负责任,在系统选项时没有选择“干部”而是选择了“工人”,这样问题就大了。我国规定“工人”的退休年龄是女50男55,“干部”退休年龄是女55男60,如果当初错选成了“工人”,会在年满50/55时系统自动改成退休,能拿到的养老金和“干部”也差了很多,就需要去社保中心把人员身份更正过来。前几年“工人”改“干部”只要拿毕业证就行,但是现在社保中心耍流氓,必须要拿出岗位是“经理”的劳动合同才给改。但这都是暂时的,随着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国家必将出台新的政策以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很有可能就要依照档案中的“派遣证”和“转正定级表”来认定干部身份,因此现在北京才从长远考虑,依然做着“转正定级”手续。
说明白以上内容比我给自家爱豆打榜还累。接下来说说“改派”。
派遣是学校将三方协议交给教育局,教育局给开派遣证,派遣证上有一个抬头,会写着三方协议上的工作单位。如果没签三方协议,这个抬头是您原籍的人事局。如果抬头是一家单位的话,就形成了第一次派遣。在第一次派遣后的一年内,是允许再重新派遣一次的,就是在这张派遣证的备注上写一个新的工作单位,然后由人事局盖一个章。为什么改派呢?就是以应届生的身份进入一家单位。有什么用?还需要咨询各单位的HR了,而去北、上、广、深、天这几个城市,只有以应届生身份进入能落户的单位,才能办理应届生落户。
问:那如果签订了一次三方协议以后对这个单位不满意想换别的单位都需要改派吗?
答:还是和上篇一样,看单位要求。如果单位不涉及落户,也不执著于签订三方协议,当事人的档案又是回老家人事局,根本不用做改派了。所以我建议应届生和私企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时,就算这家私企有自己的协议人才可以存档,也最好将档案派回原籍人事局,这样在违约的过程中能省去不少麻烦。
问:每次换工作都要去做改派吗?
答:改派只能做一次,而且是在毕业的一年以内。毕业一年以上就不能再做改派了。如果档案存在自己单位,每次换工作是下一家单位开“商调函”给原单位,原单位开行政和工资介绍信、转递单,将人事档案贴一张封条,以机要(现在没那么严格了,可以由本人拿着)等方式给新单位。如果档案是以个人存档的方式放在原籍的人才,那换工作单位根本不用考虑档案。
问:我的人事档案毕业时学校发到个人手里了,现在一直在自己手里拿着,这样怎么办呢?
答:骂学校的话我不想说了,因为我自己的母校也干过这样的事情。他们把档案发给个人,是让个人自己拿回自己原籍的人事局去办理个人托管的,所以您现在要做的是找到自己原籍的人事局,把档案存到人才去。
问:档案里有什么啊,有什么作用呢?
答:档案里有从高中开始的资料,比如高考的报名表(是的你已经忘了自己填过这个东西了,但是真的有),有的档案里会有单科高考试卷,数学类专业的有数学卷子,文学类专业的会有语文卷子,外语类专业的会有英语卷子,艺术类考生会有艺考时画的作品,但也有可能一张高考卷子都没有;高考加分的材料;大学入学时的表格、毕业时的表格;申请学位的表格,证明具有学位的材料;在校期间取得的荣誉;考研究生的材料等等。在如今造假成本低廉的情况下,因为当事人本人接触不到人事档案,所以人事档案的材料最真实、可靠。特别是一些带有亲属信息的履历类表格,是证明本人与自己亲属的最有利材料。有时在派出所都没办法证明亲属关系,却可以用档案里填写过的一份履历表来证明,不管直系还是其他什么亲属关系,而且派出所是承认这些材料的。这些材料很可能在房产继承、孩子落户的时候起到关键作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您可能需要的服务
百度律临官方认证律师咨询
平均3分钟响应
|
问题解决率99%
|
24小时在线
立即免费咨询律师
16578人正在获得一对一解答
兰州荒漠之舟2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南宁热带风暴6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厦门蝴蝶飞舞1分钟前提交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