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贡灯会、侗族大歌、凤阳花鼓、嘉善田歌、昆曲、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麦西热甫、木活字印刷术、羌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分法,都是由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多种分类,如王文章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提出的13类分法,向云驹在其《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的四大类分法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呈现众说纷纭的状态。
其中得到业界比较认可的是王文章的13类分法。分别是语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武术、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工艺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他工艺技术;传统的医学和药学;民俗;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