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 我来答
净遍寰宇
2023-04-02 · TA获得超过16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万
展开全部
圣严法师在佛学入门一书中提到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点 1.苦(包括苦苦、坏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爱离别苦) 2.空 3.无常 4.无我
原文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经典,实在太多,多得使你无法以业余的时间来读完它。我们中国的法师,希望读过全部的佛经,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环境隔离,关在寺院中的一间房内,经过数年的阅读和体验,才能对佛经的全体,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像我本人,就是经过六年这种生活的人。至于一般的人,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学里专门研究佛教经典,并且向学生教授佛经的学者,他们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经作总体的研究,同时由于他们缺少修行的实际经验,故也无从确切地了解佛经,充其量,他们是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但是佛教的教义,从原则上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它的根本思想,仅仅四个项目:苦、空、无常、无我。

(一) 苦

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所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在训练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均有一周的时间,来体验生理机能有残障时的痛苦。也就是分别地将学生们,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起腿子,或者捆住双手。结果,这些学生的同情心特别高,彼此间的互助精神也特别显著。

当然,在人类的思想之中,也有不承认佛教所说的苦是真理的,我们无意要说服任何人,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见到的真理,告诉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什么的人们。在佛经里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
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
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
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
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年
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
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
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
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
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
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
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
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
忧虑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
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
常十之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
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
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
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
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
欢的事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
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
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
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二)空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
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
素的位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
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
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2) 无我──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
的动物更强烈。自我的观念,带来自私的行为,凡是遇到和这自私的行为相
抵触的事物,便会引起烦恼。构成自我观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们的肉体,
再渐渐地向外扩张,有了我的财产、我的家属、我的名誉、我的事业,我的
权势、我的思想等等。人们为了维护这些「我」及「我的」观念,努力奋斗,
也为了这个我而招致烦恼。从「因果」的观点上说,佛教是鼓励我们积极向
上的;从「因缘」的观点上说,佛教是主张放弃我见的。世间一切事物,包
括每一个人的身心在内,无一不是由因缘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
观念可在何处生根。所以是「无我」。但是,此处仅从理论上,分析给你听,
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靠,也不实在,当你有任何痛苦而无法立即
解决的时候,不妨试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减少一些因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
忧郁。至于亲自来体验「无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开悟之后。
要想开悟,必须亲自修行。

希望对您有帮助!阿弥陀佛
普波师兄1
2023-11-27 · 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
普波师兄1
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
采纳数:6051 获赞数:39155
毕业于沈阳建工学院。学佛多年,受四十八轻菩萨戒,法号普波。曾长期与诸居士追随沈阳孙方凯大居士修行佛。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佛教的教育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自省7QD45
高粉答主

2024-01-11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2万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1115万
展开全部
是度化众生出离苦海,永不再受轮回之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