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发明的连弩有那么厉害吗
3个回答
2013-09-17
展开全部
资料一:三国时期,出现了连弩。我国古代的“连弩”,实际上包含三大类型的弩:
1、两支或更多的弩连在一条弩臂或一架弩床上;
2、一击而同时发射二矢或多矢的弩;
3、连续发射的弩。
连续发射的弩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是我国古代首次出现的连续发射的弩,与此前的连弩有质的区别与飞跃。有关诸葛连弩的最早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中。
《诸葛亮传》曰:“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魏氏春秋》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静塞弩》条说:“张云《咸通解围录》载: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
1.诸葛连弩的核心是新增了连杆,利用杠杆原理,使原本大力才能拉动的弓弦轻易就能扣上,并快速连发。
2.诸葛连弩的又一重要贡献是新增了箭匣。箭匣是保证连发的必需装置。毫无疑问,这是现代枪支弹匣的原始鼻祖。箭匣位于弩臂的上方,遮住了一般连弩望山的位置,故望山被减掉。没有望山,显然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但诸葛连弩强调的是快速发射。
3.诸葛连弩的另一变化是将过去的箭道改为箭管,即在箭匣的前半部凿一长圆孔,作为发射箭矢的通道。箭管要求用较硬的木材制作,制作时精密度要求很高。
4.诸葛连弩发射的箭支上可能还涂有一种剧毒的植物液体。
资料二:诸葛亮首先采用了一种令骑兵很恐惧的武器“弩”。
弩是在弓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比弓更加坚韧有力。野战中使用的弩需要一位武士用脚踩着才能将弩拉开。它的有效射程在两三百米左右。同时,它还配备了瞄准器,精确度很高。
(《中国武士》画)
弩的强大杀伤力和远距离的射程,使它成为步兵对付骑兵的有效武器。而大量的弩兵集中使用时,对于射杀骑兵尤其有效。当年汉武帝之所以能打败匈奴,除了有一支强大的骑兵之外,弩的大量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弩兵与战车、扎马钉结合打击骑兵的示意图)
诸葛亮没有足够的马匹以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因此,他组建了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多兵种合成部队。
在作战中,蜀军装备了一种战车,名叫“偏箱车”。这种战车两侧又可以拆卸的大型挡板,平时用于运输粮草辎重。一旦敌人骑兵前来攻击,他们就迅速将这些战车环绕在部队周围,形成密集的车阵。然后在车阵外围大量抛洒“扎马钉”。扎马钉由金属制成,四个角,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只要落在地上,它总有一个角朝上。
部署完扎马钉后,蜀军的步兵手持长矛蹲在每两部战车的空隙处严密守卫,而弩兵则站在他们背后拉开弩等待敌人骑兵的到来。
当敌人骑兵距离蜀军二三百米、进入弩的射程范围时,弩兵就开始第一轮的密集射击。一般他们只向战马射击,因为战马目标大,精确度高。从第一波射击到敌人骑兵跑到跟前,弩兵可以进行三轮的射击。这样剩下来的敌人骑兵就不多了。
学者:当剩余的骑兵进入扎马钉范围时,他们的马匹就会因为马蹄受伤而倒在地上,倒地的马和摔下来的骑兵会被更多的扎马钉刺得浑身是伤。这时,蜀军的步兵就会先用弓箭近距离射击,然后冲出车阵用长矛杀死敌人。
而车阵的作用就是,它可以挡住大部分敌人射来的弓箭。假如敌方剩余的骑兵冲到跟前,它还可以抵挡战马的冲击,保护车阵里的步兵。
资料三:有关诸葛连弩的早期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之中。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三国志·杜夔传》 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1、两支或更多的弩连在一条弩臂或一架弩床上;
2、一击而同时发射二矢或多矢的弩;
3、连续发射的弩。
连续发射的弩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是我国古代首次出现的连续发射的弩,与此前的连弩有质的区别与飞跃。有关诸葛连弩的最早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中。
《诸葛亮传》曰:“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魏氏春秋》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静塞弩》条说:“张云《咸通解围录》载: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
1.诸葛连弩的核心是新增了连杆,利用杠杆原理,使原本大力才能拉动的弓弦轻易就能扣上,并快速连发。
2.诸葛连弩的又一重要贡献是新增了箭匣。箭匣是保证连发的必需装置。毫无疑问,这是现代枪支弹匣的原始鼻祖。箭匣位于弩臂的上方,遮住了一般连弩望山的位置,故望山被减掉。没有望山,显然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但诸葛连弩强调的是快速发射。
3.诸葛连弩的另一变化是将过去的箭道改为箭管,即在箭匣的前半部凿一长圆孔,作为发射箭矢的通道。箭管要求用较硬的木材制作,制作时精密度要求很高。
4.诸葛连弩发射的箭支上可能还涂有一种剧毒的植物液体。
资料二:诸葛亮首先采用了一种令骑兵很恐惧的武器“弩”。
弩是在弓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比弓更加坚韧有力。野战中使用的弩需要一位武士用脚踩着才能将弩拉开。它的有效射程在两三百米左右。同时,它还配备了瞄准器,精确度很高。
(《中国武士》画)
弩的强大杀伤力和远距离的射程,使它成为步兵对付骑兵的有效武器。而大量的弩兵集中使用时,对于射杀骑兵尤其有效。当年汉武帝之所以能打败匈奴,除了有一支强大的骑兵之外,弩的大量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弩兵与战车、扎马钉结合打击骑兵的示意图)
诸葛亮没有足够的马匹以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因此,他组建了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多兵种合成部队。
在作战中,蜀军装备了一种战车,名叫“偏箱车”。这种战车两侧又可以拆卸的大型挡板,平时用于运输粮草辎重。一旦敌人骑兵前来攻击,他们就迅速将这些战车环绕在部队周围,形成密集的车阵。然后在车阵外围大量抛洒“扎马钉”。扎马钉由金属制成,四个角,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只要落在地上,它总有一个角朝上。
部署完扎马钉后,蜀军的步兵手持长矛蹲在每两部战车的空隙处严密守卫,而弩兵则站在他们背后拉开弩等待敌人骑兵的到来。
当敌人骑兵距离蜀军二三百米、进入弩的射程范围时,弩兵就开始第一轮的密集射击。一般他们只向战马射击,因为战马目标大,精确度高。从第一波射击到敌人骑兵跑到跟前,弩兵可以进行三轮的射击。这样剩下来的敌人骑兵就不多了。
学者:当剩余的骑兵进入扎马钉范围时,他们的马匹就会因为马蹄受伤而倒在地上,倒地的马和摔下来的骑兵会被更多的扎马钉刺得浑身是伤。这时,蜀军的步兵就会先用弓箭近距离射击,然后冲出车阵用长矛杀死敌人。
而车阵的作用就是,它可以挡住大部分敌人射来的弓箭。假如敌方剩余的骑兵冲到跟前,它还可以抵挡战马的冲击,保护车阵里的步兵。
资料三:有关诸葛连弩的早期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之中。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三国志·杜夔传》 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2013-09-17
展开全部
在当时的冷兵器时代是相当厉害了,因为弓箭的效率远不如连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17
展开全部
相当于现在的连发抢了,在当时是很强的进攻性武器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