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孩怎么称呼?
古代小孩根据年龄,常见的称呼如下:
1、度:指0岁,小儿初生之时。
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3、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4、牙牙:指1岁,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5、孩提:指2—3岁的儿童。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6、总角:指8岁。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7、指数之年:儿童9岁。
8、外傅之年:儿童10岁。
9、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0、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1、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12、及笄:年满15岁,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的由来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1. 赤子:初生的婴儿。
2. 襁褓:亦作“襁CIP6年级;“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3.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4. 始龀:根据朱熹的《童蒙须知》记载,“龀”,去齿之言,盖七岁小大。,周晬说的是孩子周岁,那么始龀指的是小孩子八岁的时候,在很多诗词中都会出现“始龀”这一词。
5. 垂髫:髫指儿童垂挂的头发,因此垂髫指三四岁至七岁的儿童。
6. 总角: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
7. 黄口:指10岁以下的儿童。
8. 幼学:指10岁的儿童。
9. 豆蔻: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子的代称。
10. 及笄:指到了结婚的年龄,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的时候,会把头发结起来,表示已经到了可以婚配的年龄。
11. 束发:男子到了成年的年龄,可以把头发拴在梁上,低头会扯头皮,让他能够去学习。
以上是古代对小孩的不同称呼,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