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文明
2024-09-26 广告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来看,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扩展资料: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节: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保: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建: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文明
推荐于2017-06-24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2023-07-28
生态哲学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天人互泰”
生态文明:生态,是指生物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状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合乎客观规律和人类进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文明形式的一个新阶段,是人与自然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它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并要树立科学和正确的生态观念,约束自身的行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否则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其理念构思,运用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以博大的情怀和长远的眼光,为人类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好画卷。
天人互泰: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循环,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面临的难题和困惑。其理念构思,据于易理、源于哲理、循于公理、合于义理,是传承、守正、创新、包容的统一,是主义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一脉赓续。它以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要领,不离老祖宗的根和魂,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出发,描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拓宽了理论视野、提供了精神力量。
生态文明、天人互泰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生态系统只有保持着平衡和稳定状态,人类社会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永续发展。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等。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因此,人类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诚然,人类文明的兴衰与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相关,生态系统如出现恶化、甚至崩溃,人类一切文明将成泡影。而当代的生态哲学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与“天人互泰”,正是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它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维和伦理意识,立足全球与未来,必将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新动力。(文/啠囦)
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
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
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
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
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
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
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
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
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
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
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
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
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
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
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
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
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
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
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
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
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本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
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
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
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
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
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
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
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
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
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
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
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由此可
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
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
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
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
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
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