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清出道之前是做什么的?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李伯清出道之前是在木制器厂做普通工人的。
李伯清,男,1947年11月8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艺术家 、主持人、评书人、演员、佛教弟子;是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第一届巴蜀笑星。
1971年在木制器厂做普通工人,1973年辞去了木器厂的工作,用朋友给的50元买了个架架车,开始卖苦力搬运河沙,第一份拉沙工作是从南门大桥下的羊皮坝往位于暑袜街的省物质局拉河沙。
扩展资料
李伯清演艺记录:
1987年,参加成都广播电台“文艺大观圆”评书小段《麻将恋爱》,《乱冒酸》录音。在锦江剧场茶厅为德国友人赖西门讲专场评书《五凤齐飞》。
1991年,为日本三国志访华代表团主讲专场三国演义评书《打黄盖》,受到日本艺术家的好评。获成都锦江茶馆文化艺术节《龙门阵》比赛一等奖,《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作专题报道。
1994年,创作演出《徐洪刚热血颂》获四川省文化厅新节目展演二等奖。自创散打评书,在四川以及全国产生很大影响。“李伯清评书现象”被评为94年四川十大新闻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伯清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李伯清也是在茶馆里长大的,这个被喜爱他的观众俏皮地形容成为:“那双小小的三角眼,和那撮脏兮兮的胡子,直勾我的魂儿”的中年男人到现在还保留着成都小男人喜欢“绕粉子”的劲头。眼看着记者坐在他的对面,他马上就开始散打:“大家都说,看男人和女人坐的位置,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你坐在我对面,明显是对我有防范么。”不过我们喝茶的茶馆当然不是李伯清小时候泡的那种茶馆。那种茶馆如今要到土井一带的老房子里才能找到:老虎灶上摆着十几把冒着白汽的紫铜长嘴大水壶,桌上摆着“三件套”的茶碗,由于年头太久,茶碗的边沿会有一至数个缺口。
说书人这么一份有前途的职业,李伯清就是在这样的茶馆里找的。在茶馆里听评书一直是四川平民的传统。据《成都通鉴》记载:最早的四川评书,是在市井搭棚设台,台上置一上书“评书”的方式形灯笼。说书人一桌一折扇一醒木。四川评书分“清棚”和“雷棚”(即“文案”和“武案”)。“清棚”,是文戏,讲才子佳人;“雷棚”是武戏,说书人要做出相应的动作,有时到紧张处“吼声如雷”。每到逢节过市,成都书棚“远去百里”。
“当代四川说书人生活最好的时候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李伯清回忆说。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大大小小的茶馆重新开张,“文革”期间无处“说书”的说书人纷纷回到了茶馆里。“那时候一个小茶馆一天能卖出三四十碗茶,讲评书的先生一碗茶能提五分钱。”李伯清依然带着那时的羡慕,“我是个说真话的人,我开始讲评书就是为了吃饭。”李伯清当年的梦想曾经是做个做饭的大师傅,因为大师傅不但自己能吃饱,还能给家里人带吃的。可是没有关系和资格证书的他当年只能做一个蹬“火三轮”的工人(拉三轮摩托车)。话说当年的拉三轮的李伯清在茶馆趴活,听见几个茶客在闲说水浒,天生爱摆龙门阵的李伯清就加入进来,并把大家说得哑口无言。其中有个人站起来:“小伙子很会说么,跟我来吧。”那人是个说书的,他把李伯清请到一家茶馆里:“这是我师兄李伯清,他的书说的比我好,大家捧场吧。”说书艺人在当时是许多年轻人羡慕的职业:有固定收入,又不用上班受领导管束。但是说书行里的故事却比国营单位更多。半路出家的李伯清要在门派林立高手云集的成都说书人中站下脚来并不容易。李伯清说,那时候,想学说书的人多了,师傅可不一定都收。他是卖了自己的自行车请师傅才打动了师傅的;后来好不容易占住了场子,又有眼红的同行来抢生意:出身比李伯清正,价钱比李伯清低。
这样的好年景并没持续几年。80年代中期,刘兰芳的评书开始流行,现代传媒的力量彻底改变了听众的生活习惯:听得懂普通话的听众在家里就可以听,何必一定到茶馆去呢。茶馆的观众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老年人都在家里看电视听收音机,年轻人越来越多,传统评书的价值观和节奏都不再能吸引他们。
1994年,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在四川的茶馆和小剧场里红了,对成都的观众们来说,当时的李伯清的评书是无比新鲜的:人家站着说,他坐着说;散打用的是成都话市井土语,后来发扬光大成为川普即用四川话来说普通话;散打说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段子不长,短的几分钟就能听完,语言又大胆又风趣。据说,当年所有的成都时尚青年腰里都要别一个随身听,耳机里传出来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李伯清的“散打评书”。而李伯清自己是这样描述他红的程度的:“李伯清去上厕所,看厕所的小妹一见我就喊:‘呦,李老师的嘛。随便屙随便屙’。”李伯清的散打评书是这样的,比如当时电视广告流行女模特在浴缸里洗澡,李伯清是这样形容的:“看见女模特胸口浮起两坨,仔细一看,原来是磕辛头(‘膝盖’的意思)。”李伯清的语言直接影响了成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直到现在,成都要好的年轻人见面还会戏谑地用“贾素芬”和“哈闷墩”称之。“贾素芬”是李伯清评书“假打”里一个惯用的虚拟角色,“素芬”本来是成都人打麻将的一句术语,是没有番的平胡,有点像北京人说“糊了”。但是李伯清把它变成了对假模假式的成都女孩子的称谓。“哈闷墩”有点像北京人说的“闷骚”,是一个表面憨厚实际上很有小心思的成都大男孩形象。
李伯清一生最信奉的一条就是“与时俱进”,WTO是热点的时候,他散打WTO;“非典”期间他开了个电视栏目叫“散打非典”。2005年春节,李伯清在四川电视台推出了“散打十二生肖”节目,节目中他不再单身上阵,还有川版“女子十二乐坊”——“锦城丝管·女子蜀乐”民乐组合担纲,她们将演奏为这档节目量身定造的《十二生肖曲》。而除了这些民乐,还有美女上台为李伯清伴舞。李伯清这些年其实一直在“惦记”北方的市场,几年前,他应邀上了央视的《曲苑杂谈》,由于语言的原因,在四川响当当的搞笑段子不灵了。李伯清做出了和刘德一同样的选择:回四川。李伯清说,当时我想,我已经50多岁了,等把普通话学好,我就已经老得说不动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这任务就让我的徒弟们去完成吧。李伯清有个现代人很少有的习惯:经常关手机。两年前,《闲人马大姐》剧组想请他出演,他两天都没开机,丢掉了这个角色。但是他并不觉得这是遗憾:“关机真是关对了,那么多集,才请我去客串一两集,我~不去。”在采访当中,李伯清接了一个电话,有个人写了一本幽默漫画书,想请李伯清来讲。李伯清挂掉电话以后对记者说:“他想让我给他白讲可不行,书店里那么多书,我拿起哪一本随便看看再编一下不就行了?”
主要作品:
散打评书:《酒色才气》《散打第二春》《散打SRAS》《生活百态》《市井闲话》等
电视剧:《三喜临门》《假打外传》《福星高照猪八戒》 《魔剑生死棋》
电影:《麻将棒棒手》《百万彩票》《鬼城奇遇》
说书人这么一份有前途的职业,李伯清就是在这样的茶馆里找的。在茶馆里听评书一直是四川平民的传统。据《成都通鉴》记载:最早的四川评书,是在市井搭棚设台,台上置一上书“评书”的方式形灯笼。说书人一桌一折扇一醒木。四川评书分“清棚”和“雷棚”(即“文案”和“武案”)。“清棚”,是文戏,讲才子佳人;“雷棚”是武戏,说书人要做出相应的动作,有时到紧张处“吼声如雷”。每到逢节过市,成都书棚“远去百里”。
“当代四川说书人生活最好的时候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李伯清回忆说。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大大小小的茶馆重新开张,“文革”期间无处“说书”的说书人纷纷回到了茶馆里。“那时候一个小茶馆一天能卖出三四十碗茶,讲评书的先生一碗茶能提五分钱。”李伯清依然带着那时的羡慕,“我是个说真话的人,我开始讲评书就是为了吃饭。”李伯清当年的梦想曾经是做个做饭的大师傅,因为大师傅不但自己能吃饱,还能给家里人带吃的。可是没有关系和资格证书的他当年只能做一个蹬“火三轮”的工人(拉三轮摩托车)。话说当年的拉三轮的李伯清在茶馆趴活,听见几个茶客在闲说水浒,天生爱摆龙门阵的李伯清就加入进来,并把大家说得哑口无言。其中有个人站起来:“小伙子很会说么,跟我来吧。”那人是个说书的,他把李伯清请到一家茶馆里:“这是我师兄李伯清,他的书说的比我好,大家捧场吧。”说书艺人在当时是许多年轻人羡慕的职业:有固定收入,又不用上班受领导管束。但是说书行里的故事却比国营单位更多。半路出家的李伯清要在门派林立高手云集的成都说书人中站下脚来并不容易。李伯清说,那时候,想学说书的人多了,师傅可不一定都收。他是卖了自己的自行车请师傅才打动了师傅的;后来好不容易占住了场子,又有眼红的同行来抢生意:出身比李伯清正,价钱比李伯清低。
这样的好年景并没持续几年。80年代中期,刘兰芳的评书开始流行,现代传媒的力量彻底改变了听众的生活习惯:听得懂普通话的听众在家里就可以听,何必一定到茶馆去呢。茶馆的观众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老年人都在家里看电视听收音机,年轻人越来越多,传统评书的价值观和节奏都不再能吸引他们。
1994年,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在四川的茶馆和小剧场里红了,对成都的观众们来说,当时的李伯清的评书是无比新鲜的:人家站着说,他坐着说;散打用的是成都话市井土语,后来发扬光大成为川普即用四川话来说普通话;散打说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段子不长,短的几分钟就能听完,语言又大胆又风趣。据说,当年所有的成都时尚青年腰里都要别一个随身听,耳机里传出来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李伯清的“散打评书”。而李伯清自己是这样描述他红的程度的:“李伯清去上厕所,看厕所的小妹一见我就喊:‘呦,李老师的嘛。随便屙随便屙’。”李伯清的散打评书是这样的,比如当时电视广告流行女模特在浴缸里洗澡,李伯清是这样形容的:“看见女模特胸口浮起两坨,仔细一看,原来是磕辛头(‘膝盖’的意思)。”李伯清的语言直接影响了成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直到现在,成都要好的年轻人见面还会戏谑地用“贾素芬”和“哈闷墩”称之。“贾素芬”是李伯清评书“假打”里一个惯用的虚拟角色,“素芬”本来是成都人打麻将的一句术语,是没有番的平胡,有点像北京人说“糊了”。但是李伯清把它变成了对假模假式的成都女孩子的称谓。“哈闷墩”有点像北京人说的“闷骚”,是一个表面憨厚实际上很有小心思的成都大男孩形象。
李伯清一生最信奉的一条就是“与时俱进”,WTO是热点的时候,他散打WTO;“非典”期间他开了个电视栏目叫“散打非典”。2005年春节,李伯清在四川电视台推出了“散打十二生肖”节目,节目中他不再单身上阵,还有川版“女子十二乐坊”——“锦城丝管·女子蜀乐”民乐组合担纲,她们将演奏为这档节目量身定造的《十二生肖曲》。而除了这些民乐,还有美女上台为李伯清伴舞。李伯清这些年其实一直在“惦记”北方的市场,几年前,他应邀上了央视的《曲苑杂谈》,由于语言的原因,在四川响当当的搞笑段子不灵了。李伯清做出了和刘德一同样的选择:回四川。李伯清说,当时我想,我已经50多岁了,等把普通话学好,我就已经老得说不动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这任务就让我的徒弟们去完成吧。李伯清有个现代人很少有的习惯:经常关手机。两年前,《闲人马大姐》剧组想请他出演,他两天都没开机,丢掉了这个角色。但是他并不觉得这是遗憾:“关机真是关对了,那么多集,才请我去客串一两集,我~不去。”在采访当中,李伯清接了一个电话,有个人写了一本幽默漫画书,想请李伯清来讲。李伯清挂掉电话以后对记者说:“他想让我给他白讲可不行,书店里那么多书,我拿起哪一本随便看看再编一下不就行了?”
主要作品:
散打评书:《酒色才气》《散打第二春》《散打SRAS》《生活百态》《市井闲话》等
电视剧:《三喜临门》《假打外传》《福星高照猪八戒》 《魔剑生死棋》
电影:《麻将棒棒手》《百万彩票》《鬼城奇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