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神农怎样的思想
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资源。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是炎帝神农文化的重要内涵。
数千年来,炎帝神农文化所蕴涵的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激励炎黄子孙顺天应时、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能够经历各种磨难挫折而始终生生不息。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炎帝神农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农业方面主要成就
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氏族部落,炎帝神农氏族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
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加工食用三大步骤。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早期,收获储备与食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人们采集而储备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们食用的东西也经常是现采现吃,并不一定是先前储备的东西,而且人们储备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种籽。
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才具备了安全有效的贮藏手段,因而能够长期储备食物和饮水,从而把采集储备和食用两个独立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形成大量获得植物种籽的需求。
原始种植业开始于使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伏羲氏时代,人们最早种植的是葫芦,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人们积累比较丰富的种植技术。到了女娲氏时代,也就是陶器时代,种植技术和对植物种籽的需求一旦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出现也就呼之欲出了。
其实人们开始种植葫芦时,也不一定是因为需求而想到种植葫芦,很可能是儿童出于爱好和玩耍开始了葫芦的种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儿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照顾、保护和管理他们的“劳动”成果;二是葫芦籽颗粒大洁白,深受人们喜爱;三是葫芦籽颗粒大而容易播种操作。
中国许多地方民间存在着禁食葫芦籽的风俗,大人们会用“吃葫芦籽会长包牙”之类的话吓唬小孩子,说明人们对葫芦籽的重视和保护,也暗示了葫芦栽培历史的悠久。当我们的祖先把种植葫芦转向种植草类植物获取食用的种籽时,原始农业就诞生了。
吃草治病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动物都有吃药治病的现象,说明早在人成其为人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本能地积累了许多草药知识。
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
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式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
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炎帝神农文化的时代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炎帝 (中国上古部落首领)
2、“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出自东汉班固由会议的成果而写成的《白虎通》。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神农根据天气变化及地理环境的区别,制造了耒耜(远古时期的农具)来教百姓耕种。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
3、《白虎通》简介
白虎通,书名,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
《白虎通》向来被视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此书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
问的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