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9-20
展开全部
寻根祭祖的圣地——大槐树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令亿万黄河儿女梦牵魂萦,令所有炎黄子孙梦荡回肠。它忽明忽灭,闪烁在漫漫六百年的历史长河;它如泣如诉,传遍了大半个中国。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跳动着它那哀婉而又亲切的音符,这就是发生在黄河岸边,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故事。 移民,离开了故乡和亲人,却割舍不了浓浓的亲情。当他们含着热泪告别大槐树、告别家乡,离开了丰沃厚重的黄天厚土,离开了富足安康的中原大地;当他们恋恋依依,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的泪眼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槐树,那槐树枝桠间一簇簇令人惆怅的老鹳窝,于是,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迁徙者诀别故乡时最后的标志。 春去秋复来,相思何时歇?多少年来,遍及全国根系祖槐的莘莘游子,情系槐乡,他们遥望三晋,临风怀想;迢迢而归,虔诚谒拜;挥毫抒怀,缅怀祖先;寻根问祖,认祖续谱;问君足趾,共道桑梓;慷慨解囊,助建家乡。特别是社会顺乎历史走向、步入正常轨道之后,深藏多年的祖槐情愫得以尽释,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浪扑面而来,大槐树后裔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怀着对先祖的敬仰,对故土的眷恋,瞻仰大槐树的
2013-09-20
展开全部
现在又很多姓氏的专门网站,楼主可以去找找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20
展开全部
不用你在哪,我感觉心道己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20
展开全部
这是一位网友的经历,比知是否对你有帮助。说说我家居住环境的变迁 我出生在蓟县,父亲是天津下乡的知青,母亲就是蓟县人,老两口都是老师。母亲学历高些,工资略高。父亲学历低些,工资略低。我的姥姥姥爷是普通的农民,爷爷奶奶是普通的工人,已经去世了。话题就从1980年我刚刚出生的时候开始说起吧。1980年的时候,我刚刚出生,那个时候爸爸妈妈也都是工作没多久的年轻教师。1980年,大家可想而知了,爸爸的工资和妈妈的工资每月都只有几十块,那个时候,也从来没想过买房子的事情。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学校里面一个小小的教师宿舍里面。在我大概三岁的时候,我们家搬家了——家里分到了一个一间职工宿舍。在那里,我渡过了我全部的小学时光。为了我读书的条件,也是为了挣到高点儿的工资,在我上初中的那年,也就是 1991年,妈妈调到了县城教书。那个时候,老师的工作是很辛苦的,我也跟着妈妈到县城去读初中了。我和妈妈 和 妈妈的另外一个同事,住在一间教室宿舍里面,大概有不到10平米的样子,我和妈妈睡一张床。我还记得,当时要是妈妈同事的男朋友来看她,我们就假装出去遛弯儿呀什么的,艰苦的环境下,也挺温馨的。我还记得当时,妈妈和我一起去学校的食堂吃饭(因为我们没有的地方,没法做饭),妈妈指着学校后面一排职工宿舍楼说,这里面哪怕只有一间是咱们家的就好呀。 在初二的时候,妈妈的单位给妈妈分了第一套公产房,我家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啦,爸爸也调到了一个距离县城二十多里地的学校,比起以前在镇里,距离我们也近了很多呢。又过了两三年吧,妈妈学校开始了第一次集资盖房,虽然按照资历排,没有轮到我们,但是因为有人轮到了,所以我们当时住的那几个楼房里面,有些稍微好一些的单位就空下来了,于是我们也沾光调了一下房子,从四楼换到了三楼,是一个大概40多平的两室。再后来,单位出政策,我们用比较便宜的价格买了这套集体房的产权买房,我想大概不少童年的父母应该当时都有这样一个机会吧这样子,我们家的第一套名正言顺的住房就来到了买房,这个时候,我差不多已经高中了。在我大概读高二高三的时候,县城里面各个企事业单位开始流行集资盖房,花10多万元,符合资历的,就可以参加。但是,十多万元,对于当时每个月不到1000工资的爸爸妈妈来说是多大一笔数字呀?当时爸爸觉得压力大,劝妈妈不要买,但是我和妈妈都觉得,这是一个改善居住环境的好机会,虽然当时我还在读书,在家里没有什么投票权,不过我也投了老妈一票的。于是我家决定参加集资盖房。当时爸爸妈妈各有一个名额,但是因为钱不够的原因,后来放弃了爸爸的名额,只参加了妈妈那一套集资盖房。这件事情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儿后悔不过,妈妈总是说,当时的情况下,能够买到这一套房子已经不错。虽然如果当时买了两套,现在肯定赚多了,不过想想,但是没有这个能力呀,所以也不能怨谁。为了集资盖房,爸爸妈妈真的是拿出了一生的积蓄了,但是,那个时候家里有什么积蓄呀,说到一生的积蓄,也只有几万块,距离十万,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妈妈又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我们当时住的学校的职工房,按照比当时市价便宜一些的价格卖给了一个亲戚,又筹到了大概四五万的样子,但是和亲戚当时商量的就是,先不腾房,等到我们房子盖好再腾。这样还是不够,又问亲戚借了一些钱,才凑够了集资盖房的钱。终于,在我1998年,也就是大一下半年的时候,我家搬进了新房子,是三楼,有100平米。一家人好开心啊!但是当时家里的负担还是很重。因为既要供我读书,又要攒下钱来还亲戚,所以,我记得第一年,妈妈连一双新鞋子都不舍得买的,把钱全部省下来,大概在我大三的时候,终于还清了欠亲戚的钱和利息。直到 2001年,我大学毕业了,客观的说,我的运气算是比较好的,赶在了大批毕业生潮的前面毕业了,签约在了一个股份制的国企里面,工资和福利,在天津都算是中等水平,比不上中石油、公务员这些工作,但比普通工人是要好一些。于是,我开始了在天津的租房生活。在工作期间,严格来说,工资上涨的速度还是很缓慢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关注天津的房价"。因为自小,妈妈说的话令我印象深刻,所以我一直都很向往有房子的生活,觉得有房子的生活,才有安全感,所以我开始对天津房价的关注过程。到了2005年,其实这个时候,天津的房价,中心地区,已经从 3500涨价到 6500了。严格的说,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这个时候,妈妈已经快退休了,于是,我们母女开始策划,要在天津给爸爸妈妈选一个养老的房子——毕竟我家我是独女,老了老了,父母还是要离女儿近些的。那个时候,我在南京路上班,没有车,所以顺理成章的,我选择的,看到的房源,也就是南开和平这一小圈范围内。2005年真是忙碌的一年啊,看过的楼盘数不胜数,基本上稍微有点儿名字的楼盘,我都去看过。最后,将选择范围放在6000多的一个和平区的楼盘。当时 6000多的房子,对于月入不到3000的我来说,是个很高的价格,当时单位的福利比较好,公积金有差不多2k的样子。所以想了想,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之前,自己也有做过一些小投资什么的,所以手头,当时我有大概10万的积蓄,父母有大概10万的积蓄,妈妈又狠心卖掉了蓟县的房子,也是卖给了一个亲戚,比市价便宜,卖了大概20万的样子,也是说好,等天津的房子好了再腾房。这样我们用40万的首付按揭了一套 95平米的房子。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决定,应该算是正确的。现在我已经成家,父母也都已经退休,搬回了天津,母亲也经常感慨,如果不是当时买了房子,现在可能想回来也回不来了。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我父母,都是最最普通的普通人,没钱没势,他们凭借的,没有别的,只有勤勉和善于抓住机会。只有这样,普通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到现在,提起房子,我们也有后悔的事情,比如说,如果当年集资盖房的时候,多集资一套,如果当时买和平区的房子的时候,把40万的首付,分开,按揭两套,那现在的生活想必又是不一样了。不过,命运有多样性,当时,谁在过去的环境下,也预见不到现在,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努力生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