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简介
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29
展开全部
西南石油大学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石油工业相当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引起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毛泽东主席亲临四川隆昌气矿视察,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自主持四川油气田勘探开发。1958年3月,位于南充东观、广安武胜、遂宁大英的三口探井喷出高产油流,震动全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将军坐镇南充,打响了川中石油大会战。为了加快开发四川石油天然气资源,也为西南协作区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培养技术干部,国家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高校,校址就设在川中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川北重镇南充市。
1958年8月,石油工业部先期在成都招收643名首届学生,随后委派基建司司长马载同志率领一批年轻专家和干部职工奔赴南充,筹划学院的创建工作。9月20日,石油工业部会同教育部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准成立四川石油学院。从此,学校伴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建设发展,开始了先有学生后建学校的破常规办学实践。
1970年7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2000年3月,学校划转四川省,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大学,2005年12月正式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
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油气田开发工程(联合石油机械工程)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1991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经过50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石油主干学科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系、部)。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及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有44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四川省特色专业, 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和8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有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在2002~2004年全国学科整体评估中排名第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5年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408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761人,硕士研究生2020人,博士研究生485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283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68人。专任教师1340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9人,博士生导师7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8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省部优秀教师7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6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4人。
学校拥有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加拿大政府援建的中国-加拿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培训中心、教育部石油天然气装备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天然气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油田化学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天然气开发与开采研究实验基地、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等27个国家、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近40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2项;获国家专利209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2007年科研到款经费2.07亿元。
学校在近三届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编写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5部和国家级规划教材19部。
学校建有成都、南充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889亩,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1万余台件,总价值2.33亿元;图书馆文献总量267万余册。在四川峨眉和重庆北碚建有两个野外地质实习专用基地,在四川南充市建有占地近百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在成都市建有科技交流中心。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俄、英、德、日、法、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具有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多次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高校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先进单位。教职工党员比例达到54.18%,毕业生党员比例多年保持在35%以上。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石油工业相当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引起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毛泽东主席亲临四川隆昌气矿视察,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自主持四川油气田勘探开发。1958年3月,位于南充东观、广安武胜、遂宁大英的三口探井喷出高产油流,震动全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将军坐镇南充,打响了川中石油大会战。为了加快开发四川石油天然气资源,也为西南协作区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培养技术干部,国家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高校,校址就设在川中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川北重镇南充市。
1958年8月,石油工业部先期在成都招收643名首届学生,随后委派基建司司长马载同志率领一批年轻专家和干部职工奔赴南充,筹划学院的创建工作。9月20日,石油工业部会同教育部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准成立四川石油学院。从此,学校伴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建设发展,开始了先有学生后建学校的破常规办学实践。
1970年7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2000年3月,学校划转四川省,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大学,2005年12月正式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
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油气田开发工程(联合石油机械工程)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1991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经过50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石油主干学科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系、部)。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及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有44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四川省特色专业, 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和8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有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在2002~2004年全国学科整体评估中排名第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5年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408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761人,硕士研究生2020人,博士研究生485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283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68人。专任教师1340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9人,博士生导师7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8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省部优秀教师7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6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4人。
学校拥有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加拿大政府援建的中国-加拿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培训中心、教育部石油天然气装备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天然气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油田化学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天然气开发与开采研究实验基地、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等27个国家、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近40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2项;获国家专利209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2007年科研到款经费2.07亿元。
学校在近三届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编写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5部和国家级规划教材19部。
学校建有成都、南充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889亩,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1万余台件,总价值2.33亿元;图书馆文献总量267万余册。在四川峨眉和重庆北碚建有两个野外地质实习专用基地,在四川南充市建有占地近百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在成都市建有科技交流中心。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俄、英、德、日、法、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具有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多次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高校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先进单位。教职工党员比例达到54.18%,毕业生党员比例多年保持在35%以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