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民俗特色?

 我来答
云云最可爱w
高粉答主

2018-08-29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7万
展开全部

1、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2、春节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3、传说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

4、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银器、瓷器、红木家具、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十八般兵器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铜镜、大花轿、水烟袋、芭蕉扇、桃花扇。

5、衣冠服饰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6、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武当、形意、少林。

7、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凤眼、千层底、檐、鹫等。

8、宗教哲学

儒、道、释、周易、阴阳、五行、干支、罗盘、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

9、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10、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等等。

拓展资料: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钟玲公冶雪卉
2020-06-08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68
采纳率:31%
帮助的人:224万
展开全部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展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_花开夏沫丶
2015-03-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64
展开全部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9-18
展开全部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建筑是文化的结晶,中国民族建筑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宝库。对民族建筑的研究是中华建筑学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重要的课题,对民族建筑优秀遗产的保护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对中国民族建筑的研究是从古代建筑的研究开始的,吴良镛先生总结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驱者,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实地调查、寻访艺匠、征集史料、解译古制,将茫茫如烟的古代建筑理出了头绪,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体系。此外,他们还作了文物保护和民居调查的开拓性工作,使我们今日仍然受惠。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期间广泛研究了住宅、园林、宗教等各种类型的建筑,也研究了古代、近现代等各个时间段的建筑,还出了一批少数民族或地区传统建筑的专集,他们继承了先师的研究,展拓成果并向纵深发展,逐渐从通史的研究进入到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吴良镛先生认为已进入第三阶段,中国建筑的研究从少数先驱者的惨淡经营进到了百家争辉的局面,研究的领域十分宽广。在这个阶段,除研究的范围、深度需继续进行展拓外,迫切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提升,逐步地、更为自觉地进入理论研究的阶段。

二.中国民族建筑的宝库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进行理论总结需从多角度认识其特点。中国多民族荟萃,民族建筑类型众多各有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又是特点纷呈。中国民族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体系未变,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这种种方面都可以是总结认识其特点的视角。

1.中国建筑有民族的多样性,汉、藏、蒙、傣……各有特色,十分鲜明,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建筑又有地域的多样性,东北平原、江南水网、黄土高原、热带林区,建筑上的差异也很大。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吗?在中国,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的差异共存,而地域的差异是主导因素。先看看同一地区的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如在大理、丽江地区,白族建筑是砖墙瓦顶,墙面粉刷成灰白两色,山墙、檐口加彩色装饰;纳西族建筑的典型则是木结构、悬山顶,博风板上有长长的悬鱼,土坯(近年也有用砖)砌的山墙加上小小的腰檐。二者是不同的。又如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建筑基本是木结构穿斗架、小青瓦屋面,但建筑的布局、细部还是很不相同。再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同是汉族,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宁波的民居院落叫“台门”,江苏水乡的沿河民居又是一种形象,差别十分明显,广东、福建的客家人也属汉族,他们的“土楼”更是全然相异了。同是藏族,青海藏族住的是“庄巢”,四面住房相接围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墙,单坡屋顶坡向院内,雨水全流入自家,即防风又安全。它和西藏的民居完全不同,而云南、四川的藏族民居也都各有不同。看来异地同族与同地异族相比,它们虽都有不同,但比起来还是地区的差别更大一些。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观念、风俗习惯,它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地受自然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总的说地域的差异还是要高于民族的差异,有学者说,建筑表现的民族性源于地区性。看来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2.中国民族建筑有历史的稳定性。中国现存地上的建筑实物最早是汉代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延绵至今的中国建筑造型体系自西汉已基本形成,至今未变。有人说历代建筑缺乏革新,是其不足;也有人认为这种持续不变恰为创造新时代的中国建筑提供了鲜明的特色基础。从研究者的角度看,这期间当然还是有不小的发展变化,如汉代建筑是坡顶平屋檐、屋顶的坡面是直线,檐下有人字拱、平拱。到唐代,其特点是“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柱高一丈,出檐三尺”,屋檐做成了两端微微翘起的曲线,文人形容是“如翼斯飞”。到明清斗拱变小,拱间朵数增加,屋檐从唐宋时一条连续的曲线变成只在翼角处起翘,轻盈的效果差不多,施工却方便多了。这些历史的差异还可以讲出许多,但比起欧洲的建筑演变我们实在是变化太少相当稳定了。
我国的西汉相当于欧洲的罗马时代,我们看看欧洲两千年来建筑的变化。罗马时代以前已有希腊建筑,它影响了罗马。三角形的山花、敦实的柱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现代”派至今还用它来作为回归历史的符号。到古罗马时代,罗马人继承并丰富了希腊柱式,又创造了拱券和穹窿顶,成了另一种建筑风格。在地域分布上它几乎布满了欧洲大陆直到英格兰的南部,现在的欧洲几乎到处都可看到古罗马时代的建筑遗存。以后的拜占廷时代穹顶得到极大的发展,穹窿、帆拱、鼓座使方形的平面上和谐加上圆形的穹顶,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教堂到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建筑形象又是为之一新。十一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哥特式建筑,其风格完全摆脱了古罗马的影响,它们以尖券、飞扶壁、高耸的尖塔为特征,表现出火一样的热情,把建筑的 艺术感染力发挥到了极致。再以后的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它们的建筑形式的变化都很大,每种新的建筑形式出现很快就会风靡四处传遍全欧。在欧洲,当然也存在建筑的地域和民族的特点,但比起时代的特征来讲建筑的时代性远远大于地域性、民族性。欧洲的统一是暂短的,统一也未到全境 ,之后终究还是分裂;而中国虽有过暂短的分裂,但终归是统一。中国和欧洲的这种差别和上述现象有关吗?

3.中国各民族的建筑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即使是对外国的建筑文化也能兼容并蓄,消化吸收,显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在中华大地上,虽然看得出各民族的建筑的色彩纷呈,但相互融合的例子还比比皆是。汉、藏建筑结合的样式最为常见,布达拉宫的宫墙上出现了汉族的斗拱,夏鲁寺的屋顶为黄琉璃四角攒尖顶,汉藏结合得天衣无缝。在湘西地区各民族的吊脚楼大同小异,相互交融十分明显。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也有许多例子,佛塔本是印度传来的,形如覆钵,传到中国与传统的楼阁相结合,将原塔缩小放在楼的顶部成为塔刹,整个塔的造型完全中国化了。清真寺也是从西边传来的,它以中国的传统建筑式样为基本造型,屋脊上加了阁楼,代替了中亚的穹顶,清真寺的前部应有“唤醒楼”,取了中亚的高塔形式,顶上加的却是中国的小亭子,清真寺的功能全满足了,外观看来却是个中国模样。今天,我们面对建筑的国际潮流是否应该效法先人的气魄,不是妄自菲薄,照搬照抄,而是吸取精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创造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点还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对这些特点的进一步挖掘和认识,在保存、继承、弘扬民族建筑文化的工作中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中国民族建筑的保护是研究、继承和弘扬的前提,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建设风起云涌,城市风貌日新月异。在这喜人的形势下,令人十分忧虑的是先人留下的民族建筑精华正在遭受极大威胁,许多已遭到破坏。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许多有价值的民族建筑由于暂时未有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而被拆毁;

第二是文物古迹虽在而它的历史环境却遭破坏,大大损毁了它的价值。第三是大量民居建筑群、民族的村落被拆毁、被改造,这在东部发达地区十分普遍,不少地方随着旧城改造或建设新村,传统建筑已荡然无存。

民族建筑的保护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以前确定“文物保护单位”多是古建筑精华,近年来注意增加了近代建筑和城乡民居、名人故居。对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在维修、保养时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现在常说“整旧如旧”或“原汁原味”,意思不错却不够准确,“整旧如旧”是梁思成先生的话,他后边还补充有一句:“要延年益寿,不可返老还”,这样意思就完整了。还可以按现代的话说叫“保存全部历史信息”,文物古迹的价值就在于它饱含着历史的信息,我们今天可以认识它、利用它,后人会掌握更多的资料和技术,肯定会有更多的解译,了解到许多我们今天认识不到的东西。我们的责任就是在利用它的同时,不破坏它的历史信息,再把它完整地传给后代,使之得到永续地利用。对“文物保护单位”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即不但要保护它的自身,还要保护它周围的环境,在这里的建设不得危及文物的安全,不得影响文物的历史风貌。

第二个层次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2003年11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共22个,这是抢救保护民族村镇的重要举措。其实早在1986年,国务院已要求各地将“能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定为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但几年来各地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中的居多,民族村镇划定的较少。现在专门划定公布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有利于扭转这种局面,据悉主管部门又着手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工作,已经过了专家评议,可能公布百余个,这其中少民族村寨将占有相当的比重。

民族村寨的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民族村寨中可能会有重要文物建筑,它将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但就其整个村寨来讲应按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方法进行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同层次,它们的保护原则、方法是不一样的,二者不可混淆。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原则有三条:即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保持生活的延续性。要保护历史的真实遗存物,不是保护仿古一条街,切不可在维修中拆掉真古迹建造假古董。在保护区重点保存的是历史的整体风貌,重在外观,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可以安装上下水,用上煤气,有室内的水冲厕所和浴室,不必像对待“文物保护单位”一样,室内室外都要求“原汁原味”。就整体风貌而言,不只包括房屋建筑,还要包括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路面铺装、院墙、小桥、牌坊,甚至古树等。保持生活的延续性就是要要这里的人们可以继续生活和工作,不是要住户全部搬走办成为博物馆,为此一定要改善公共基础设施,要满足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需要。保护区的外观是传统的,设施却是现代的,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才能使这里继续繁荣,也才能有开展旅游的吸引力,让保护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现在许多的民族村寨暂时还没有开发的能力,这是研究、发掘的好时机,也是未雨绸缪进行抢救保护的好时机,我们应该广为宣传,呼吁各界给予重视,千万别让这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建设的大潮中毁灭。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我国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1个,省级的约百余个。在历史文化名城不但要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保护区,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保护民间工艺、音乐戏曲、民俗精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我国的许多古城是按规划建设的,古城的规划格局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巨大成就,一些未经规划而自发形成的城镇也凝聚着古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智慧。中国建筑是以处理群体关系见长的,由于结构的关系,中国建筑的单体不会太大,但是经过群体的组合却可成为或曲径通幽或雄伟壮丽的多重效果,可以是四合院,也可以是园林,还可以是寺庙或宫殿。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中,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重要的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要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使城市经济社会得到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城市的经济要发展,设施要改善,生活水平要提高,要实现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中肯定要有新的建设,只是在新的建设中要注意对古城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和延续,使中国民族建筑的宝贵遗产得以继承和弘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9-18
展开全部
很多啊比方过春节啊,中秋吃月饼啊之类的都是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