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里奇迹》的结局有悲有喜的一面,黑人约翰他能感知别人的痛苦并转化到自己身上,最后也被执行做电椅了,但是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虽然他相貌恐怖,体形硕大,却出奇地平和、敏感而缄默,天真时甚至像个孩子,同时,他似乎还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力量,令人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信任感。
临死之前他把部分能量转移到了汤姆汉克斯身上,导致汤姆汉克斯一直很长寿,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唯一一直陪伴他的就是监狱里那只会玩杂耍小老鼠,小老鼠因为在监狱里被约翰救活过一次,所以体内也有部分能力。也活了很长时间。
黑人约翰死后,其他狱警后来都辞职没再当狱警了,里面变态的那个获警最终进了精神病院。
最后的结局让人意想不到,黑人约翰自愿接受坐上电椅,他看透了世间太多人的痛苦,不忍再目睹冷苦无情的人心。在这个貌似粗鲁的男人即将赴死的刹那,“绿里”上的人们以不同以往的形式实现了各自生命的重要跨越但是却不忍将自己的能力全部带走,将部分能量传给了汤姆。
扩展资料:
1935年,美国南部惨淡肃杀的冷山监狱。里面有监狱官和各种性格的死囚犯。
他们之间充满了敌意和不屑,但神秘的约翰·科菲(迈克·克拉克·邓肯饰)的到来改变了一切。约翰·科菲因谋杀罪名被判死刑,在平淡无奇的一天来到了E区。他相貌恐怖,体形硕大,却出奇地平和、敏感而缄默,天真时甚至像个孩子,同时,他似乎还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力量,令人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信任感,这不禁让艾治科姆对其罪行是否属实深怀疑问。最终,保罗通过科菲帮助自己后发现,科菲竟是上帝派来拯救民间灵魂的大天使,代人受过!
但真情无法取代法律,虽然约翰·科菲治愈了保罗,并拯救了濒死的美琳达,但他最终走过“绿里”。在这个貌似粗鲁的男人即将赴死的刹那,“绿里”上的人们以不同以往的形式实现了各自生命的重要跨越。
参考资料:《绿里奇迹》-百度百科
主角一,狱队长,保罗通过和约翰的互动,他几次从约翰中收益。治好自己的膀胱炎,治好狱长夫人,还帮他们拜脱了佩西的威胁和迫害。在整个过程中,约翰本应该是一个天使,然而却被人误解歧视为恶魔,他才慢慢明白约翰成为死囚的真相。最后他选择了从青少年教导的工作,在他们还有机会的时候,教导他们正确的道路。
主角二:约翰克菲,他身赋异能,能够感知世上的痛苦这份超乎成人的力量,对他而言,就是一种诅咒,一种痛苦。然而即使死,他也做了一个上帝宠儿还做的事情,把自己的力量给保罗,一个睿智善良的男人,让他帮他去做能做该做的事情,还给了保罗一个伴儿带着疲累和平常的心情迎接死亡。
扩展资料
影片评价
影片以阴暗的监狱为大背景,表现出一连串个性鲜活的人物,其中实实在在的道德困境令观众不禁对活着的意义和个人的取向做出反思。影片虽然长达188分钟,但丝毫感觉不到冗长或沉闷。除了温情而轻松的情节外,影片还加入了不可思议的灵异元素,这为影片增添了些许的神秘色彩也加重了影片的娱乐效果。
20世纪30年代美国监狱的背景下,《绿里奇迹》独辟蹊径地展现了狱吏与死囚间的微妙关系,其中的黑色悬疑气氛、象征不同道义符号的特殊人物以及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心理冲突,势必在岁末的影坛引发一场不小的震动。
在《绿里奇迹》中,“好”与“坏”,抑或“善良”与“邪恶”,被鲜明地对比出来,这也是影片的特点之一。然而此片却向观众警告作为人,不仅要认识到追逐利益是生存的根本,但同时也不能忘记人性深处的另一种可贵品质,那就是怜悯与宽恕。这就是善与恶之间的纽带,这就是为什么麻木的人们还需要在混沌的世界中认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善良
电影整体最成功,还是在人情味上的播弄。死囚是人,人死将善,身为陪伴每个死囚生命最后一段日子的人,狱卒们的世界,有更多的宽容及体谅,而善恶有报,更加是电影强调的感性观点。生命最终的归宿都是那一方看得见的绿地,看完影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我觉得,这是部让人感动的电影,让人愿意去相信,世界上还有奇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绿里奇迹
2013-09-19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冷山监狱。“绿里”指的是冷山监狱通往E区中心的一条铺了酸橙绿色油毡的走廊,E区的尽头便是生命的终结点——电椅室(电椅是一种极刑工具,冷山监狱的人们自嘲般的称它为“电伙计”)。所以,对死刑犯来说,“绿里”也就是人生的最后一里路。这次斯蒂芬金讲给我们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仿佛能闻到霉味的环境之中。
约翰科菲,是一个黑人,大块头,像熊一样。这位相貌彪悍、内心善良(甚至因为别人的不幸经常落泪),并且身怀一点小绝技的囚犯也正是《绿里奇迹》故事中最大的催泪弹。“上面有人”的狱警珀西跟科菲一样,是个本质与身份颠倒的家伙——如果说科菲是囚犯当中的好人(这样的人有很多,并且科菲根本就是被错判的),那么珀西就是狱警队伍中的败类。任何群体当中都有害群之马,但害群之马仅仅是极少数,多数这个群体当中的人,还是符合相应特征的,比如警察群体当中的保罗(电影版当中由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狱警)以及他的同事们,当然这里并不包括珀西。以及囚犯群体当中的多数囚犯,他们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就忠实于他们的身份。
换种说法,在《绿里奇迹》当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监狱环境,所有人都有共性也有特性。穿警服的不都是好人,穿囚衣的也不都是恶徒。人性是善、是恶、是美、是丑,这些都是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并且不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是可悲之处却在于,即便是心地善良的人,一旦穿上冷山监狱的囚衣,最终都要走上绿里,投入“电伙计”的怀抱。你可能会觉得这并不公平,但是从没有人向你承诺过世界是公平的。更何况是在早已经过审判的监狱当中。
像所有监狱题材文学、文艺作品一样,翻开《绿里奇迹》的卷首,你会从字里行间当中体味到犯罪、血腥、暴力、死亡等等这些令人恐惧或厌恶的素材。这样的作品既能让生活在和平安逸环境中的人群了解一下不一样的世界,也能帮助一些心理压力较大的人排解苦闷。但是《绿里奇迹》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书中存在着一种微弱的积极和一丝坚强的希望。套用老俞的那句名言的上半句就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冷山监狱是一座“小型地狱”,在E区,保罗和他的同事们,不仅要管好穷凶极恶的囚犯,还要提防卑鄙小人珀西。这是件很压抑的事情。囚犯很快就会通过死亡的方式离开E区,但是这些狱警们却要干到退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作为一部故事,如果读者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走,很快就会感到厌倦的。所以,这时候出现一些积极的、阳光的、幽默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神奇小老鼠“叮当先生”和他的主人德拉克罗瓦。
我记得陈佩斯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对艺术表现形式讲过一些看法,比如:让弱者更加可怜,是为了得到观众同情,与此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施暴者的敌视。书中的“叮当先生”和德拉克罗瓦,以及科菲,都是弱者,他们分别遭到了施暴者珀西、不公正审判和种族歧视的压迫。所以,在读者同情前者,憎恨后者的同时,如果能看到前者有那么一点点“发光”——不仅仅是反抗,都会为他们鼓劲儿叫好。跟着弱者们经历了心理上的起落,便与他们产生了感情。因此,到最终他们陆续走上“电伙计”时,我们也会黯然落泪。
《绿里奇迹》对电椅行刑进行了两次详细描写。第一次描写的是正常程序,第二次则是在一起人为事故的状态下进行的。连同前面两个小女孩被杀的叙述,这是书中最为恐怖的片段。斯蒂芬金用声、光、电、味道等一些列手法诠释了恐怖小说之王对电椅行刑的理解。
对于第二次行刑,不用说,你也能猜出来事故的酿造者是谁。可以说对珀西的批判,也体现了作者的在书中所展现的人文关怀。
当他们坐上电椅,他们已不是囚犯,而是一个人。
几年前,读完这本书又去看了电影版,发现两个版本的结局有很大差异。除了保罗因为接受了“治疗”而安度晚年外,书中对保罗几位同事的结局做了明确的介绍——死得都很惨,这些是电影中没有体现的。其实对于这一段,电影版将其省略掉无可厚非,因为它并不影响影片的完整性。而书中加上了这些介绍,我想,主要是为了暗喻绿里对于在那儿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人生最后一英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