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中如何刻边款?
2013-09-20
展开全部
刻边款,篆、隶、草体多用双刀。行楷多用单刀,即一刀一笔。镌刻边款,可按笔顺刻。明人文彭所刻边款,沿用了刻碑帖的方法,即先将字写在印章上面,然后用双入正刀刻出,字体线条流畅,但缺乏苍古之气,今人运用很少。黄易沿习丁敬用单入切刀法刻边款。据传,黄风气镌刻边款右手握刀不动,左手拿石章就锋而刻。每刻一字。印章必旋转多次,方寸之地刻上百十字,印面光洁如初,别有一番风韵。近代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等篆刻大家刻款,使用的也是丁黄之法。其中,白石老人刻款,先将横画一次刻出,旋印后再刻竖现,最后补齐其他笔画,字体刚劲古拙,自成一格。
初学者镌刻边款,最好使用行楷小字。行楷小字一般都是直接奏刀。但运刀时要注意行气,并用刀角入石,用力钉下。刻“点”时,将刀角插入石内,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横画”时,先用右刀角着石一按,刻出横画收笔韵味。然后,自右向左横向行刀,至笔画终点,用右刀角向左弯一按即刻出起笔。刻“竖画”时,先将右刀角锲入石内,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笔画终点便可。“长撇”刻法也是将右刀角入石,先重后轻向左一冲即可。行楷中很少有捺笔,边款中的捺笔多为“反捺”(即长点)代替。总之,镌刻边款,要注意发力适度。否则,会因用力过猛而刻“花”。
另外,镌刻边款还需要注意石质的优劣。行刀时,用力要有轻重之分。石质松脆的宜轻不宜重,过重则笔画崩成一片,无法辨认。但过轻也不好,过轻拓出的边款字迹不清,影响印章的整体效果。
初学者镌刻边款,最好使用行楷小字。行楷小字一般都是直接奏刀。但运刀时要注意行气,并用刀角入石,用力钉下。刻“点”时,将刀角插入石内,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横画”时,先用右刀角着石一按,刻出横画收笔韵味。然后,自右向左横向行刀,至笔画终点,用右刀角向左弯一按即刻出起笔。刻“竖画”时,先将右刀角锲入石内,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笔画终点便可。“长撇”刻法也是将右刀角入石,先重后轻向左一冲即可。行楷中很少有捺笔,边款中的捺笔多为“反捺”(即长点)代替。总之,镌刻边款,要注意发力适度。否则,会因用力过猛而刻“花”。
另外,镌刻边款还需要注意石质的优劣。行刀时,用力要有轻重之分。石质松脆的宜轻不宜重,过重则笔画崩成一片,无法辨认。但过轻也不好,过轻拓出的边款字迹不清,影响印章的整体效果。
展开全部
具体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点”以刀上锋侧势切刻,“横”以刀锋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时略重,“竖”下刀时略重,“转折”一般单刀刻,转折处分两刀完成,有时看起来像一刀。懂得单刀楷书边款刀法后,多临多练即可掌握。至于行草印款可取法邓石如、吴让之,魏碑可取法赵之谦,篆书可取法吴昌硕诸家。
印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边款刻制的方法,大约可分三种:切刀刻、冲刀刻、划刻。前两种所用的刻刀是平口双刀,后一种是用三面刃的尖刀刻成的。
用切刀法刻边款,是一般篆刻家最乐于使用的方法,刻制时持刀如持毛笔状,将刀口右侧着石,用力下切,如刻「点」,则纯以右边刀尖下压并向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为一小三角形。刻「横划」,则将刀口放平,以右边刀尖下压,并稍向左前方推动,便成为一个弦长钩短的不等边三角形,而弦的部份,往往是平的或略向上扬的,与书法的横划一样。刻「撇」的时候,与横划相同,但用刀的方向不同,是由右上方着刀下压,向左下方略推即可。「竖划」的刻法是由笔划开始处入刀下压,如划短则一刀可成,划长则渐向下冲移,至笔划尽处为止。刻长划多兼用冲刀,尤其是长的直划,常常如此。刻「钩」则除刻直划如上述外,并另起一刀,由直划下端着石,向左前方推动,自然便连成一钩。刻「捺」多借长「点」为之,由下方向上刻,使长点之虚尖,对准应连接的部份。如必需刻成一捺时,则由长点之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口左面刀尖对准长点尽止处,而向右方压切,则虚尖在右方,而形成捺的形式。
冲刀的刻法,与切刀着力点大致相背,拿刀的方法也不一定与切刀法相同,大多用「推刀」的刻法来刻。如刻一横,切刀着力在右下角,刀也是从右下角入,但冲刀法则由左边处处入,向右面实处冲刻。切刀法刻出的笔划宜短,而冲刀法刻出的笔划可长些。切刀法是石不动而刀动,何雪渔、丁敬身便都如此。冲刀法比较雄厚疏落,而切刀法则整饬工稳。
切刀与冲刀之外,有直接用尖刀划刻成字的,刻法与写字相同,但用的刀是三面刃(或四面刃)的尖刀,因为用这种尖刀来刻的边款,大多是草书,刻时腕力要强,方能与写字一样,使转向背,均能刻出。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便是能手。但也有先以莫书写在右侧上,再用冲刀的方法刻出的。
印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边款刻制的方法,大约可分三种:切刀刻、冲刀刻、划刻。前两种所用的刻刀是平口双刀,后一种是用三面刃的尖刀刻成的。
用切刀法刻边款,是一般篆刻家最乐于使用的方法,刻制时持刀如持毛笔状,将刀口右侧着石,用力下切,如刻「点」,则纯以右边刀尖下压并向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为一小三角形。刻「横划」,则将刀口放平,以右边刀尖下压,并稍向左前方推动,便成为一个弦长钩短的不等边三角形,而弦的部份,往往是平的或略向上扬的,与书法的横划一样。刻「撇」的时候,与横划相同,但用刀的方向不同,是由右上方着刀下压,向左下方略推即可。「竖划」的刻法是由笔划开始处入刀下压,如划短则一刀可成,划长则渐向下冲移,至笔划尽处为止。刻长划多兼用冲刀,尤其是长的直划,常常如此。刻「钩」则除刻直划如上述外,并另起一刀,由直划下端着石,向左前方推动,自然便连成一钩。刻「捺」多借长「点」为之,由下方向上刻,使长点之虚尖,对准应连接的部份。如必需刻成一捺时,则由长点之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口左面刀尖对准长点尽止处,而向右方压切,则虚尖在右方,而形成捺的形式。
冲刀的刻法,与切刀着力点大致相背,拿刀的方法也不一定与切刀法相同,大多用「推刀」的刻法来刻。如刻一横,切刀着力在右下角,刀也是从右下角入,但冲刀法则由左边处处入,向右面实处冲刻。切刀法刻出的笔划宜短,而冲刀法刻出的笔划可长些。切刀法是石不动而刀动,何雪渔、丁敬身便都如此。冲刀法比较雄厚疏落,而切刀法则整饬工稳。
切刀与冲刀之外,有直接用尖刀划刻成字的,刻法与写字相同,但用的刀是三面刃(或四面刃)的尖刀,因为用这种尖刀来刻的边款,大多是草书,刻时腕力要强,方能与写字一样,使转向背,均能刻出。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便是能手。但也有先以莫书写在右侧上,再用冲刀的方法刻出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先将印章要刻的一面用墨涂一遍,这样能看清用刀的效果。如刻一面边款,应当是刻在印面的右边,盖印时其款就在左边,这样只要根据边款方向也可以避免印章位置盖颠倒。
具体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点”以刀上锋侧势切刻,“横”以刀锋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时略重,“竖”下刀时略重,“转折”一般单刀刻,转折处分两刀完成,有时看起来像一刀。懂得单刀楷书边款刀法后,多临多练即可掌握。至于行草印款可取法邓石如、吴让之,魏碑可取法赵之谦,篆书可取法吴昌硕诸家。
印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具体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点”以刀上锋侧势切刻,“横”以刀锋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时略重,“竖”下刀时略重,“转折”一般单刀刻,转折处分两刀完成,有时看起来像一刀。懂得单刀楷书边款刀法后,多临多练即可掌握。至于行草印款可取法邓石如、吴让之,魏碑可取法赵之谦,篆书可取法吴昌硕诸家。
印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20
展开全部
怎样拓边款
1、 将皂水洗净刻款一侧,均匀地涂上清水或极稀的白芨水。覆以连史纸或薄宣纸,务使纸面平整。
2、 纸面压上它纸吸去部分水分。
3、 速以拷贝纸覆盖,隔纸轻刷每个部位,并不断更换拓纸紧贴印石,力求款识文字字口清晰。
4、 揭去湿纸,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层浓度合宜的墨(先在废纸上拍去第一层浓墨),在拓纸(紧贴石面的第一层纸)上逐层轻捷拍打,从无字处折至有字处,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匀净为止(墨色浓淡,厚薄可以灵活掌握)。
5、 待拓纸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干时揭下则起皱。
附:如拓纸与石游离,则说明石上油污未洗净,如局部脱起,可用唾沫轻涂脱处吸干后再反覆补刷。
1、 将皂水洗净刻款一侧,均匀地涂上清水或极稀的白芨水。覆以连史纸或薄宣纸,务使纸面平整。
2、 纸面压上它纸吸去部分水分。
3、 速以拷贝纸覆盖,隔纸轻刷每个部位,并不断更换拓纸紧贴印石,力求款识文字字口清晰。
4、 揭去湿纸,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层浓度合宜的墨(先在废纸上拍去第一层浓墨),在拓纸(紧贴石面的第一层纸)上逐层轻捷拍打,从无字处折至有字处,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匀净为止(墨色浓淡,厚薄可以灵活掌握)。
5、 待拓纸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干时揭下则起皱。
附:如拓纸与石游离,则说明石上油污未洗净,如局部脱起,可用唾沫轻涂脱处吸干后再反覆补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