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里杨志的性格特点
重义气,守信义,忠诚,谨慎精明。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
忠诚。但受猜忌无法实现自己报复,同时,又生不逢时,自己空有一身功夫满身报复,只是奸臣当道,昏君无能,无可奈何,惨遭被放逐的命运。
但他的忠无处不在,梁山好汉初留时就因为自己未完成尽忠之责,婉言拒绝。后偶遇梁中书赏识,得以护送生辰纲,这不失为另一次机会,但因智取这一节有失去了这一机会,只好被迫先上二龙山后上梁山,以求权宜之计。
粗暴蛮横。途中因行进太慢,对军健殴打,使人心不合,这也间接导致了这场被劫之运。在东京,买刀杀牛二是被放逐北京,也是因为暴躁。
扩展资料:
杨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青面兽,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
作为《水浒》的悲剧人物的杨志,其悲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效果不在杨志悲剧的冲突,而在于杨志悲剧的卡塔西斯(Katharsis),即悲剧引发我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感,以及我们在这种恐惧和怜悯之后的情感陶冶和所受的教育。
杨志悲剧冲突和《水浒》其他人物的悲剧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共性,其个案意义并不典型。与悲剧冲突相比较而言,杨志悲剧的卡塔西斯(Katharsis)则具有极为典型的个案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智取生辰纲
也许是受成王败寇思想的影响,王伦被贴上“小气”的标签。可和王伦同样是一山之王的人,邓龙不要鲁智深上山,就紧闭二龙山的门,李忠这个桃花山的寨主,放着很多金银,就是一点不给鲁智深。
王伦,敞开梁山大门欢迎五湖四海的来客,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能留的还要送路费。林冲、晁盖两伙人,王伦都先后送过,王伦很有人道主义精神。
林冲一刀下去,当然任由别人说。有一人要是早先上梁山,王伦是不用死的。他就是鲁智深。
鲁智深打镇关西的事,没有高衙内非娶林冲老婆,杨志把蔡太师的大礼给丢了,这些事大,没有惹上高俅、蔡京这些人。王伦对于鲁智深的到来,肯定是双手、双脚都赞成。
鲁智深杀邓龙,可都是邓龙自找的,和尚来化缘,好心人还给一碗饭吃,这个邓龙什么也没说,就想吃掉鲁智深,以免他再次来上门。鲁智深最恨这样的人,进了山寨就给邓龙打来。
王伦的再造之恩,鲁智深怎么也不会像对邓龙一样对他。是鲁智深的人品也好,还是王伦的德行,鲁智森都没有杀王伦的理由。王伦有了鲁智深,林冲想下手,也得想想他有几分把握。
林冲没有外援,杀了王伦只会让他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王伦死后,林冲、鲁智深都没有能力驾驭梁山的人,梁山比二龙山大,晁盖七人以压倒性的优势,林冲才会倒向他们。
鲁智深没有上梁山找林冲,首要的原因是林冲在梁山过得不如意,受制于王伦,成了无人问津的人。林冲又不是深山的富人,他的徒弟曹正都不把梁山作为首选的去处,别说鲁智深了。他跟杨志在二龙山是不会为这样的事烦心。
其次是因为鲁智深知道王伦跟林冲之间你死我活的较量,早晚会发生,他不想插手他们的事,帮谁都不行。
施耐庵也想到这样的结果,只好不让鲁智深早上梁山。鲁智深去了,王伦不会死,晁盖占梁山、宋江跟晁盖的交接,是不会有的,这本著作没法继续写了。就如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原本不想把安娜写死的,可是写下去,人物的命运不被作家左右,安娜卧轨自杀了。施耐庵对于鲁智深这个人物,也有着相同的感情。
总而言之,如果此人,即鲁智深早一步上梁山,林冲火并王伦的机会很小,王伦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他很慷慨的,鲁智深对于王伦这样的人,会不会给他一禅杖的。水浒故事就中断了,这可不是一个好作家应该干的事。
推荐于2017-12-15
那么,既然杨志如此小心,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就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201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