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民族风俗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9-20
展开全部
春 节:
  春节在漳州称为 “ 新正 ” 或 “ 过年 ” 。清代, “ 漳之俗,岁正月里 具茶酒相娱乐,迎神,明灯击鼓,召巫,妆台阁,往来都市 ” 。
节庆持续近一个月。漳州城里关于春节风俗的民谣《正月歌》有很多种版本,比较完整的有: “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够饱,初四豆干炒 ( 又作 “ 咖啦炒 ” 、 “ 佫 再早 ” 或 “ 五更早 ” ,另作 “an3 落地 ” 或 “ 神落地 ” ),初五假开,初六拍囡仔尻穿 ( 又作 “ 舀肥 ” 、 “ 舀饭 ” 或 “ 行得无脚目 ” ),初七平宵,初八摸(又作 “ 初七摸,初八浪荡空 ” ; “ 初八哮枵 ” ),初九天公生(又作 “ 敬天公 ” ),初十地公生(又作 “ 伽蓝生 ” 或 “ 人迓 an3” ),十一十一福(又作 “ 有食福 ”) ,十二人拍 〔音 kok7 〕(又作 “ 转去拜 ” ),十三人点灯,十四人办敬(又作 “ 结灯棚 ” 或 “□ 〔音 lu 6〕大铳 ” ),十五元宵暝 , 十六倒灯棚 ( 又作 “ 拍灯架 ” 或 “ 鱼虾献落 餩 ”) ,十七人相 (找 ), 十八拄 睡(打瞌睡 ) ,十九买物配,二十做功课。 ” 从这首歌谣可以看出,旧时正月十六拆掉花灯棚后漳州人还互相串门 ( 相 ) 、休息(拄 睡)、购物(买物配),到正月二十才开始工作 ( 做功课 ) 。现在节日活动一般延续到元宵节,客家的习俗是休息到正月二十。
大年初一
“ 开正 ”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 “ 开正 ” 。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和红柑,都必须成双,以示吉利。
拜年后,燃放鞭炮,然后由长者打开大门,称 “ 开正 ” 。早餐吃红糖线面汤,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以甜线面及三碗干饭插上红纸花称 “ 饭春枝 ” , “ 春 ” 与 “ 伸 ” (富余)在方言中同音,寓意家中粮食有余。还要到祠堂去祭祀宗族的共同祖先,进入祖庙后按辈份年龄站立,祭拜过祖先则族人互拜。
拜年 接着给邻里故旧、亲朋好友拜年。清代曾习轩的《漳州四时竹枝词》有 “ 元旦春为一岁魁,大家拜贺礼相陪,儿童也解称恭喜 , 赢得红柑满袖来 ” 的诗句。清代的地方志也记载: “ 元日祭毕,无贵贱御新衣,谒亲贺岁。主人出辛盘共款。醉人相望于道,五日乃止,谓之假开。 ”
亲友上门拜年时,主人用红枣、蜜金枣、桂圆干或冰糖、冬瓜糖等煮成甜茶招待,并以朱漆的荐盒盛蜜饯、糖果、红枣等外加瓜子、红柑用以敬客。客人拿起甜点必须 “ 唱好话 ” 祝福主人,诸如 “ 食甜甜给恁趁大钱 ” 、 “ 食红枣给恁年年好 ” 等。明代漳州人过年时用槟榔敬客,现在此俗在台湾地区尚有残存。至亲好友上门拜年,主人往往会以佳肴美酒招待,称为 “ 请春酒 ” 。客人告辞时双方常以红包馈送对方的孩童。
俗谚云: “ 正月正,新娘无出厅。 ” 即当年过门的新媳妇初一日一整天都要待在房中,同时要大开房门迎接前来拜年的亲友,到来年的正月初一,这个媳妇就可以自由地走出房门过年。
素食 初一早餐守斋吃素的功用最大,俗谚云: “ 初一早食菜较赢食一年斋 ” ,所以民间初一的早餐多为素食,多吃用红枣、花生、桂圆肉、莲子、冬瓜糖等做成的八宝饭或甜线面汤。午餐则要开荤,饭桌上摆满鸡鸭鱼肉各种食品,象征一年中都会菜肴丰盛。
是日一般不煮新的饭而吃除夕特意多焖的饭,寓意年年有余。干饭佐以 “ 长年菜 ” (以豆腐及整株的菠菜、韭菜、芥菜等做成)。长年菜要从头到尾吃完,俗谓可以消食去腻,又寓意长寿,为父母祝寿 , 自己也添寿。漳州城区的长年菜是将厚末菜 , 一叶一叶剥下(不得用刀切),在水中烫熟后置于钵中,任其发酸。除夕 “ 围炉 ” 时每人均要吃少许,其余留到新年里加到年饭的 “ 菜尾 ” 中。也有用芥菜代替厚末菜作长年菜。
禁忌 漳州人初一日不吃粥,认为吃粥今年出门会遇雨;不洒水扫地,不往户外倒垃圾、粪便,因为水、土是 “ 财气 ” ,垃圾、粪便是 “ 肥水 ” ,新年最忌 “ 财气外泄 ” 和 “ 肥水外流 ” 。这一天待人要礼貌,讲话要和气,不可骂人,也不能发脾气,这样才能和气生财。读书人初一日忌书写,称 “ 封笔 ” ,要到初二以后才 “ 开笔 ” ,在红纸上写 “ 开笔大吉 ” 四字。
俗以为初一白天不可睡觉,男人白天睡觉田埂会崩塌,女人白天睡觉厨房会倒塌。不汲水,有的地方还以米筛封井口。是日不许讨债 , 俗以为在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都不吉利。此外还有不看病吃药、不杀生、不洗衣、不乞火,不用刀、剪和针线,不打骂孩子,不穿白色、青色衣服等;忌打破餐具,忌口出不吉利话,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
正月初一死人是最大的忌讳,民间诅咒人的最刻毒的话就是 “ 死在正月初一 ” 。万一真有人在这一天去世,要等到初三才能报丧,并要说成是初二去世的。
初二、初三、初四
初二也要早起,做新年的第一次牙祭,以菜、饭、牲醴祭祖,但不烧冥纸。这一天漳州俗称 “ 女婿日 ” ,是日新老女婿携同妻室子女带熟猪脚和年糕等 “ 伴手 ” (礼品,又称 “ 带手 ” )向岳父母拜年,岳父母宴请。宴后夫妻应在当晚炊烟升起前回家,不得留宿岳家,若因故不得不留宿岳家,夫妇不得同房。如外家翁婆过往,此俗便改。
初三被视为 “ 赤狗日 ” ,赤狗是 ? 怒之恶神,遇之不吉,故而是日不宜外出。经过除夕守岁和初一、初二两天早起之后,初三日可以 “ 困够饱 ” (迟起床)。旧俗,新丧之家应在正月初三祭亡灵,有亲眷前来吊慰,谓之 “ 消新愁 ” 。因此,是日一般不互相串门拜年,避免不吉利。
接俗以为灶神于初四日子时自天上回归本宅,户主沐浴焚香 , 摆三牲果品,烧印有马、轿及马夫、轿夫的 “ 云马 ” 纸上天接神,谓之 “ 接( zih7 ) an3” 。祭灶神的供品必有一盘 “ 韭菜春 ” ,即 “ 豆干炒韭菜 ” ,俗谓 “ 韭菜春 ” 、 “ 豆腐有 ” ,都寓意富足。
《正月歌》有的版本做 “ 初四伽啦炒 ” ,意为到了初四,要将前几天的剩余食物一古脑儿炒一下,以免变质;或谓 “ 伽啦炒 ” 指经过初三的互相隔离,到初四又是人来人往,互相掺杂,喧嚣不已。
漳州城区旧时初四凌晨要燃放三响炮,然后开启井盖汲水。
在漳州,居民春节期间都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草纸拭嘴,意思是小孩说话像放屁,不算数。正月里还忌剃头、吵嘴、打骂和摔破器皿,尤忌打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或水井,口中念 “ 岁岁平安 ” ,借 “ 碎 ” 与 “ 岁 ” 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家有丧事,三年丧期内要取消过年的喜庆活动,不得到别家去拜年。别人在春节期间同样忌讳到服丧的人家去,不得已需来往时也不能进屋,要站在门外说话。
漳州城旧俗过年要 “ 踅( seh8) 公爷街 ”( 即今南昌路近北桥路段,清代有海澄公黄梧府第在公爷街设游春场,故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游春场数次改换地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