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桶的由来主要是由于历史上巴尔干半岛在各个时期的作用造成的。
巴尔干半岛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西面是亚德里亚海和爱琴海,东面是黑海,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北界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与欧洲大陆相接处十分宽阔,没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
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杀——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也正是这次大战,使得“火药桶”的称谓名扬全球。
而最近的,则是冷战结束后的前南斯拉夫内战,以及后来的科索沃战争——前者以残忍的种族屠杀为世人熟知。而后者,则引发南斯拉夫得最后一次解体,让这个国家称谓成为历史,而此战中美国战机对中国驻南大使馆的野蛮轰炸,更成为一代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痛。
从民族构成来看,巴尔干地区民族众多,这里居住着土耳其人、匈牙利人、奥地利人、塞尔维亚人、希腊人、马其顿人、波兰人、捷克人、罗马尼亚人等等,各个族群宗教信仰各异。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导致巴尔干地区各民族之间摩擦不断。
扩展资料:
巴尔干半岛的历史由来:
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较早发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所统治。
公元4到7世纪,匈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对半岛的统治权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其间半岛人民曾进行了一系列反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尔干半岛
推荐于2017-12-16
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欧洲的首脑们企图压下巴尔干危机
然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国,便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结果,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矛盾斗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伺机“复仇”积极投靠德、奥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加强了同协约国的联系。这样,两大侵略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终于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由此而起。
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欧洲的首脑们企图压下巴尔干危机
然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国,便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结果,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矛盾斗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伺机“复仇”积极投靠德、奥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加强了同协约国的联系。这样,两大侵略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终于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由此而起。
在欧洲列强的角逐中,巴尔干成为当时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统治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帝国,自17世纪末期以来逐步走向衰弱,到19世纪已经难以维持在巴尔干的有效统治。所以,那里成为欧洲列强企图进行再瓜分的热点地区。由于欧洲人把亚洲称为东方,因此,历史上把这场因土耳其衰落而引发列强对巴尔干的争夺称之为“东方问题”。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使巴尔干问题更加复杂,紧张的局势日益加剧,小规模、小范围的战争不断发生。火星四溅的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