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

对于荆轲刺秦王,有人认为它体现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有人则是认为当时天下大势,秦强而6国弱.荆轲刺秦王不过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罢了.袮怎么去看待呢?(越详细... 对于荆轲刺秦王,有人认为它体现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有人则是认为当时天下大势,秦强而6国弱.荆轲刺秦王不过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罢了.
袮怎么去看待呢?(越详细越好)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战国策-燕策」里看到了全本的荆轲刺秦王的本事,当时的震撼真是不小。燕市高歌,易水萧萧,白衣送别,洒血秦庭,这些独特的戏剧场面凸现了荆轲鲜明的个性,一扫以前在心目中的猥琐形象。再以后,就开始留心有关他的记载,发现自汉以降,关于荆轲的记录真是不少。

记载荆轲事迹最全的当是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太史公还说:“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此事,为余道之如是”,夏无且为秦王御医,当荆轲行刺时,群臣惶急,他曾“以其所奉药囊提荆柯”,后来秦王特地赐黄金两百溢赏赐他。刺秦的那些惊险场面,他是亲眼目睹的,由他的友人再转告司马迁,其真实当不容怀疑。

「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的叙述基本上是客观的,对荆轲这个人物的评价也算持平,看不出太史公的明显倾向,其记载和「战国策」出入不是很大。刺秦的故事,在秦汉之际,颇多流传, 对一些怪诞和“太过”的记载,「史记」做了不少删削。在古小说「燕丹子」中,还保留了关于荆轲的这些记载,从中可以看出荆轲性格的多面。现抄录如下:

太子“后日与轲之东宫,临池而观,轲拾瓦投龟,太子令人奉盘金、轲用抵,抵尽复进。轲曰‘非为太子爱金也,臂痛尔。’后伏共乘千里马。轲曰:‘闻千里马肝美。’太子即杀马进肝。置酒华阳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之。”

奉金掷蛙,脍千里马肝,斩美人手诸事,均被「史记」以事“太过”而删削。其时太子丹要荆柯去刺秦王的事,尚未说破。田光已死,于期的头还没有“函封”在盒子里,但太子丹的意思已经不点自明。荆轲知道等待自己只是死亡,不可能象曹沫那样劫齐桓公后还能生还,所以也就率性而为。上述三件事荒唐暴虐,有悖人性到了极致。燕丹子也不惜血本,尽其所欲,如此做法也不过是收买人心,宾主都是孤注一掷的心理。断美人手一节更是惊心动魄,残忍并具病态美。和王尔德之「莎乐美」 有相似之处,秦汉以后还有这样的人物和故事。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战争频仍,征伐不已,世不安宁,民不聊生。朝为公卿,暮填沟壑为寻常事,人人都生活在时刻可能横死的恐怖里,所以人们的行为举止都异于常时,而刺客的行为更异于常人。田光,樊于期等的自刎,除了有古人重声名轻性命的豪侠之气外,也和那时变异的环境里特殊的人性有关。刺秦还没有开始,已经死了很多人,举国都笼罩在死亡的恐怖里,作为主要角色的荆轲其心理压力更非常人所能承受,其行为的乖戾也就不难理解了。

等到太子与宾客在易水上“白衣冠以送之”,整个“戏剧”到了高潮的华彩段。所有史书中也都是用寥寥数十字即烘托出了气氛。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虽惜墨如金,但让人豪气陡生,如临其境,。生死离别,风云裂变,白衣胜雪,悲歌裂竹,真难想象这样的情景在电影里如何表现。文字的力量,给人想象的空间实在是别的手段难以比拟的。

在中国历史上,刺客往往如彗星,虽一掠而过,但耀眼的光芒能给人以巨大的震撼。他们以匹夫之躯近强势者,百步之内血溅。其刺杀的对象必在重重保护之下,轻易不得近身,而刺杀此种人物,往往势如骑虎,知其必死而为之的。倘如后来小说传奇中武功盖世之侠客,千里之外取人首级,轻松而无任何危险性,也就谈不上刺客所为了。在历史上,刺客仗义行侠的事迹屡不绝书,「唐宋传奇」,「水浒」里都有形形色色的类似人物。荆轲这样的刺客,也就是在乱世方有用武之地。他本卫国人,一个流浪汉,和秦王并无仇恨,燕太子倾其心力和他结交,他才不惜为他卖命。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历来褒贬不一。淡泊如陶渊明者,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咏荆轲」,塑造了一个除暴勇士的形象。其中云“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公对荆轲刺秦未成是觉得遗憾的,说“惜哉剑术疏,奇功竟不成!”。陶公生活在晋王朝没落的年代,由晋入宋,叛乱相继,杀伐不已,他向往荆轲那样的江湖侠骨来铲灭以强凌弱的暴乱政治。初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而今水犹寒”和陶公的「咏荆轲」一脉相承。清末诗人龚自珍「杂诗」其一说:“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定庵生活的时代同样是鸡鸣不已,难免对荆轲怀着欣赏和惋惜的心情。
匿名用户
2013-09-21
展开全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9-21
展开全部
荆轲:杀手乎?侠客乎?

《史记》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的意见是:“荆轲不是杀手,而是一个侠客。”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本是卫国人,其先人乃是齐国人,后来秦灭卫国,

他逃亡到了燕国。在燕国,荆轲不被当局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纵酒,酒醉之后往往与好友高渐离等相对而泣,旁若无人。根据史料的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也就是说,荆轲是一个有学问的沉稳之士,决非一介山野莽夫。至于他在刺秦王之前是否操过杀人的营生,历史上是毫无记载的。后来燕太子丹找人行刺嬴政,首先找到田光,田光因年老力衰,故而推荐了他门下的荆轲。荆轲起初推辞过,但太子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礼遇。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带领秦舞阳离燕赴秦,慨然践诺。

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史学家张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词来诠释荆轲的行为。“太子丹开始并没有重用荆轲,甚至后来让他去刺秦,也没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韩兆琦解释说,“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北大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样认为不宜把荆轲拔高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陈成军有着更为有趣的见解。他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他说:“荆轲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根据这个观点,陈成军合理地解释了荆轲为什么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后来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许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阳一起去,而舞阳只是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吓得变了色。而荆轲只得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愿意扮演的角色。”陈成军进一步说:“战国时候这种侠士很多,遇到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但他们多是有助手的。荆轲自己作了刺客,我个人认为他实在是死不得其所。”

荆轲刺秦为哪般?

荆轲究竟为什么会去刺杀秦王呢?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当时是这样嘱咐荆轲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但是,陈成军就不相信这一说法,他说:“荆轲的刀上淬了毒药,这就是要刺杀嬴政,后来解释说本想生劫秦王,那不过是英雄失败以后讲的大话而已。”当然,史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战争脚步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当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无论是否可以把荆轲拔高到一个英雄的高度,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仇视。

涉及到对“荆轲刺秦王”事件本身的评价,专家们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张传玺说:“这个话题多年来一直被当作英雄话题,但实际上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当时六国普遍政治黑暗,六国的君王不是无所作为就是亡国之君,所以我们今天评价那一段历史,认为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他结束了割据分裂的深重灾难,他的统一为后来中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是一个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历史人物。所以荆轲刺秦是不顾大局的行为。不必要否定荆轲,但也不必要夸大他的精神。”陈成军也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历史的进程是个人无法阻挡的。即使荆轲杀死了嬴政,还会有下一个秦王来继续统一的事业,所以他这种行刺的举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当然,他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文学史家和史学家肯定和赞扬荆轲的伟丈夫气概,认为刺秦是正义之举。张大可说:“荆轲是一个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但并不是说荆轲就是要维护割据的反面人物。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对人民构成了伤害,人民赞成统一,但不一定赞成秦国这种残暴的统一方式,虽然秦不采取武装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荆轲的作为还是正义的,我们应该把荆轲刺秦和荆轲之死看成统一大业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价。”韩兆琦也说:“我们肯定秦始皇的统一,但同时也要肯定荆轲的精神,荆轲是个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为报私仇,也不为太子丹个人,而是为了所有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就像在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中,拿破仑推进文明的进程,但反抗拿破仑的人同样也是民族英雄。文革时期,因为批儒评法,颂扬秦始皇这个大法家,人们就批判荆轲,其实这是不对的。秦顺应历史潮流,但荆轲并不因此就算反动,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回答者:妖光孤都 - 江湖新秀 四级 9-9 20:51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0% (0)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9-21
展开全部
自不量力 以卵击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